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课题研究
4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基于“个性发展”的幼儿园至高中课程一体化建构的校本探索
[ 发布时间 ] 2019-11-25 10:35:36    [ 点击次数 ] 38051
浏览字号:

 

《基于“个性发展”的幼儿园至高中课程一体化建构的校本探索》

课题研究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本课题是根据我校办学需要而申报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批准号D/2011/02/288),立项4年多来,我们通过学习和研究,寻找到了适合学生发展的一体化校本课程理论支撑,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一体化校本课程体系,并在行动研究中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  

 

一、课题的提出

 

 在西方,从卢梭、裴斯泰洛齐到洪堡均提出过承认天性、顺应天性的教育理念。    

        在中国,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包含着顺应天性的思想,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提出教育要发展个性的主张。   

美国的个性发展教育体现在教育的各个方面,在中学阶段,主要是重视学生主动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独立的学习。日本新的课程方案提出了必修科科目内的多样化、选修化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成才。   

我国对个性化教育进行系统研究的起步较晚,个性化教育得到普遍的关注是近10年来的事,直到现在国内还没有人提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个性化教育的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关于个性化教育的研究也应运而生,在20世纪末掀起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是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的一场重大的实践。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创新能力不足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制约”的判断,又高瞻远瞩地作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决策。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事关国家生存发展的关键。个性化教育正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契机,势在必行。

然而,现今我国的基础教育,重点仍是知识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暴露、激发和持续不断的跟踪培养还远远不够,对基于“个性发展”的一体化校本课程的研究还严重滞后,对一体化校本课程缺乏整体的建构与实施,鲜有成功的范例或现成的模本。为此,我们有理由、有责任也有必要想做点力所能及的尝试。

(一)回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诉求

1944年,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提出:“中国的古代文明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曾经有过辉煌,其发达的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或者说科学革命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生前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非常沉重,却不容回避。

从“李约瑟之惑”到 “钱学森之问”,我国拔尖创新的杰出人才培养情况不容乐观。问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我国的个性化教育严重滞后。我们应该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所在,指出他们发展的最佳路径,并建立起丰富的、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让每个学生通过选择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这样,就能使他们得到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

(二)继承百年附中课程文化传统

一百多年来,南师附中以“校风诚朴、善育英才”著称。校友中有54位两院院士、30位共和国将军。以“慎聘良师、锐意改革”的优良传统,一直走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南师附中的辉煌,与其深厚的课程文化密不可分。

早在1922年,南师附中第6任校长、我国近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廖世承先生采用三三制并编订新学制课程大纲,实验道尔顿制,推动了全国中学的学制和课程改革。50年代进行了文、理、农分科教学实验和四二制试点班教学改革。60年代进行了旨在推动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改革。80年代进行了高中课程结构改革。90年代试行高中阶段必修课分层教学实验。新一轮课改以来,附中的“素质养成、个性发展、特色创造”三类课程的建设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附中分校传承南师附中的文化传统,其核心就是传承南师附中的课程文化传统,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个性,通过丰富的课程来适应个性、发展个性。  

(三)拓展已建构的校本课程体系

附中分校在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课程行动研究:个性化教育的校本探索》研究中,已经构建了校本必修和校本选修(校本选修包括选修Ⅱ、选修Ⅲ和社团)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尊重差异是形成个性的前提,发现个性是形成个性的必经之路,适应个性要有教育创新”的重要观点,形成了专著《为学生个性发展奠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课程建设纲要》,围绕课题核心词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一体化校本课程的整体建构与实施,就是在“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基础上的研究,是对原课题的加深、拓展和延伸。

(四)打造特长生跟踪培养的平台

附中分校占地531亩,校舍23万平方米,教育教学设施齐全,规模较大。学校有幼儿园、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等学段,是名副其实的十五年一贯制的学校。学校现有201个教学班,780多名教职工和8000多名学生,是当地层次较高的热点品牌学校之一。          

