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政治
读书笔记
[ 发布时间 ] 2020年07月18日    [ 点击次数 ] 10103
浏览字号:

《小岛经济学》部分章节读书笔记

    ——孙世文

一、货币的产生

鱼被指定为货币的过程是这样的:

艾伯牺牲创造资本–>贷款计划–>生产渔网–>生产力提高–>捕鱼器–>食物丰盛、服务美观、交通便捷–>闲暇时间–>冲浪运动风靡–>移民–>多样化经济–>催生更多职业–>服务业应运而生–>商业和服务业不断延伸–>需要一种交换媒介–>货币(鱼)

 

经济学原理:

1、效率和通货紧缩:

生产率提高--储蓄、创新和投资的结果。技术创新是个单向的过程,生产率必然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低。持续下降的价格还会鼓励岛民储蓄,现在的鱼将来会更有价值,人们更愿意储蓄,然后有更多的资本用于贷款、资本投资、生产、最终带来消费。

2、就业:生活越复杂,更多人愿意为别人工作赚取报酬。劳动的价值通常取决于劳动者所使用的资本。就业这件事就像爬梯子,如果没有机会踏上第一级提档,那些低薪资的员工也就无法获得继续向上攀爬所需的技能了。这一状况将使更多人陷入生活拮据的窘境。

3、有资本的人可以给无资本的人提供工作(工资),并支付适合的薪资,致使被提供工作的人可以放弃自己制造资本的意愿。对利润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产品创新、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正是这样推动力提高了每个人的生活水平。

4、要想获得较高的薪资,这位员工必须提高其自身价值,要么掌握极少数人具备的急需技能,要么通过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来提高生产力,根本无途径可走。

5、货币供应: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将价格下降定义为通货紧缩,只要一出现,政府就会采取措施抬高物价。美国过去150年价格都在下降,这得益于生产效率提升,只要货币供应稳定,就会出现这种结果。但自从美联储成立后,这个现象完全相反了。因此,政治家把通货紧缩当作最好的朋友。

 

二、关于储蓄

银行诞生:解决存鱼失窃问题,利用储蓄房贷,在追逐自己利益的同时解决了存款、贷款和盗窃等问题。替岛上居民进行投资。

经济学原理:

1、利率:制定利率,对最可靠是贷款人实施低利率,对风险较高的人实施高利率。他还会根据存鱼量调节贷款利率,如果存的多,他会降低贷款利率。周期性的利率机制有利于市场稳定。整体利润会随市场情况变化而波动。

2、操控利率:美联储制定基准利率,影响整个市场波动。理论基础是美联储的一小撮经济学家比市场更清楚什么是恰当的利率水平。问题在于美联储跟利率没有任何关系。它既不产生储蓄,也不因为贷款坏账而蒙受损失。他的决定总是基于政治,而非经济因素。

3、周期性的利率机制有利于市场稳定。该机制的运作取决于三点:

银行实现资产回报最大化的愿望、银行对高风险投资损失的担忧、个人消费的时间偏好。

 

三、政府

政府诞生:起初社会简单无政府,艾伯、贝克、查理总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但随着简单的社会发展为更为复杂的社会,人们必然需要某些政府机构。

1)谈判失败、诉诸武力

2)外侵来袭,无组织对抗

3)需要联合维护安全

4)需要领导者,但交出权力也永远是件危险的事,权力滥用

5)单个人演进为组织对人民负责

6)参议院(12人,1人议长)成立

7)参议院建立海军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岛民生命、自由、财产

8)参议院建立维护灯塔,便利交通、促进贸易

9)岛民交税提供基础设施资金支持

10)确保参议员不滥用税款,制定一部宪法

11)宪法投票通过后岛国有了个名字

政府开始发放纸币并大量钞票超发,政府和银行家勾结削减实际储蓄价值(9天鱼做10条鱼官鱼),成立保险公司让储户觉得在保护他们的存款,实际上是在窃取存款的价值。

政治家担心的是表面上的偿付能力和他们自己的形象,而银行家担心的是鱼的价值。政治家扶持支持自己想法的银行家上台,那些不支持自己的银行家下台,实行鱼增值计划。随着有节操的银行家的被埋葬,银行业的可信赖的传统和健全的货币也一起被埋葬了。

