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地理
高中地理组读书笔记
[ 发布时间 ] 2020年07月09日    [ 点击次数 ] 9568
浏览字号:


新课程引领课堂教学设计转变

-----读《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有感

——高中地理组  徐国民

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答案可能很多,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教学设计是实现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教学设计应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首先必须尊重学生。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只有做到尊重差异,才能因村施教;只有做到尊重学生的选择,才能利用学生优势;只有做到尊重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尊重学生人格,才能让学生的生命得以发展。其次要激发学生。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处于激发状态的学习才是主动的,是有意义的。第三,教会学生学习。这是渔和鱼的关系。教学的本质任务之一,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生存的能力。教育不能本末倒置。例如,在学习了有关气旋各方位风向后,设置问题:有一股台风在福州登陆,福州当地风向变化是:西北—西南---东南。请问台风在福州的什么方位登陆?将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气旋的移动及气旋不同部位的风向。

二、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

其一,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包括正确的人地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作为21世纪公民,不仅要掌握大量的知识,更要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未来建设的重任,才不致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短期经济利益的老路。其二,要引导学生开展地理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养成习惯的重要时期,我们培养的未来事业的建设者,而不是高分低能,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而观察力、实践力、空间想象力、探究力的形成,地理学科担负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担当的责任,这是历史赋予地理教师的重任,应创造条件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带入实验中去,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其三,应采用适合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有各自优势和不足,只有适应每个个体的才是最好的。教学中应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实施差别化教学。对不同学生可以给予不同难度的设问,可以给予不同难度的测试,可以以不同的口径对答案给予评价。总之,一切以激励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其四,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一个民族的振兴,关键在地创新思维,地理学科面临大量与现实生产生活密切关联的问题,教学中应以这些问题为素材,科学设问,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一节内容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除导致温室效应外,还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2)全球气候变暖是利大?还是弊大?等,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思维得以发展。

其五,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

三、教学设计中必须树立五种意识

1.课标意识,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课标是教学目标的依据,必须认真研读,深刻领会。在领会课标基础上的教学,即使使用不同版本教材、运用不同的资料、案例,同样能实现应有的教学目的。

2.教材意识,深入钻研教材。教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共同拥有的教学资料。只有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才能以此为抓手,实现教学目标。

3.交流合作意识,虚心向同事、名师学习。一个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的无限的,同事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专业更好更快地成长。

4.学生意识,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知道学生的需求,有的放矢教学,效果自然会好。

5.课程资源意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包括学校环境资源、家长教师资源、附近社区资源、学生资源等,一旦调动了所有资源,教学质量将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题   记

——高中地理组 董家甫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离不开教育教学思想。教师的思想,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思想体系,涉及到教师的政治、哲学、教育思想等方面,但最主要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是对教育教学有认识、有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人,也就是善思考、会思考的教师。

  但不少人却不能接受这常识——至少不能全部接受,在他们看来,“思想”是伟人们的事,一般的老百姓“想”那么多干什么?教育者同时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因为教育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我们面对莘莘学子,总是一本正经地要求他们“学会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但我们自己恐怕还懒得思考,不会思考,甚至不敢思考,想想真有些汗颜。在这一点上,思考者可能经常被误解和责备。朋友、同事、领导包括家人会说 “太认真了,一点点事情都要去琢磨”,会问 “累不累啊”…… 的确,面对许多大家“司空见惯”的现象,在许多“天经地义”的结论前,如果常常喜欢“认真”,喜欢“钻牛角尖”,能被大家认同的恐怕为数不多。但我始终认为,高素质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灵敏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保持个性,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坚定的人生信念。如果我们成天忙于应付补课、编资料而使自己成为思想视野愈来愈狭窄的“教书匠”,除了积累一肚子的考试经验外,什么也不会留下,总是让人觉得有种强烈的悲剧色彩,默默无闻工作到死的老黄牛,艰难困顿中顽强支撑的个人英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教育献身者,这样成功让人感动,让人流泪,让人惋惜,也促人警醒和思考。要知道,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邯郸学步,跟着潮流,毫无主见,只知道埋头苦干,不知道抬头看路,是根本无法胜任“素质教育”重任的。

