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课题研究
9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让优秀者更优秀:中小学资优学生发现与贯通培养的校本探索
[ 发布时间 ] 2019-11-25 10:56:03    [ 点击次数 ] 41087
浏览字号:

 

 

 

 

 

 

 

让优秀者更优秀:中小学资优学生发现与贯通培养的校本探索

 

 

 

 

 

      开题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让优秀者更优秀:中小学资优学生发现与贯通培养的校本探索

                   开题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一、课题的提出

在西方,从卢梭、裴斯泰洛齐到洪堡均提出过承认天性、顺应天性的教育理念。    

在中国,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包含着顺应天性的思想,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提出教育要发展个性的主张。   

然而,现今我国的基础教育,重点仍是知识教育,对资优学生的发现、激发和持续不断的跟踪培养还远远不够,对资优学生“贯通培养”的研究还严重滞后,缺乏课程的整体建构与实施,也鲜有成功的范例或现成的模本。为此,我们有理由、有责任也有必要做点力所能及的尝试。

(一)回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诉求

因材施教自古以来就是教育者必须担当的责任。随着当代心理学的快速发展,研究者发现,那些智力发展明显超出同龄人的孩子占到了儿童总数的3%左右,但目前针对超常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成果却较少,超常人才的教育实践与专题研究亟待挖掘和加强。

资优学生发现与贯通培养,是否是拔苗助长?如何避免“伤仲永”式的悲剧?质疑和反思始终相伴。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教学模式、学校管理、生源质量、学生个人心理素质等原因,全国举办少年班的13所高校只剩下5个。2001年上海交通大学少年班停止招生,至此,全国开办少年班的高校仅剩中国科大、西安交通大学和东南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坦言:从本质上讲,当时对少年资优生的培养没有真正遵循少年的成长发展规律。

但一直探索前行的中国科大做过统计,过去38年来中科大少年班共毕业超过3400名本科生,约90%考取国内外研究生。毕业10年后的学生中,有超过200人成为国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教授;另有55%投身于企业界、19%活跃于金融界,在世界500强任职者达到35%。

探索教育人才新模式,做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所在,指出他们发展的最佳路径,并建立起丰富的、适合资优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让每个学生通过选择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这样,就能使他们得到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

(二)继承百年附中课程文化传统

一百多年来,南师附中以“校风诚朴、善育英才”著称。校友中有54位两院院士、30位共和国将军。以“慎聘良师、锐意改革”的优良传统,一直走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南师附中的辉煌,与其深厚的课程文化密不可分。

早在1922年,南师附中第6任校长、我国近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廖世承先生采用三三制并编订新学制课程大纲,实验道尔顿制,推动了全国中学的学制和课程改革。50年代进行了文、理、农分科教学实验和四二制试点班教学改革。60年代进行了旨在推动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改革。80年代进行了高中课程结构改革。90年代试行高中阶段必修课分层教学实验。新一轮课改以来,附中的“素质养成、个性发展、特色创造”三类课程的建设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附中分校传承南师附中的文化传统,其核心就是传承南师附中的课程文化传统,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个性,通过丰富的课程来适应个性、发展个性。   

(三)拓展已建构的校本课程体系

附中分校在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课程行动研究:个性化教育的校本探索》研究中,已经构建了校本必修和校本选修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尊重差异是形成个性的前提,发现个性是形成个性的必经之路,适应个性要有教育创新”的重要观点,出版了专著《为学生个性发展奠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课程建设纲要》,围绕课题核心词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附中分校在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个性发展”的幼儿园至高中课程一体化建构的校本探索》研究中,编著了《个性化教育的校本探索—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一体化校本课程建设纲要》,出版了《小升初衔接教程》和《初升高衔接教程,编印了《一体化语文阅读》教材(一年级至高三年级,共12册), 开设了数学思维方法类、艺术类、体育类、信息类、科技类选修课共25门。

《让优秀者更优秀:中小学资优学生发现与贯通培养的校本探索》,就是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基础上的研究,是对原课题的加深、拓展和延伸。

(四)打造特长生跟踪培养的平台

附中分校学生来源广泛,个性丰富多样,不同能力倾向特征明显。国家课程和我校已经建构和实施的校本课程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附中分校实施15年一贯制的办学体制,能为资优学生提供从小学、初中直至高中持续不断的跟踪培养的课程平台,以促进其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避免幼儿园、小学、初中直至高中教育“几张皮”现象,保证基础教育全阶段培养目标的同一性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延续性,实现“小学打基础、中学稳发展、高中出成果”的培养目标。如小学管乐团、合唱团、舞蹈队等社团的成员,不会因小学毕业而失去“组织”,因为中学同样也设有这样的社团,在附中分校,学生改变的是年级,不变的是特长的延续性发展,这也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

