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中心
教学督导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指标改革研究
[ 发布时间 ] 2019年11月11日    [ 点击次数 ] 44132    [ 浏览字号 ]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指标改革研究

【摘要】教学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文章分析了当下我国教学评价标准改革的现状,提出了核心素

养下教学评价标准应该坚持的原则。阐述了核心素养下改革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旨在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改革教学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19 15-08-03

自从2003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中直接使用了“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一词后,世界各国不断加大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形成各具特色又普遍具有共性的各国核心素养标准。我国当时正在进行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提出“三维目标观”,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发现“三维目标观”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局面,反而越演越烈,许多学者呼吁进行教学评价指标的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回归到培养人的素养教育上。本文基于探究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所中小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发现不足,进而改革教学评价标准体系。

一、教学评价标准改革的时代背景及现状

在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不断探讨本国的核心素养培养内容,以指导课程改革,核心素养呈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基于时代背景和我国课程改革趋势,在客观分析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指导学校深化课程改革,以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一) 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

1.核心素养全球化发展步伐

2006 12 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以核心素养促进终生学习》建议案,标志着八项核心素养正式发布。美国在2002 年成立了“21 世纪素养合作组织”,该组织在2007 年制定了《21 世纪素养框架》,此后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影响,先后发布了各自的“21 世纪素养”。[1] 通过分析各国提出核心素养的背景和原因,发现这是应对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冲击,是深层思考“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百年命题。因此,核心素养是以“人”为价值本真,是为了让学生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变革和应对信息浪潮,所要培养的关键素养和能力。

2.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步伐

我国在2016 年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出了核心素养的体系框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一个核心,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为三个方面。在该研究成果发布后,各学科不断探索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从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出发,不断加快学科课程改革的步伐,改革课程的设计、内容、组织和评价等。在学科核心素养迈进的同时,思考评价体系,推进从“知识取向”到“能力取向”、从“应试取向”到“素养取向”的过渡。

(二) 教学评价标准现状

教学评价标准是制定评价指标和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具有引导教师、学生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重要功能。“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及其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2] 目前,“以教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越来越突显出其缺陷,表现在教学评价指标局限于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和质性评价、评价主体单一等方面。虽然基础教育领域倡导新课程理念,实施“三维目标观”指导下的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学评价的改革,但是评价标准影响下的指标设置倾向于对成绩维度的单一评价。许多学者提出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改革教学评价,夏心军认为积极创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标准体系是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推进器。[3] 结合学者观点和桂林十所中小学的评价体系,印证了在教学评价标准改革下推进评价指标改革的必要性。

二、核心素养下教学评价标准坚持的原则

针对教学评价标准以教论教的现状和缺陷,要加大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力度,树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把这种理念贯穿于建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当中,核心素养下教学评价标准的应然状态是评价标准的功能要促进素养发展、评价体系兼顾全面性与重点突出和评价标准量化和质性评价相结合。

(一) 评价功能回归于促进素养发展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方面,具有导向、激励、诊断和教育功能,一个科学、客观、公正、全面的标准体系必然会释放出强大的育人价值。因此,在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上,就能体现出制定者的教育理念。目前教育领域秉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有学者认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多数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状态来评价教师的课堂评价效果”。[4] 因此,教学评价就要衡量学校教学是否落实核心素养理念、教师是否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学生学习是否达到核心素养的要求。传统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学科”为本位的教学,但是进入信息时代,教师不得不思考“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时代命题,传授什么类型的知识能够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思考应该如何评价教学,才能使教学活动兼具教育本体功能和实用功能。核心素养理念是以人的能力素养发展为中心,教学评价学生的能力素养,可以实现评价两种功能的结合。汤颖说“核心素养教育是为了人的社会的教育,也是为了社会的人的教育”。[5] 教学评价设计应该回归到促进学生素养发展上,才符合核心素养理念的要求。

(二) 评价体系结构体现全面性与重点性

1.评价指标设计总体上体现多维、多元和全面性核心素养是多方面“核心”能力构成的体系,评价体系指标要具有综合性,通常涉及评价教学、环境、目标、方法、过程与结果等多个领域。在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层次的维度上,使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运用、迁移等能力,从了解作者和文章大意,升华到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在评价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探究教学活动素养提升效果。评价体系仅仅在目标维度就要包含庞大的内容,可见在评价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把权重合理分配到不同的方面,保障评价客观公正、合理科学可行。课程改革一直强调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学者提出教学评价要“统筹社会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拓宽评价主体范围”。[6] 学生参与自我学习目标、效果评价,对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可促进学生自我意识觉醒,改善学习,有助于学习主体之间的交流和提高。家长参与教学评价,让家长提出恰当的建议。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将客观、全面、即时和延时相结合,避免唯分数论。评价往往意味着反思、元认知,多元主体多视角的评价必然会更注重多方面素养的生成。

