4月26日下午,我校高中部与东南大学联合举行“读书节”活动。
高一高二年级的部分同学、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的学生们与活动嘉宾一同“围炉共话”,在东南大学秉文书院多功能厅开展了以“成为作家”为主题的线下交流活动。
★活动嘉宾介绍★
• 周洁茹 :曾为常州市文联专业作家、《香港文学》总编辑,现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驻校作家。
• 李凤群 :安徽省作协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大江》《大风》《大野》《月下》等多部作品。
• 张娟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
★活动现场直击★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张娟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东南大学的秉文书院和健雄书院,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百年名校浓厚的文理底蕴。
知名作家周洁茹、李凤群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经历,幽默风趣,娓娓道来,畅谈文字敬畏、写作地位与人生况味。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写作也许是孤独的,但一定不会寂寞”。
在交流互动环节,我校高一(8)班的端木怡辰和朱亦丹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就写作和阅读中的一些疑惑与作家们进行深入交流。
同学们纷纷请作家为他们签名、留言
我校高中部带队赵忆君老师与作家合影留念
★学生活动心得★
• 高一(1)班 胡牧雨
有幸在东大和周洁茹、李凤群老师进行了一场对话式的讲座。洁茹老师幽默风趣,调侃自己的青春岁月和写作生活;凤群老师细腻温柔,将自己发表第一篇小说的喜悦和因病卧床写长篇小说的故事娓娓道来。
很喜欢凤群老师的一句话:“我如天鹅一样迁徙,飞越千万里,只为寻找爱的栖息之地”。现场解读过后,我懂得了一个人要倾其一生去寻找的东西就是自我的价值。
• 高一(5)班 田梓成
在周洁茹和李凤群老师成为作家的故事中,我体会到了写作甚至生活的意义。它是周洁茹老师笑谈自己的青春,是周洁茹老师对生活的感悟与记录;它是李凤群老师回忆自己的第一次发表,是李凤群老师对写作的独到理解。在两位老师对话与分享中,我发现写作其实是一种日常,是一种对生活的记录,是一种自由的情感表达,也是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 高一(8)班 朱亦丹
在本次面对面交流活动中,主讲的两位老师风格迥异:周洁茹老师幽默风趣,善于把握生活中的细节;李凤群老师淡雅平和,温柔而坚定。老师们分享了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过程,面对生活的艰辛她们也曾迷茫,但刻苦拼搏后终于闯出崭新的人生道路。文学之花在旷野上盛放,她们顽强的生命力令在场的同学动容。
• 高一(8)班 任清华
阳光温柔地在空气中揉搓揉搓,我们迈进了秉文书院。交流会开始了。窗外的竹林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作家的声音像流利的珠子一样滚入心间。那么亲切,那么幽默,坦诚地向我们吐露使她走上文学道路上的故事。文学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写作……
“愿美与你同在”。
• 高二(7)班 王馨乐
故地逢新。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一场相遇都是在阅读。有的人是轻薄的短篇,有的人是厚重的长诗;有的人是精装的典藏,有的人是简略的刊册;有的人是黑白灰的像素,有的人是彩绘版的绘本……无论翻开哪一本、读见什么故事、撞上哪些人群、洞入哪片天地、置身哪段历史……我们大都能借这体悟的经历营造出一片适于自己的心灵空间。
人,人,人,…,人,人,人……
简直像一座座漂浮在空中的孤岛。
那么什么充当了桥梁性工程?也许是言语的地狱,也许是沉默的阅读——其实什么都可以,因为是什么都无所谓。
毕竟智慧与思考都只是手段,“生命才是目的”。
• 高二(8)班 傅文韬
正当分校与东南大学签署进一步合作之后,我很荣幸在东南大学参加了与周洁茹和李凤群两位知名作家的线下交流会,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如此近距离与作家面对面交流的座谈会,也是很激动能有这么一个好的机会和轻松的氛围学习两位作家老师的经验。两位老师通过自己曾经的真实例子向我们展示自己为什么坚持写作和对于写作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并在写作道路上虽有磕磕绊绊但还是一路坚持,她们知道手中的笔是她们表达自己最好的东西,通过不断地创作来对中国文坛有所贡献,让阅读与写作真正融合在一起。东大的校训“止于至善”和分校的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于我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诠释。通过这次的活动也能让我们参悟一种“作家精神”,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也能有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不断探索、向上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