附中分校学生来源广泛,学生个性丰富多样,不同能力倾向特征明显。我们深深的感觉到:国家课程和我校已经建构和实施的立体化校本课程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为个性特长明显的学生提供从小学、初中直至高中持续不断的跟踪培养的课程平台,以促进其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实现“小学打基础、中学稳发展、高中出成果”的培养目标。

 

二、概念的界定

 

(一)个性发展

所谓个性,即个体在一定生理和心理素质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表现为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学生的个性差异客观存在,不同个性特长学生的成长道路也各不相同,学校的责任就在于发现与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所在,指出他们发展的最佳路径,并建立起丰富的、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一体化

课程一体化是指构建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各个学段之间过渡自然、知识连贯、习惯养成和能力培养相互衔接的校本课程体系。一体化课程强调的是:

1.课程体系的结构化。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整体规划、设计幼儿园至高中十五年相衔接的校本课程体系,使课程的整体力量大于部分之和。

2.课程内容的系列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呈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态势,以克服脱节、重复与交叉的现象。

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开设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让每个学生通过选择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使其得到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

4.课程管理的集约化。校本课程的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节约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以一体化统整,打破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不同体系、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

(三)校本探索

校本探索,是指在高质量的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指导教师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并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以适应不同个性特长学生的不同需求。校本探索,关键在于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以研究促行动。

(四)基于“个性发展”的幼儿园至高中课程一体化建构的校本探索

基于“个性发展”的幼儿园至高中课程一体化建构的校本探索,是指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建构和实施校本课程,系统的设计某一学科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动作表征、印象表征到符号表征的难度渐次升高的螺旋式课程体系,使小学至高中各学段对这一学科的学习既自成系统,又前后衔接、过渡自然、知识连贯,力求为个性特长明显的学生提供不间断跟踪培养的课程平台。

 

三、理论的依据

 

任何一种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如果不考虑国情、校情而是盲目地照搬国外理论,必然会将课题研究引入歧途。因此在选择课题的理论基础时,我们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条件出发借鉴国外丰富的课程理论,既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也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二是必须反对“非此即彼”的极端做法,注意继承我国教育传统尤其是我校本部——南京师大附中课程文化传统中的精华部分;三是要及时将课题研究中成功的做法上升到理论,坚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创新。本课题的理论根据主要有:

(一)关于“个性发展”的经典论述以及专家对东西方个性化教育的介绍

(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能是多元和开放的,各种智能没有高下之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光谱;每一种智能都可以得以激活、开发和培养。

这启示我们:课程建设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放在首要位置。我们的智能观和课程观应该是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的。我们的课程建设不能只围绕着某几种智能设置课程,我们的课程建设要保证学生的多元智能都得到有效发展,我们的教育应该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培养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智力强项或特长,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发现差异、因材施教、培养特长、树立自信的教育。

(三)布鲁纳“结构课程”理论

布鲁纳结构课程理论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辑课程,主张课程分科设置,重视发现式教学。

布鲁纳所提倡的“螺旋式课程”,即教育必须了解儿童正在形成的认知阶段,学科的基本结构应适应儿童成长的规律,教材的编写应分成不同的阶段,课程的知识应注意阶段性,能够适应学校不同年级不同能力的学生。螺旋式课程打破了中小学甚至大学统一课程的界限,强调了学科之间的连贯性,这种连续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既适应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又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在课程理论中,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一般有“直线式”与“螺旋式”之分。“直线式”是将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紧密联系的直线,一次性开设完成,前后内容基本上互不重复;“螺旋式”是在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课程内容不断重复出现,但是这些重复出现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加强。

(四)皮亚杰“结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一书中说:所谓结构,也就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一个集合。二元对立形成结构,结构优良的整体效能大于部分之和。一体化的课程结构必定优于分散、零乱、不成系统的课程体系。