美联储的成立,发行纸币,取代了当时流通的私营银行发行的钞票。从此物价就开始不断上涨。美联储成立的最初目的是形成“弹性货币供应”。但最终失败。

 

经济学原理:

政府支出就是纳税人缴纳的税款。

1、超发货币造成了物价不断上涨,通货膨胀严重。

2、美联储唯一存在的目的是产生足够的通货膨胀,从而使政府的支出大于税收收入。

 

四、通货膨胀

政府每年发行货币都超过银行中可兑换的鱼的鱼邦储备券,储蓄偏低,他们就施展他们魔法般的技艺(官鱼法)。岛上捕获的真鱼增长率远低于参议院发行货币的增长率。很快货币发行量过大,技师们不得不降低转换率。10:9变成5:4.即官鱼比真鱼小20%。后来这个比例也无法维持平衡,转换率又降到3:2,最后到2:1。

通鱼膨胀发生,物价飙升,消费降低,减少储蓄,失业率大增。但是政府采用的方法是经济刺激计划,进一步超发货币,从表面上看问题解决了,实际上问题愈演愈烈。

 

经济学原理:

1、经济停滞型通货膨胀:价格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结果,本质是货币超发。政府应对经济衰退的本能是造更多的货币,这样同时带来两大问题: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

2、通货膨胀的定义: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物价也可能保持平稳升值下降。

 

最终,小岛经济破灭。

 

带给我们的启示:经济的最基本原则——没有储蓄,没有未来!

文明型国家》读书笔记

                          ——耿军

《文明型国家》作者张维为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曾经做过邓小平的翻译,现在是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亚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他长期生活在国外,通过其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的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含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同时写出了《中国震撼》、《中国触动》、《中国超越》三部曲,拜读后,对中国的发展有了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前途充满了自信。

张维为教授在《文明型国家》中构架了文明型国家的认知体现,具体包括五个方面。

一、特征:大型人口规模、广阔疆域国土、悠久历史传统、深厚文化积淀

独特的政治、社会、语言、经济

二、制度:国家型政党、协商民主、选贤任能、混合经济

    三、模式:①实践理性、②强势政府、③稳定优先、④民生为大、⑤渐进改革、⑥混合经济、⑦对外开放、⑧三力平衡

四、理念:①实事求是、②民本主义、③整体思维、④政府是善、⑤民心向背、⑥选贤任能、⑦兼收并蓄、⑧推陈出新、⑨和而不同、⑩良政善治

五、标准(范式):从“民主还是专政“到”良政还是劣政“的灵活与实用,

注重“政道”(平衡差异,达成共识),而非西方所注重的“政体(形式民主)。

目的很清楚:告别“西方中心主义”,确立我们自己的话语权,民本主义、组织能力、上下同心三者结合是文明型国家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思路。

 该书告诉我们,中国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已没有理由缺乏信心。对于腐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这些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作者也没有回避,而是通过不同国家的对比分析,告诉我们这既是发展中的矛盾,也是许多发达国家还没有解决的普遍矛盾。与我们惯常思维不同的是,作者强调要先肯定自己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解决困难。的确,为百年屈辱史所累的国人当下的问题,就是太不自信。就像面对“半杯水”,很多人只看到空的一半,而看不到满的那一半。殊不知,困难是要解决的,但需要一步步来。正是有了发展,才能有谈下一步问题解决的资本。不肯定这一点,下一步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过去承认中国落后是实事求是,今天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也是实事求是。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应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长线思考,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会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幕,这种国家的崛起对世界影响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具有超大型的规模,在改变自己之后,就要开始改变世界。