  有人也许会说:“有党的教育方针指引方向,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宏观决策,还需要我们操心吗?”无疑,党的教育方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是我们从事教育的指南,但这一切决不能取代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富有个性的思考和充满创造性的探索。任何“最高指示”都不能取代任何一位教师的大脑,怎么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同每一位教育实践工作者所在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正需要我们独立思考。面对如火如荼课程改革,本身就是观念的更新。一个教师,应时常思考:我的这张旧船票,能否登上它的新客船?倘若脑子里总认为是“换汤不换药”,“旧瓶装新酒”,那恐怕还是“涛声依旧”了。更重要的是,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放之四海、放之古今而皆准的真理,任何在当时看来是无比英明的教育理论也不可能是“绝对真理”,也需要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教育实践的主体正是千千万万个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普通教育者。像这样有思想的教育家很多,孔子、叶圣陶、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杜威以及当今的斯霞、于漪、魏书生等,正因为他们的思考与实践,才成就了那高山仰止的教育思想,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或许,我们现在甚至永远也无法达到他们那种光芒四射的境界,不会与日月同光,但我们应该坚信,有一定的思想才能为自己的人生抹上一丝亮点: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个“萤火虫”也没有,那我们这根“蜡烛”能否照亮别人,可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有思想的教师应该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担负教书育人使命的教师,还应该把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教给我们的学生。然而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封建专制文化的残余至今还存在于我们不少教育者的头脑中。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甚至是“好心”地压抑学生的主体情感,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磨灭学生的思想锋芒……这表现在某些课堂上,便是不但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反而存在着惟师是从的专制色彩。结果是学生主体人格的失落,思想贫乏,语言干瘪,思维僵化,惟师(或惟书)是从。学生长期受这种教育,往往思维懒惰,从来不愿也不会有自己的思考,更不用说怀疑和质疑书本、师长了。应该说,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一般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应该把自己视为与学生一起在求知道路上探索前进的朋友和同志。教会学生思考,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未来的人生播撒科学精神的种子,为我们国家的未来造就民族振兴的栋梁。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精神,便是怀疑精神。从人类文明史上看,怀疑是创造的起跑线,是科学的助产士,是真理的磨刀石。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起码的思考能力和怀疑勇气,甚至连对老师说“不”的勇气都没有,那么,他们就不可能真正成为未来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更无力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这将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做有思想的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底气。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厚实的人文底蕴,没有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没有创新的意识与行动,只会空想,其实对教育实践没有多少益处。我们的教育当然需要思想家、理论家,但是我们不能拎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挂在空中,我们脚下是现实的土壤,头顶是理想的天空,我们需要怀揣抱负,行走在这片深情钟爱的土地上。我是一位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教师的素养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充满时代特色,要追求小说家的言谈,诗人的豪情,演说家的风度,演员的表演技巧,哲学家的睿智,政治家的精明等一切能震撼人的心灵和品质。

  做有思想的教师,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能时常地反思自己。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 + 反思 = 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 + 反思”的成长公式。因此,我们应常常“三省吾身”,认真地解剖自己:当学生违纪时,我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教育方法;当学生上课打瞌睡时,是否由于我的课上得不好;当学生未完成作业时,是否由于上课未听懂根本就不会做……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何等的涵养、雅量、气度、胸怀,以及对教育事业何等的热爱!然而,一个可悲的事实是,极少有老师站出来勇敢地承认“我”做错了什么。我不知道,是我们不愿意面对自己的那份责任,还是压根我们就不知道自己应有那份责任。如果是前者,说明我们对职业准则的放弃;如果是后者,那就不再仅仅是一个教育教学问题。要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这种敢于认识自己、反躬自省的勇气恐怕是必不可少的。当你有勇气直面自己时,你才会发现,其实自己还做得很不够。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当然不是放纵自己,胡思乱想,标新立异,以偏激为深刻,以逆反为新颖。而是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大前提下,弘扬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理性精神,张扬个性,尊重心灵,冲破迷信权威的思想牢笼,冲破盲从书本的思想牢笼,冲破膜拜圣贤的思想牢笼,冲破固执己见的思想牢笼!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更不是提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或者成为我行我素,目中无人的人;或者成为眼高手低的“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或者成为一个令人不快的“潜在的持不同政见者”;或者成为整天只知道琢磨他人的人。况且,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如果只会空想,那恐怕连饭碗也难保。这,需另当别论。