(五)同新课程相关的课程论与教学论等理论

本课题通过文献研究对东西方个性化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为研究提供了较坚实的基础;通过行动研究即通过校本课程反复实施与评价,对我校所构建的一体化校本课程体系进行了批评和完善;通过学生多元智能状况的定量研究,初步建立了学生能力倾向的数据库,为个性的发现与鉴别提供了支撑。

 

四、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将通过行动研究,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探索发现个性特长的方法;在兼顾个性与共性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构建一体化校本课程体系,以适应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需求,打造个性特长明显学生跟踪培养的课程平台。

 

五、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将有利于中学教育摆脱应试教育影响,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并在校本课程设计、实施操作以及个性化教育理论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与应用前景。

具体如下:

(一)提升个性化教育的水平

    幼儿园至高中校本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将各学段相对独立的校本课程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消弭各自为政、相互交叉、重复甚至脱节的校本课程开发现象,有利于各学段之间的过渡与衔接,提升个性化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二)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校本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可以充分发挥每门具体课程的作用,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利用课程体系结构的力量高效地实现为了每一位学生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的办学目标。

(三)提供个性发展的课程平台

    在一个精心架构的“幼儿园至高中校本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课程体系中,设计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必将为学生的个性发现、发展提供平台,不仅使学生达到国家课程目标规定的要求,而且还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力和创造力。

(四)锻炼一支教科研队伍

本课题研究将有利于我校教师通过学习与研究转变教育管理,形成各学科个性化的特色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本课题研究将有利于我校开展校本教研,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科研队伍。

 

六、研究的内容

 

(一)学生个性特征的测试与评定

(二)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幼儿园至高中校本课程一体化设置方案的研究

(三)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体化校本课程实施的研究

(四)小初、初高学段之间衔接教育课程的研究

(五)尊重学生个性特长的校本课程组织管理以及评价的研究。

 

七、研究的过程及特点

 

(一)研究的过程

1.第一阶段(20121月~20128月)为理论学习梳理、调查研究阶段。

重要节点

①课题开题。2012311日上午,我校省规划办“十二五”立项课题《基于“个性发展”的幼儿园至高中课程一体化建构的校本探索》开题,国家督学、原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孙孔懿,南师大教授马宏佳,市教科所所长肖林元,省教研室物理教研员叶兵,南师附中副校长、市学科带头人张学慧,市教科所徐良、李亚娟老师,区教科室副主任汪圣龙老师,时任南京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李海岩老师,南师附中党委书记陈汇祥老师等共11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开题论证会。专家们认为: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的开题报告形式规范,研究内容选择正确,个性化的校本课程研究体现了百年附中的追求和大气。专家们还一致建议: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必须走个性化、精品化之路。

   理论学习。学习关于 “个性发展”的经典论述,解放了思想、消除了顾虑,明确了“个性” 与“个性化教育”并不是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专有名词;学习专家关于东西方个性化教育的论述,寻找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学习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发现与鉴别个性寻找工具;学习布鲁纳结构课程理论,认识螺旋式课程打破了中小学甚至大学课程的界限,强调了学科之间的连贯性,这种连续性和发展性的特征,适应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又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新课程理论,及时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监督。

2第二阶段(20129月~20135月)为课题研究的初级阶段。

重要节点

①专家咨询。2012116日下午,我校邀请了江苏省教科所所长彭钢、江苏省教科所马维纳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徐文斌等专家对我校课题研究进行指导。我校教研部主任李滔老师向专家介绍了一体化课题研究的内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初中部主任石爱平老师、幼儿园园长助理陶慧老师分别就小、初衔接教育和幼、小衔接教育向专家做了介绍;语文教研组颜忠华老师就我校“名著阅读”一体化课程的推进工作做了说明;英语教研组长梁晓燕老师就我校“英语多元目标阅读”一体化课程研究做了汇报。听完汇报后,彭钢所长说:课题研究要所为有所不为。一体化课程除了衔接教育以外,更要向内部延伸,寻找几个点,按照共有的元素深入下去,来凸显“个性化”教育的力度。