基础教育存在重视总结性评价的弊端,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评价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素养只有在活动的路径中形成,而总结性评价无法真正做到。很多情况下,教师把过程性的教学评价等同于总结性评价,很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评价理念,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在制定教学评价指标的过程中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权重的一项,并弱化权重比例,把学生的表现性成绩作为考核指标的重点。在这种标准评价指标的引导下,教师就会真正把关注点从成绩指标一项转而关注更多指标,而要达到更高的评价水平,就会促使教师从各个方面去关注。教前评价、教中评价和教后评价,就是强调了过程性评价原则。

2.评价指标设计体现重点性

评价标准体系设计思路既要考虑全面性,也要在全面当中突出重点,表现在评价指标向学生能力素养养成和评价功能转变。核心素养必须是“核心”的素养,在评价学生是否达到素养要求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在实际教学评价中对课堂教学效果达成了某方面的素养培养目标,就要给予合理的评价。在设计指标的权重时,应充分考虑每个指标的权重,从过去单纯鉴定与选拔的功利性功能评价转变为导向与激励和反馈与调整的发展性功能评价,重点突出教学过程。

(三) 评价方式为综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目前教育领域普遍唯分数是论,过于依赖量化评价,质性评价得不到重视,在核心素养下要打破以学生学业成绩论“英雄”的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有学者认为“推进基于核心素养考试评价改革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措施,就是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进行考试评价”。[7] 纸笔考试的弊端在于无法考查程序性知识和操作性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要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创新,改革评价方式和方法,建构有助于表现学生外显行为和内隐思维活动,同时建构有助于审视落实普遍性目标、表现性目标、行为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评价体系,需要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三、核心素养下改革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核心素养改革现行的教学评价指标,并不是完全否定现行各项评价标准体系,而是在已有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改善评价项目。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强化过程性评价,弱化终结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建构高质、高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一) 改革教学设计评价体系

调查发现,桂林十所中小学的教学设计评价严重忽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评价,评价对象局限于教师教案,对于教师的教学课程和教学设计没有深入的评估。改革课程设计评价体系,并将其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首先,需要在宏观上分析课程设计五个体系的权重,把握评价的全面性,突出重点,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评价体系,重点突出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是先导,方法体现过程。其次,课程设计评价指标除了量的赋值与质性的评价,还应包含教师课程反思和同行评语,设置专家考核最终评定。最后,学期结束,制定学期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成为学校对本课程和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益评价的重要基础。

(二) 改革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中小学流行的教师教学评价包括评价教师的教学知识、教学技能,定量权重上忽视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定性方面忽视对教师专业态度和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教学技能分类不足,往往与教学能力混为一谈。有学者提出“对教师的评价应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领导和专家评价、家长评价等”。[8] 改革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应落实到教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第一,核心素养下要重视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主项目增加教学能力,与教学技能并列,细化二级教学能力,例如细化言语、讲解、导入、提问、演示、板书、变化、课堂组织、评价、课堂结束十种教学技能。第二,构建教师和集体定性评价教师专业态度和教师专业成长项目,态度内容分为教师自我、教师群体、学生和家校合作,成长内容包括路径、方法和活动。第三,鼓励教师发展个性特色并积极投入教学研究,支持教师发展诉求,体现客观、全面和个性评价。

(三) 改革学生评价指标体系

学生评价体系是整个评价体系的重点,而传统评价体系重点是对学生成绩的评定。现代教育理念要求评价更加突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情况,评价项目包括学生的品德习惯、课堂表现、课外表现、学业表现和能力特长五个方面。首先,在核心素养下要重视学生的课堂表现,它最能说明学生的发展状态,通过观察学生整体表现和个性能力,把课堂体现出的创新思维品质、推理演绎能力等能力素养素材收集进学生成长记录袋,作为评价依据。其次,要重视学生的课外表现,课外表现项目主要分为课外学习、创新实践、社区服务和生活情况,课外活动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发展至关重要,考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能力和交往能力,学生自觉整理素材,放进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最后,开设评价专栏,教师和学生对每一个阶段的自我和对方做出评价,提高双主体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指出进步和不足,制定目标,展望未来。

摘自《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第15期叶蓓蓓   邱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