通读该书,我理解了中国崛起震撼世界的真正原因。中国是始终以民生为大的国家,其发展强大是为了十三亿人口的共同利益,极具普惠特征。正是因为以人为本,以和为贵,才能聚以民心,才能取得所有人今天看到的巨大成绩。

中国的发展有属于自己的模式,这种模式并非完美,但其总体的成功还是令那些采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国家望尘莫及,而西方国家本身也因此而受到了震撼,中国此刻的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向学生推荐该书,引导学生结合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去探究、理解认可、认同中国的发展道路、增强中国自信,从而立志我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再读《苏菲的世界》

                        崔宏伟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苏菲的世界》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第一次读这本书,还是上初中的时候,由于认知的原因,没怎么读懂。只记得有些疑惑甚至恐慌。多年以后再在书店看到这本书,还是好奇,想细细品味。

苏菲是《苏菲的世界》的主角。她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14岁女孩,15岁生日之前她得知自己的生活是艾勃特·纳格的发明。苏菲从艾伯特·诺克斯处得知这一切和许多其他事情。艾伯特·诺克斯则是艾勃特-纳格创造的哲学家。是苏菲的老师。苏菲不仅仅是向艾伯特学习,她也向他提问并表现出她有自己想要实施的想法。小说结尾处,苏菲表明她是一个哲学家,因为她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并能实践自己所想。苏菲为人友善,但不善交际。更多时候她是在自省,而不是交谈,事实上,苏菲开始学习哲学以后,她几乎忘记了她的好朋友乔安。苏菲很挑剔,对她爱的人也不放过。她母亲在整本书中不得不多次听苏菲的批评,乔安和艾伯特也听了不少。苏菲坚持自己的看法,只愿说出自己的心中所想

在宇宙的世界里,我们的星球似乎是一个想象力被束缚的存在。认为所有的事物均有其出现的理由,却并未进行仔细地思考。例如:“人是从何而来?”,“生物是如何进化而来?”。就这样,很久以后开始有人从哲学的角度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哲学有时更像一架天平,无论何物放上去,立刻显而易见,无可否认。

诚然,哲学家并不深究“万物从何而来?”这类问题,他们更多思考的是一种东西为什么存在?而自然的形貌又不断改变,他们从事物的机理出发,研究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为何会有某一种事物的存在,再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上。对自然的很多疑虑做出哲学方面的思索,将人们从“人从何而来?”的圈子中释放出来,进一步研究其具体的构造。从而使人们更好的了解自己与社会。当今中国社会被实物主义占领,对于人们来讲哲学显得太过于飘渺。但是,从某种意义来讲,哲学是我们的一剂良药,它以某物的本质为药理,对症下药,就好像鲁迅的笔杆子,很深刻的揭露这个世界的假象,让更多的人看清这个世界的美丑。

许多人在迷茫的生存中失去自我,宇宙的意义在他们看来是无稽之谈,每个人都是自顾自地活着,用肉体的富足掩饰精神的颓败。从本书的故事来讲,不仅使我们提升对人生的理解,更多的是对自我的认知。此书可以提高人心灵的层次,将人们的细末神经通过放大镜无限的放大,最后数清命运的纹理。大多数人只有在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时才了悟人生的哲学,后悔终生晚矣。我们要尽早探求生命的哲学,充分考量人生的价值,不可惶惶终日,最后无法挽

这本书,抛去了传统哲学的枯燥与无味,将难以理解的哲学问题分化成一个个易于理解,贴近生活的例子,将哲学简单化,实际化,碎片化。

从自然哲学家到理性哲学家;从希腊到罗马;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这本仅仅厚达2cm的苏菲的世界竟然浓缩了西方近几千年的哲学历史,并且还吸收了来自各个时期的著名哲学家的理念。