  确定方向。20121223,我校省规划办“十二五”立项课题《基于“个性发展”的幼儿园至高中课程一体化建构的校本探索》研究推进会在西办三楼第一会议室举行。葛敏副校长参加会议并做了主题讲话。经专家提议,我校确定一体化课程的“四元素”、“六要点”, 四元素,即身心健康、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六要点即《经典阅读》《英语多元目标阅读》《科学拓展实验》《数学思维方法》《体育与艺术》《信息与科技》。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四元素、六要点的提出,大大简化了一体化课程设计的头绪,得到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

3.第三阶段(2013年6月~2014年9月)为课题研究的中级阶段。架构一体化课程的整体框架,并具体设计一体化课程科目。

重要节点

①落实推进。2014年1月23日下午,我校省规划办“十二五”立项课题《基于“个性发展”的幼儿园至高中课程一体化建构的校本探索》研究推进会在校图艺中心208举行。校长张士民老师,副校长王朝阳、崔超老师;教研部主任李滔老师,副主任陆天明老师和主要子课题核心组成员共31人。张士民校长强调:我校的课题研究要尽可能多的让教师参与进来,要“分解”课题的内容,尽管我校课题整体较“大”,但具体研究一定要“小”。要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理论学习、问题探讨、经验交流等渗透到日常的教研活动中,让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实现教学即研究的目标。

确定方向。2014年7月27日,暑期行政研讨会,教研部李滔主任介绍了2014年一体化课程研究的进展情况,根据学校现有的课程结构和学校现有的条件,把一体化课程整合为校本必修和校本选修两个部分,校本必修包括“名著阅读”课程和“英语多元目标”阅读课程 ;校本选修包括“数学思维方法”课程、“科学拓展实验” 课程和“体育与艺术” 课程等。提出校本选修一体化课程的目的就是为我校学生高质量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新得通道。并确定各课程分学段培养目标和具体内容。并进一步明确和布置了今后的研究思路和要求。

随后,各子课题负责人就各自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汇报、交流。颜忠华老师就“语文阅读课程一体化建设”,梁晓燕老师就“外语多元目标课程一体化建设”,崔超老师就“科学拓展实验课程一体化建设”,成友文老师就“数学思维方法课程一体化建设”,林向东老师就“版画课程一体化建设”做了较为详细的汇报。可以看出,在2年半的研究中,老师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亮点不断。所有子课题基本上都有了课程目标、课程简介、课程框架图和课程目录。

4.第四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6月)为课题研究的高级阶段即行动实施阶段,实施一体化课程,验证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重要节点

①实施准备。2014年12月3日上午,我校在五楼会议室召开“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落实“一体化校本课程”实施的各项工作。2014年12月8日,我校召开中、小学艺术组教师一体化课程建设会议,布置落实校本艺术课程实施工作。迟文副校长、葛敏副校长、教研部李滔主任、教务部李中阳主任参加了会议。

正式开课。2015年1月6日高一年级,2015年1月7日初一年级,一体化课程正式实施。实施期间,葛敏、成中余副校长,宋丹、钟文楼、胥明豪、李中阳、沈宝兵、李滔、陆天明、戴有平等在李中阳主任的安排下,分头巡视开课情况。大家都非常激动,没想到第一次试运行,教务部和年级部组织得如此的好,老师们都提前到岗、认真备课,年级主任亲自参与上课,学生更是兴趣盎然,神情专注。特别是参加拓展实验的老师们包括实验员,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实验器材按时到位,没有出现一点差错。这给了我们信心,一体化课程的实施一定会越做越好。