  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看,这还要取决于自己心中的上帝是谁。我深切地感受到,思考少了,于学生不利;思考多了,于自己不利。但是,人因思想而伟大,世界因思想之林的存在而生机勃勃。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教育者,我的绝大多数学生也是普通的人。在思想的原野上,既需要参天的巨树,也需要无边的小草。思想家有思想的使命,普通人也有思索的权利。不能苛求每一位教师都是思想家,但每一位教师至少应该是一个独立思考者。滚滚而来的红尘,滔滔不绝的名利,面对这样的社会,教育是一块静静的乐园,乐园中的你我,应该是积极地参与到教育中来,让我们共同去营造,用心去呵护生长思想的土壤,让阳光洒满大地,让美好永驻人间,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对于中国教育,也许我们不能决定什么,但是我们不能停止思考和呐喊。

 

 

 

读王栋生“人与课堂”有感

——高中地理组  徐玲

学习篇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或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课堂的英文单词"lesson"来自拉丁语"lectio",代表阅读和说出来。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那几十分钟的一节课,你虽然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却无法预知那些妙不可言的细节或是突然出现的障碍,你也未必能清晰地描述它与未来的某种联系。人的一生,有12年要在小学和中学的课堂上度过,课堂上发生过什么,课堂将会对未来有什么样的影响,教师不能不思考。

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价值追求。我们能看到,那些竭力不被世风压进平庸模子的教师,心中有“人”的教师,他的自由思想会照亮教室里年轻的心。每节课都是生命的脉动,用生命激情点燃的课堂,有温度,会成为教师生命的一部分。

体验篇

以“以季风环流为例”

课题: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知识梳理】

问题1:看课题思考,为什么是北半球?为什么是冬夏季?气压中心名称及成因?带呢?

问题设计意图:1.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重视阅读课本;2.带着问题看书并能表述出来。

验证思考,初步体验学习的快乐!

 

 JS261 JS262

(1)图1代表北半球的  季,判断理由是                     气压中心M是           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2)图中季风D的成因与               有关。A、B、C的成因是___    

(3)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比较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风向、性质和成因)。

【深度学习】问题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北半球夏季西南季风的性质及其影响地区?(2)澳大利亚北部的风向及成因

(3)世界主要季风区

问题设计意图:1.学习的有序性和递进性;2.知识的层次性和完整性;3.深度学习。

      体验篇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挖掘蕴涵其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然、有序地学习和操练,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这节课要做什么?这节课对未来意味着什么?

每节课有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在课堂上,所有的人都在“学”。“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如果教师眼中只有“课”而无“人”,那样的“教”没什么社会价值。

基础教育的特点,在于教师的全部努力,经过漫长岁月之后,才可能从人的教养、习惯方面看到一点点作用,而追根溯源,却又未必能说清。教师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对于生命。

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是人道精神,要通过教育唤醒人、发展人。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觉醒,教师有自省意识。教师首先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 才有可能去唤醒别人,才能有面对生命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发生。

教师的职责是“教”,教学无非是“课堂”与“人”的关系。

 

 

 

读《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有感

——高中地理组  颜晓芬

一、SOLO分类评价理论简介

SOLO分类评价理论是教育心理学家约翰·比格斯(John B·Biggs) 在《评价学习的质量———SOLO 分类法》(1982)一书中创建的一种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其基本理念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 ~ 2岁);前运算阶段(2 ~ 7岁);具体运算阶段(7 ~ 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运算”——或“运演”、“思运”(operative)形式运演阶段(16岁以后),除了能够思考实际发生的事 件,还能够思考可能发生或假设发生的事件。

然而,实践证明,皮亚杰的理论仅仅是一个天才的假设,真正的儿童心理要比这一理论复杂得多。比格斯的同事在实践中遇到了两个困惑:第一,儿童的心理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表现。第二,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反复性。面对这两大困惑,比格斯形成了他的思想理论:第一,一个人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与这个人总体的认知结构是没有直接关联的。一个人的总体认知结构是一个纯理论性的概念,是不可检测的,比格斯称之为“设定的认知结构” (Hypothetical Cognitive Structure)——HCS。而一个人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却是可以检测的,比格斯称之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 (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SOLO。

二、评价体系的确立

地理学科的案例——《雨的形成》:为什么山脉面向海洋的一面比面向内陆的一面潮湿?