但是在这浩如烟海的哲学家中,最令我眼前一亮的,最受益匪浅的是他,将整个世界分为理性世界合感官世界的独具一格的柏拉图。(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并不妨碍我对其他哲学派别的喜爱。)

只有它将纷繁复杂的世界简化成姜饼人和模具的关系。即使用一个模具做出的姜饼人也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同,但是他们均有一个共同点能让他人一眼便能认出他是姜饼人。这边是理性世界和感官世界的区别。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须有一个“真实”的存在,这便是“理型的世界”,而这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和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而感官世界则是理性世界不断演变形成的拥有具体特征的世界。

 其次,他亦是哲学与人体器官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人。人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分别是头、胸、腹。人的灵魂亦是如此。“理性”属于头部的能力,“意识”属于胸部的能力。“欲望”属于腹部的能力。柏拉图认为理性追求智慧,一直追求勇气,欲望必须加强阻遏。对于当时的时代而言,这真的是一个首创性的思想,真的是令我十分的钦佩,这不用的加深了我对哲学的爱与追求。

但是,最令我佩服的是柏拉图对女性的认知。他认为国家若不教育并训练其女性国民,就好像一个人只会锻炼右臂,不锻炼左臂一般。他把女性比作是一个人的左臂,这正间接地肯定了女性在社会中该有的地位,暗藏着早期的“男女平等”的意味可见,在基督教统治的中世纪欧州,拥有这样先进的思想是多么的不易啊?

《苏菲的世界》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索,自然的秘密是说不完的。我们总是在认识自己以后开始关注整个世界,在世界中寻觅新的人生哲学,去用智慧的眼睛观察,用心体会。

 

《透视课堂》读后感

——邱曼

疫情期间,在家看了《透视课堂》一书。《透视课堂》是美国教育学家古德(Thomas L. Good和布罗菲(Jere E Br)课堂实践研究的扛鼎之作。

提起课堂,从教者感慨良多,正如译者陶志琼先生在序言中描述的那样——东方有课堂,西方有课堂,此见同,此识同:皆以展示和开启智慧为首要使命。东方有教师,西方有教师,此心同,此理同:皆主要在课堂里以完成展示和开启智慧之使命为使命。

课堂是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之人以成熟魅力,让不动动起来,让不活活起来,让不灵灵起来的生命放光彩的场所。课堂里有苦恼、无奈,有希望与绝望,有奋进和退缩,有欢欣与惆怅。总之,课堂,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莫测的地方,一个一些人心生向往而另一些人又唯恐避之不及的地方,一个人之生命精华展现的小舞台。

《透视课堂》全书十四章,聚焦课堂,透视课堂,从课堂教学到教学实践,从学生管理到教师成长,都是先写生动的事例,方便教师的学习,透视出掩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有效的指导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行为做出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尤其是书中对一些教学问题的阐述与分析,使我在面对现实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有了许多不同与以往的认识和各种各样更好的解决方法。

本学期因疫情影响开学较晚,在六月底临近期末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测评,让全年级学生给任课教师的课堂和作业进行评价,测评显示本人任教的几个班中有的班级学生一致认为课堂生动精彩且作业量少,但却有一个班里有两三个学生认为作业量多。当时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到底问题出在哪里?真是作业量多的话,为何一样的作业,有的学生认为量少,甚至有学生反映最爱我的课堂和我的作业,反映所有科目中我的作业量最少,与此同时却有个别学生认为量多而不满?再就是这几个学生品行和学习习惯有问题?按传统的思维方式,那必是后者了。但读了此书,再联想起平时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不交或迟交作业,使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想法。

遇到学生迟交或不交作业,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愤怒,然后是狠狠批评,再然后是限时催交或加罚,也许暂时和表面看,学生会“服从”管教,但学生真正按时按质完成学习任务了吗?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了吗?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其实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先搞清楚学生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许多时候,由于学校的课程较满,比如高一学生要同时完成九门课程的作业,又因为各科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而导致学生的课后作业负荷过重。这个时候,教师如果只是简单粗暴的强迫学生交作业,又怎能使学生心甘情愿,使教师诚心如意?