5.第五阶段(2015年7月~2015年12月)为课题总结、完善与提升阶段。在专家指导下,进一步提炼核心概念,归类总结研究成果。

重要节点

①结题咨询。2015年11月5日,我校省级规划课题结题专家咨询研讨会在图艺中心208成功举行。参加此次咨询研讨会的专家有:江苏省规划办蔡守龙主任、南京市规划办姚慧主任、江宁区教科室董福才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海忠书记。专家们对我校的课题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校领导重视课程建设给予了高度赞扬。专家们指出:课题研究一定要想明白、做出来、说清楚。附中分校的课题研究,“做出来”没有问题,而且做得很扎实、很具体,但“想明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要回归课题研究的本意,要能“自圆其说”,如“幼儿园至高中课程一体化建构的校本探索”,既然是幼儿园至高中课程,但现在看来,幼儿园的课程几乎没有设计,如果觉得幼儿园无法一体化设计,那就要加以说明。

成果总结。2015年12月底,我校编印《个性化教育的校本探索—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一体化校本课程建设纲要》,《一体化语文阅读教材》(一年级至高三年级,共12册),《科学拓展试验》和学生版画作品集》等。

(二)研究的特点

1.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以学习促探索。 在4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共经历了4个方面较典型的理论学习,组织了3次专家咨询、论证和督导,每次学习、交流和研讨,都使课题组成员坚定了理念、明确了方向、补充了动力,从而使课题研究不断创新。

让我们感动的是:本课题聘请的成尚荣、彭刚、孙孔懿、蔡守龙、马宏佳、周海忠、肖林元、姚慧、董福才、汪圣龙等著名专家,总是在课题研究的关键时刻鼓励我们,为我们指出前进的方向,使课题能够顺利进行。

    2. 在行动中研究,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本课题是课程的校本探索,研究的是个性化教育的校本课程行动,强调的是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性,所以关键在于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以研究促行动。

①研究一体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学生有要求而学校还没有开设的校本课程,组织教师研究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尽可能满足;对已经有的校本课程进行研究和整合,在充分注意丰富性、选择性和层次性的基础上让其系列化、精细化,编写相应的课程大纲与教材,并聘请专家评审。

②研究一体化校本课程的实施。一体化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是我校课程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我校稳妥推进,分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强化管理,教研部协同教务部、督导评估中学、学部、相关年级、教研组,召开不同层面的会议,细化落实方案。一体化课程时间,生神情专注,或在练习书法,或在学习版画、水彩画、创意绘画,或在制作陶瓷,或在做拓展试验,学生们精神饱满,兴趣盎然。

 

八、主要观点

 

(一)个性化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我们要升学率而且要尽可能高的升学率,但绝不以牺牲师生的身心健康等全面素质为代价片面追求升学率。当前的问题是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以及身心素质的培养,而突破以升学为总目标的大一统的课程模式,创设个性化教育课程方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二) 一体化课程能为学生个性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个性化教育必须有不间断跟踪培养的课程平台,为个性特长明显的学生提供课程保障。必须让学生能主动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学习,这与由学校按照学生学习成绩将学生分类教学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认为:个性化的前提是选择,我们要努力做到:一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二是要为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学习”,提供尽可能多的课程内容与选择机会,三是学生应学会“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使小学至高中各学段对这一学科的学习既自成系统,又前后衔接、过渡自然、知识连贯。

(三)一体化课程建设只有整合校内外资源才能有效推进

国家必修课程的呈现方式基本都是属于一体化课程。从理论上讲,附中分校已经开设的100多门校本必修和校本选修(选修Ⅱ、选修Ⅲ和社团)都可以按照螺旋上升的方式来编辑,但这个目标显然无法实现,因为课程开发受师资、场地、时间等众多因素的限制。

根据我校师资力量及教学设施的情况,整合校内外资源,最大限量的开设一体化校本课程。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的现有资源,特别是专业特长教师的选拔与聘用,另一方面积极与周围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合作,引进或共同开发相关课程,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品质。

 

九、重要结论

 