学生的回答如下:

1.因为面向海洋的一面下雨多。----没有作答

2.因为海风首先吹到山的沿海面。----给出一个论据

3.因为海风首先吹到山的沿海面, 所携带的海洋中的水蒸气形成雨落下来, 以至于海风吹到面向内陆的一面时已经没有雨水了。能给出多个论据

4.因为盛行风来自海洋, 并携带着水蒸气。当盛行风吹到沿海面时, 它被迫上升,遇冷凝结形成雨。当它穿过山脉, 到达面向内陆的一面时, 风已干燥了。----阐述要素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5.只有当盛行风来自于海洋时, 才会产生这种情况。因为盛行风来自海洋时, 它携带着海洋蒸发的水蒸气, 到达沿海的山坡, 上升遇冷凝结为雨水。当风继续穿过山时, 不仅因为风已干燥了, 还因为它被压缩产生热效应。所以相对来说比先前水蒸气饱和度低得多。然而, 所有这些结果是要假设风向和温度条件的。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 那么能量转化也会发生变化, 结果也会不同, 如秘鲁的安第斯山脉的沿海面就比内陆面干燥。总之, 基础理论是根据能量转换原理, 温度和饱和度之间有直接关系, 通常沿海的坡面使风冷却, 形成雨水。

----发现可以运用到其他其他情况,有独创性的表达和思考

根据以上研究,讲学生作答评价分为五种类型:

①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

②单点结构层次(Unistructural):学生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答案上去。

③多点结构层次(Multistructural):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

④关联结构层次(Relational):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

⑤抽象拓展层次(Extended abstract):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

三、SOLO学习质量评价与练习设计

结合高中生地理学习情况,案例如下:分析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单点结构层次:海拔高

多点结构层次:海拔高,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弱

关联结构层次: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少;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于是气温低。

抽象拓展层次: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比较差,地面热量损失比较大,大气吸收的热量少,所以气温低;同时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含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大量的热量容易散失到宇宙空间,于是气温低。综上所述,最终由于海拔高缘故,形成了青藏高原高寒气候!

在练习设计中我们要做到:

1、根据具体任务,明确思维立意

2、针对不同水平,组合不同情境

3、深化具体情境,设计问题链条

思考:多点结构和关联结构考察比重较高;学生状况:多点结构水平居多,需实现向关联结构的跨越;每一次思维水平层次的提升都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设置不同思维水平的问题:南京江心洲葡萄种植----市场;为发展该地农业经济可积极拓展的产业有哪些?不用来标识学生:solo的层次和测试成绩是等值的,它们描述学生在特定时间解答特定的问题时的表现,不能作为标识学生的标记。

四、思维进阶

途径:教师的深度教学和深度评价决定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摘自徐校长《将“深度学习”融入地理教学》):

    ⑴教师是深度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根据课标要求,将教材中抽象的、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具体鲜活的吸引学生探索的学习主题和活动内容,这是有效开展深度学习的前提条件。

    ⑵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常需施农药治虫。深度学习的课堂不止于此,还应引领学生思考,农药是否越多越好?过度施用农药有何害处?如何评价有些农户对留作自用的粮食及蔬菜不施农药而对外销的粮食及蔬菜施用农药的现象?显然,深度学习不是以知识的掌握作为评价目标,而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伦理观、道德观、环境观。

 

 

 

《什么是好课堂,什么是好教育》读后感

——高中地理组  陈娟娟

   之前读过李镇西老师一篇《什么是好课堂,什么是好教育》的文章,结合这学期的教学,有如下感悟:

