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建
家长学校
家校协同聚合力,家庭会议促成长 —— 高中部以专项指导推动家庭会议落地,筑牢育人共同体
[ 发布时间 ] 2025年10月15日    [ 点击次数 ] 342
浏览字号:

教育不是独行路,而是家校携手同行的接力赛,而家长学校正是这场接力赛中连接学校与家庭的核心纽带。为依托家长学校平台将学校教育深度延伸至家庭场景,助力学生在新学期初期巩固成长成果、明确发展方向,我校以家长学校建设为重要抓手,在 2025-2026 学年度第一学期初统筹规划,由学生发展中心制定专项指导方案,并依托家长学校的家校联动机制,组织各家庭于国庆假期开展以 “双向沟通、聚焦成长” 为核心的家庭会议。不同于传统 “单向告知”,本次会议以家长学校的专业课程资源与学校教育指引为双重支撑,以平等对话为纽带,不仅让校家协同从 “理念” 真正变为 “行动”,更进一步夯实了家长学校 “赋能家庭、共育成长” 的实践根基。

分层议题:精准匹配不同学段家庭需求

为避免会议流于形式,我校提前研判不同学段家庭的差异化诉求,设计 “基础 + 专属” 的分层议题体系。

针对非毕业班学生,围绕 “学习适应与目标调整”“亲子沟通优化”“兴趣特长培养”“情绪压力管理”“传统文化传承” 五大方向提供讨论框架。如针对高三毕业班,额外增设 “升学备考进度细化”“备考心态共建” 专属议题:指导家长协助学生拆解数学函数、英语阅读理解等薄弱题型目标,明确 “每日 30 小时错题整理”“睡前 30 分钟古诗文背诵” 等具体任务,同时约定 “每周 1 次无备考话题休闲时间”,帮助学子缓解压力。

多元会场:从 “小家对话” 到 “大家共创”

假期里,各家庭结合实际探索多样会议形式,让 “育人场景” 更鲜活、更有温度。

家庭共创会”:高三年级 6个家庭联合举办家庭共创会,复盘首次会议家长目标的完成情况,梳理执行困难与调整方法,让孩子看到家长面对挑战的态度;通过家长与孩子分享悲喜事,传递“人生有悲有喜是常态”的认知,帮助孩子接纳情绪;家长以自身真实经历传递情感,不说教,增进亲子间的情绪共鸣与理解,进一步强化“父母专注生活支持、与孩子并肩”的角色,缓解高三家庭的情绪压力。



高一1班 徐孟宸.jpeg

心声反馈:会议成为成长 “暖心桥”

多样的会议形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育人效果。

高三年级家长李女士说:我们六个家庭全员到齐,整整齐齐,召开了家庭共创会。组织会议的初衷很简单:跳出传统沟通模式,用新方式和孩子对话。面对孩子参加明年高考,父母同样需要学习、需要成长。筹备此次会议,我花了不少心思,但复盘下来,仍有不少细节值得改进和优化,最让人暖心又可贵的是,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愿意主动配合、大胆尝试这种新形式,会上更是积极发言、坦诚分享。要知道当下不少同龄孩子的家庭,很难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沟通,除了学习没有任何话题。所以对我们而言,孩子愿意耐心倾听、家长愿意敞开心扉分享过往经历,这份默契与真诚就已足够珍贵。我们从没想过靠一两次会议就能改变什么,只希望通过这样的相聚,让大家都能换个视角看待彼此:除了高考和学习,孩子有更多鲜活的模样,我们也有更多元的身份与生活。

“孩子不愿说” 到 “主动分享”,从 “家长焦虑急” 到 “理性支持”,家庭会议逐渐成为连接校家、温暖成长的 “桥梁”。


长效探索:校家协同育人再深化

此次家庭会议,是我校探索 “学校指导、家庭实践、家校联动” 育人模式的重要尝试 —— 通过轻量化指导为家长 “赋能”,让家庭成为学生成长的 “温暖港湾”,让多家庭互动成为协同育人的 “补充力量”。

未来,我校将持续完善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家庭教育指导讲座、亲子实践活动等更多元形式,推动校家协同从 “阶段性活动” 走向 “常态化机制”,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