(一)了解个性:心理测试是科学有效的手段

廖世承曾将心理测试测试结果作为判断学生分科选课的依据。现在,随着心理学、统计学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心理测试已成为了解自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手段。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正常人至少都应具有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等八大智能,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差异,每个人在各种智能的发展程度上会有所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光谱(如图1所示)。因为八


图1 2010级高一年级两个学生的智能光谱

种基本智能成分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因此不同的智能差异也没有优劣之分。江宁分校采用多元智能测试作为发现学生个性的手段,一是因为它不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二是因为多元智能与个性的诸多成分密切相关,往往起着引领或关键的作用。

多元智能测试虽然耗时少、操作简单,但由于智能本身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而且测试结果不仅与测试题编制有关,还与学生被测时的状态有关,因此通过测试发现个性只能是粗略的,有必要进一步鉴别界定。

 

(二)课程架构:整体设计一体化校本课程体系

一体化课程的建设,目的是构建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各个学段相互衔接、过渡自然、知识系统连贯的校本课程体系。

图为江宁分校一体化校本课程结构

 

(三)课程内容:系统开发一体化校本课程群组

1.一体化校本必修课程

附中分校的特色是什么,这个特色如何表现出来,这取决予校长的教育哲学思想,而校长的教育哲学思想最终又体现在课程上。附中分校开发一体化校本必修课程,除了依据课程开发的政策空间外,还指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本校的资源条件,更重要的是描述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思路,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①《经典阅读》课程 

      附中分校的学生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反映在课程上,我们开发了《经典阅读》课程。通过阅读,意在让学生变得聪明一点,善良一点,精神世界丰富一点,直至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让学生爱读书。这应是学校的一个特色。人致力于三种秩序的建立:社会秩序,自然秩序,心灵秩序。其中,心灵秩序是这三种秩序的灵魂。开设《经典阅读》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构建起学生和谐的心灵秩序。

为真正落实《经典阅读》课程,附中分校编印了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年级共12册《一体化语文阅读教材》,制定了《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名著阅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阅读目标、阅读要求、阅读内容、阅读方法、课程评价和实施办法做了具体的规划和要求。其中,小学侧重于趣味性阅读,初中侧重于理解性阅读,高中侧重于思辨性阅读。

②《英语多元目标阅读》课程  

      附中分校认为,英语学习不仅是为了增长见识和能力,也是为了文化融通和思想交流。英语学习有助于理解多元文化,使人心胸更开阔、更包容,更能面对较为敏感的话题,在多文化的场合下也会更相处自如。英语学习对人的思维能力、记忆力、对于母语语法的理解都有益处。附中分校设计《英语多元目标阅读》课程,就是试图改变以培养交际能力为唯一目标的外语教育观念。

附中分校的英语一体化多元目标阅读,在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听、说、玩为一体,做到英语发音准确、书写规范;初中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做到英语表达流畅,能正确的描述人和事。高中阶段重点是让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陈述观点。附中分校依托《21世纪英文报》《津津有味读经典》等读物,开展有低到高的阶梯式阅读,把三个学段串联起来,最终达到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国际意识、健康品质等综合目标。

 ③《科学拓展实验》课程 

    附中分校的学生除了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还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为此,学校开设了《科学拓展实验》课程。给学生时间、空间,让他们探究、观察、思考,动手去做,用眼去看,用心去学,强化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的实验技能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改变学生以看书、记忆、做习题为主的学习模式。

《科学拓展实验》课程分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实验模块,一共设计了近200项有趣味、有生长性和发展性的实验。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大多简单易置或易找代用品,所选实验内容贴近各学段学生的学习内容,又不与教材重复,是国家必修课程的印证或进一步延伸,符合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思考的要求。学生可在理、化、生三个学科方向专选一个实验模块完成,也可在二个实验模块或三个实验模块中各选一部分完成。