   首先,什么是好课堂,我看到过这样的评价标准有以下几点:1.精神面貌,2.求知欲望,3.教学方式,4.教学效率5.知识容量,6.能力训练,7.目标达成,8.延伸带动;其中对我感触最深的是知识容量,去年开设一节组内公开课,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跨度太大,导致后来课堂氛围快速下滑,课堂打乱,未能完成教学任务,董老师当时建议,用好地理位置,才能真正提升课堂容量,回归正常教学后,我不断尝试不断调整,发现处理好地理位置,可以打开学生利于学生思维深入,有利于课堂推进。

   其次,如何实现好课堂尼,好课堂=有趣+有效,有趣: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心情愉悦,如沐春风。有效: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有效” 的方式:语言的诙谐风趣,让地理课堂妙趣横生;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觉得学知识其实就是学生活;引导课堂争论,让学生的思想碰撞;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我感触最深的是将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觉得学知识其实就是学生活;比如,我们现在的选修组合是物化地组合,东南大学建筑系明确要求选课组合是物化地理,建筑是随处可见,如何设计出优秀的,经典的建筑,一定要与环境相协调,学以致用,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比如世界著名华人建筑设计师贝律铭为法国卢浮宫设计的“金字塔”透光建筑(光照),再比如由上海发起的,遍及我国东部南北城市老公房的“平改坡”工程,美国建筑部门曾做过统计分析,结论认为若能适当利用有利天气,至少可节省10%-17%的建材消耗,或者说增加利润50%-100%,收益与付出之比高达40:1.因此,在发达国家,建筑公司对天气,气候信息和预报大多非常重视和依赖。地理知识原理一样可以创造价值,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共同追求并不是一纸空谈。

   当然,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还有很多,钱币中的地理,电影中的地理,文学中的地理,旅游中的地理,服饰与地理,饮食与地理,建筑与地理,“农家乐”中的地理等等这些都赋予地理课堂活力。

   如何达到“有效”,提到最重要的一点:1.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

2.学生“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彼此相互讲解知识的过程——最好的学就是不断给学生讲。

我一直在积极实施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需要一段时间培养,刚开始阶段,时效性差如何评价排在前面,小组合作把控难度很大,对老师要求更高,老师何时收何时放,如何抓住机遇升华,很难。小组合作需要充足的时间,教学进度,学业成绩等因素大大限制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施展——时间紧张。如果在这些限制条件下,将小组合作的效用发挥最大,是我需要探索的。

什么是好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有“意义”,那教育便成了空洞乏味的说教,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有“意思”,那教育变成了浅薄低俗的娱乐。总体上,我们目前的教育还是说教比较多。我们需要有温度的课堂,徐校长的一节课,让我感受颇深,徐校长让学生选择老师批改是打钩还是打圈,学生很认真地填写,那堂课很安静,不是无聊,是学生很投入,疫情的挑战打乱了学生的学习节奏,这个时候的学生更需要关爱。

 好课堂,好教育的标准有很多,每个人的标准不同,但是所有课堂,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学生,这一初衷不变,我们的教育才不会变。

 

 

 

读《地理科学的美学价值》一书有感

                                   ——高中地理教研组  李飞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审美化的地理教学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为旨归,是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审美化地理教学的教学策略:

1、审美化地理教学主要依靠学科教学进行和智育、德育融合。

2、以地理形象引入为重要特征与地理逻辑思维相结合。

3、以情感(美感)的激发为核心并与提高审美认识想结合。

4、创设从分自由的学习心理空间与符合教育目的的引导相结合。

地理科学的美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美启真,完善智力,激发创造。

     首先,美感引发愉悦感、自由感和强烈的求知欲,这些炽热而积极的情感成为人们步入智慧之门,追求真理的强大动力。

     美能启真,除了其独特的动力价值,还因为其形象性特征有利于人们形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补互促的整体思维,有利于完善智力结构并激活创造力。

2、以美促善,完善人格,陶冶情操。

3、以美育美。

(1)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2)培养良好、敏锐的审美欣赏能力;

(3)培养丰富多样的审美表现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