如果班级老是出现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就需要反思自己的作业是否有问题,并及时调整作业的难易和改变检查和批改的方式。有些学生是能做而不做,遇到此类现象,我们应当立马禁止,断绝学生的此类行为,明确强调自己对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要求,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必要时心平气和的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每当他们完成一次作业就及时反馈。对于一些没有能力去完成作业的学生或反应慢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个辅或补课的办法来解决,拿出自己的耐心和决心,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惰性和懒散,适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强制学生统一在规定的时间交出统一的作业,那么痛苦的只能是教师自己了。

当然,《透视课堂》一书向我们介绍的远不止这些。课堂中,形形色色的问题都会发生,作为教师需要随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处理,灵活应变各种可能发生的学生行为,并给予合适的处理方法,这样才能使课堂、使教学变得更和谐。

读胡兴松老师《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论》有感

 

                          高中政治组    吴德华

 

胡兴松老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领域的思考者,他撰写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论》阅读者很多,我有幸读到这本书。

《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论》一书共分21章,其中第一章为教学方法总论,第2—21章分别为:启发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范例教学、发现教学、案例教学、暗示教学、图示教学、问题教学、学导教学、愉悦教学、情景教学、点拨教学、引探教学、参与教学、生成教学、体验教学、活动教学、反思教学。每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胡老师既有理论的分析,又有操作的模式,更有实践的案例,很好地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使得本书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示范,对我们的专业成长能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胡老师在书中对各种教学方法的理论分析,涉及到大量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读完这本书,我的收获如下:

首先,书中提到教师都应该善于备出优质课。什么是优质课?怎样备出优质课?一直是我们关心的问题,书中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指出要备出优质课就要做一个苦练教学功力,不断体现教学艺术的教师;要经常积累经验,集聚精华,做一个不断进取、不断提升实践能力、有自身独特教学魅力和教学风格的教师;要做一个肯于学习钻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不断强化自身素质的教师。由此可见备出一堂好课确非易事。我们平时听很多老师讲课,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就是每个老师所拥有的宝贵财富。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专长,如何更好地取长补短,学习借鉴他人有益的经验,是我们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我将细细对照书中的教诲,努力将这些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合理地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去。

其次,针对教学中往往会面临学习效果与课时紧张存在矛盾的问题,书中也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他认为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引导他们运用自主学习的能力,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运用驾驭教材的教学艺术把课本内容一分为三,就是一种极具可行性的好办法。所谓把课本内容“一分为三”,是指通过学生预习、自主学习完成1/3的内容;通过学生讨论、师生互动、指导帮助完成1/3的内容;拿到课堂上需要讲解和训练的内容是剩余的1/3内容。这一办法如果运用得到的话,确实能大大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并且使枯燥紧张的教学过程变得更加轻松自如。

第三,搞好教学,一是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拥有该学科的渊博知识,必须具有“一桶水对付一碗水”的本领,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教师如果有了渊博的学识,教学就有了源泉。实践证明,教师“授业解惑”的职能决定了教师不但必须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应该努力学习,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二是学习需要艺术,我们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喜爱的情绪。学生的情感很丰富,表现得活泼和精神奋发,具有高度的易感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给予优先注意并促使学生一往情深地去研究它、领会它和掌握它。兴趣教学就是教师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的满足,是一种最大的乐趣,以乐学激发观察,增进记忆,促进思维和想象,获得成功的欢乐。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目标体系。要做到这三个方面的融合、统一和谐发展,我认为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就需要情感,注重情感,用情感作为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的纽带。三是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愤怒出诗人,激情见水平。情感之于教学,犹如能源之于发动机。把情感贯穿整个课堂,融入“精,气,神”,即精力充沛,气势旺盛和神采飞扬,就会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又应该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没有教师的情感就很难激发学生对知识、对真理的渴望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