④《衔接教程》课程 

       实践告诉我们:由于知识内容、学习方法、难度要求、思维习惯的差异,会造成学生在新学段学习上的“裂缝”。这种“裂缝”往往造成学生在新的学段开始之时无所适从。所以,附中分校通过开设《衔接课程》,为学生搭把“向上”的梯子,来弥合这样的“裂缝”。我们从国家必修课程的整体性、连贯性、层次性、有序性出发,通过对小学、初中、高中教材知识点的梳理,找准小、初和初、高教材在知识、思维、目标、方法等方面的衔接点,排查知识衔接的“盲区”,编写出版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门学科的《小升初衔接教程》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四门学科的《初升高衔接教程》。衔接课程,注重知识的拓展和“迁移”,既关注知识、方法和思维的连贯性和渗透性,又关注思维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试用了四年,得到学校的喜爱和家长的好评。

2.一体化校本选修课程

校本选修课程,是学校关注学生差异,主动设计多种课程以适应不同潜质学生广泛的学习差异的需要。开发与设置校本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通过课程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倾向,从而规划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一体化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也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培养能力,将所学知识与社会以及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创新意识与综合实践能力。附中分校现开设了五门学科,共24项一体化校本选修课程。

数学学科:《数学思想方法》

音乐学科:《钢琴》《手风琴》《竹笛》《二胡》《流行歌曲表演唱》《合唱艺术》

美术学科:《版画》《书法》《水彩画》《创意绘画》

体育学科:《健美操》《乒乓球》《软式垒球》《足球》

信息学科:《杂志设计与制作》《计算机排版艺术》

科技学科:《乐高机器人》《手工制作》《仿生机器人》《航模》《无线电测向》《手工制作》《校园蝴蝶舞翩翩》

(四)课程实施:从改变课表开始领着学生“在跑道上跑”

    美国著名的课程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说:“ 课程不再称做是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是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课程与其说是‘跑道’,不如说是领着学生‘在跑道上跑’的过程。” “在跑道上跑”就是课程实施。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也说:“课表没有变化,就意味着课改没有什么变化!因此,课程改革要从改变课表开始。”

①一体化校本必修课程的实施

《经典阅读》课程: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自读与指导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小学每周四课时;初一、高一每周两课时;初二、初三、高二、高三每周一课时;节假日自由阅读。班级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学校通过组织开展“读书报告”展评、举办读书节和名著知识竞赛、编印学生优秀读书文集等活动,促进学生读写融通、读思同步。学校还规定,期中、期末考试 “经典阅读”的分值不得低于20%

《英语多元目标阅读》课程:小学每周两课时,中学每周一课时,寒、暑假学生自由阅读。《英语多元目标阅读》课程的评价形式分为口头形式,即三分钟演讲、讨论、复述等;书面形式即写对阅读材料的概要、感想或评论。所有这些评价,都渗透在平时的教学、练习和竞赛中。

 《科学拓展实验》课程:开设时间为一周一课时。评价形式有实验报告、实验记录、过程评价记录表等,检测的方式有专项实验、学情调查等。

《衔接教程》:小学一年级在开学后利用第一周的时间实施;小初衔接教程,在小学六年级毕业前3周或暑假双语夏令营中实施;初高衔接教程,在暑假期间以暑假作业的形式自主实施。开学后利用一周时间加以答疑和辅导。

  一体化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施

一体化校本选修课程,每周两课时。具体实施方法:

学生选科:学校向学生公布开设科目、课程简介、开设教师等,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其中的一门课程。

班级组成:先按正常行政班统计学生选课情况,再根据学生第一、第二志愿,学校调整各课程学习人数,原则上组班不超过45人,低于5人不开班。

组织教学:视学生选课人数及场地、设备情况,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

十、创新之处

(一)将“多元智能”理论引入校本课程建设

在对学生多元智能进行测量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动机等方面进行测量,从而发现和鉴别个性。

(二)一体化校本课程的整体建构与实施

选择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各个学段为研究对象,进行校本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系列化、序列化的校本课程体系。让学生有多元的选择机会,开拓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一体化的课程建设思路,包括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评价等等。如,在学习方式上,幼儿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强调“玩”中学;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我们强调“做”中学;在高中阶段,我们强调“研”中学。

(三)强调科研的实践性

本课题研究的问题来自实践,行动紧扣实践、评价服从实践、成果服务实践,坚决摒弃为研究而研究,为课题而课题的那种追求功利、脱离实践的错误做法,反对理论一套、行动另一套。

(四)强调实验点面结合

本课题研究既注意控制课题研究的学科与年级,不急于求成;又鼓励年级组、教研组以及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积极研究,使课题成果更具有代表性。

 

十一、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今后设想

 

一方面是社会经济转型期国家急需创造性人才,需要以人为本的、高效率的教育;一方面是急功近利、低效率的重复,关键是教育工作者的战略抉择。这取决于我们的教育哲学、取决于我们的教育价值观。

当然,外部环境,包括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正向有利于课题的方向发展。我们将充分宣传附中的课程文化与课程理念,宣传分校建校13年来丰富课程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培训和交流,进一步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我们将通过聘请专家讲座、组织教师理论学习、开展教师课题研究心得交流等方法,进一步加强对领导与教师的培训,以转变教育理念,适应新的形势。

本课题还需进一步完善之处①学校一体化校本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还需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更能适应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②一体化校本课程的开设要进一步提升品味,使之精品化。③一体化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还不平衡,目前主要强调初中和高中的一体化,小学和幼儿园还不完善。④要采取多种方法,进一步鉴别学生个性,为开设适应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课程提供依据。

十二、主要研究成果与社会影响

(一) 主要研究成果

成果主件

1.编制《学生多元智能光谱》,形成《学生多元智能调查报告》

2张士民  编著《个性化教育的校本探索—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一体化校本课程建设纲要》   编印

3张士民  主编《小升初衔接教程(语文 英语)》

《小升初衔接教程(数学 科学)》

《初升高衔接教程(语文 英语)》

《初升高衔接教程(数学 物理)》

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4    颜忠华  主编《一体化语文阅读教材》(一年级至高三年级,共12册)编印。

5    编著《科学拓展试验》            编印

6.一体化课程《版画》学生作品集            编印

7.一体化课程《校园蝴蝶舞翩翩》学生摄影集  编印

8《小升初衔接教程(语文)》 2014南京市教研室初中校本教材评比二等奖   

9.一体化课程《经典阅读》   2015获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附件目录

数学学科:《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参加比赛获奖证书

音乐学科:《合唱艺术》         学生参加比赛获奖证书

美术学科:《版画》             学生参加比赛获奖证书

《书法》             学生参加比赛获奖证书

体育学科:《健美操》           学生参加比赛获奖证书

《乒乓球》           学生参加比赛获奖证书

《软式垒球》         学生参加比赛获奖证书

《足球》             学生参加比赛获奖证书

科技学科:《乐高机器人》       学生参加比赛获奖证书

《仿生机器人》       学生参加比赛获奖证书

《航模》             学生参加比赛获奖证书

《无线电测向》       学生参加比赛获奖证书

《手工制作》         学生参加比赛获奖证书

《校园蝴蝶舞翩翩》   学生参加比赛获奖证书

(二)社会影响

如今的分校,校本课程正在展现特色,一体化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的个性特长不断得以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动手能力等普遍提高,在奥数、体育、艺术、科技、劳技等各项比赛中,屡获大奖。

作为一所只有13年历史的民办学校,我校的校本课程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家长的认可;学校的课程特色,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同行的支持,已经开始绽放出素质教育的异彩。目前,我校生源的数量与质量稳中有升,在省、市有较大影响,我校校本课程一体化构建理念正在逐步向外推广,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借鉴。

 

课程建设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优良的传统和宝贵的财富,也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家长和社会视野中附中分校的品牌和优势。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