(一) 资优学生

从广义上说,资优学生是指具有某种技能或特长的学生或学生群体;从狭义上说,资优学生是指智商较高、成绩优秀、思维活跃、具有潜在优秀特质的学生。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我们以为: 资优学生是指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思维能力和各科成绩均明显高于同龄和同学段其他同学的学生,即全科资优生(通才);或在语言、逻辑-数理、空间、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内省、自然观察等智能方面有明显优势的学生,即特长资优生(专才)。

(二) 贯通培养

贯通培养指构建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三个学段过渡自然、知识连贯、习惯养成和能力培养相互衔接的资优生发现与培养模式。在资优生培养过程中,实现课程体系的结构化、课程内容的系列化、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和学校管理的集约化。开设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让资优学生通过选择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使其得到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

(三) 校本探索

校本探索,是指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研究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并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以适应资优学生的发展需求。校本探索,是基于学校、发展学校的探索,校本探索关键在于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以研究促实践。     

(四) 让优秀者更优秀:中小学资优学生发现与贯通培养的校本探索

 我校生源优异,学校有幼儿园、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和国际部,办学业绩在南京市名列前茅,是名副其实的热点品牌学校。为此, 我们将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打破体制和机制束缚,探索资优学生发现与选拔机制、跟踪培养机制、管理与评估机制等,制定课程标准,编写专门教材,对资优学生进行以德为先、能力为重,以及人文、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教育,并贯通于小学、初中直至高中 ,以实现让“让优秀者更优秀”的教育目标。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价值

(一)研究现状

 美国对资优儿童的研究,包括识别和培养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美国对“有天赋的儿童”的定义是“相比同龄儿童或青年,在某个方面有明显的、更突出的能力,或显示出有突出能力的潜质。这些方面可以包括智力、创造力、艺术潜质、领导力或其他特定的学术领域。这些儿童或青年需要学校提供一般课程以外的帮助。”简单说来,资优儿童就是在某个领域有显著特长的孩子而正常的学校教育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通过“以教育助防御”法案,大力投入天赋儿童教育。从上世纪70年代就把天赋儿童教育作为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很多大学都设有天赋儿童教育研究中心。从联邦和州政府都专项拨款和专人负责天赋儿童教育。很多州立法规定,每个公立学校必须开办“天赋儿童教育计划”,各个州有10%左右的儿童得到了天赋儿童的特殊教育。

美国联邦教育署1972年将普通智能、特殊学术倾向、创造性思维、领导能力、视觉与表演艺术、技能等六项高度表现者称之为资优生。美国上世纪80年代科学和创新的爆发式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对天赋儿童的重视。可见,这是一项值得高度重视的国家战略。

进入21世纪,Javis基金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做过一个为期三年的“突破计划”,实验在语言和科学两个方面给所有的学生添加少量“天赋儿童”课程模块。3年后,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提高。细分来看,学习成绩上、中、下三段的学生都有了提升。

关于天赋儿童教育,美国虽然研究和实践比中国多,但也是刚刚起步,在这上面分配的教育经费也还远远不够。

在中国,1974年,李政道教授曾提出一份“关于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的建议书,指出“在国际上,理论物理方面的人才,一般都在二十多岁时出成果,几乎没有例外”,中国也需要建立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这一建议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赞赏和肯定。1978年,邓小平指出:“在人才的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随即,中国科大创建少年班并招收了第一批21名学生,平均年龄14岁,最小的11岁,这期就包括当时大名鼎鼎的宁铂、谢彦波等少年。一时间,少年班成为社会热议话题,诸多“神童”“天才”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1985年1月26日,教育部决定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2所重点高等院校开办少年班,探索中国早慧少年的教育。

中学阶段,无锡天一中学、北京八中、人大附中等学校也在进行资优学生超常培养的相关实验。

 港澳台地区的教育机构都有资优生教育计划。我国大陆地区极少使用资优生这一概念,而多用特长生、质优生、智优生、绩优生、超常生等概念来表示。

(二)研究价值

资优生的发现与贯通培养,在宏观上涉及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课程、课堂教学等众多要素,在微观上涉及到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需要、兴趣、意志等等。我们将打破常规,发现和贯通培养资优学生,以期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小学至高中跨学段贯通人才培养机制,将各学段相互独立的育人行为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以期形成一套小学至高中各学段衔接协同的资优学生培养方案和评价方案等。其价值主要表现在:践行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资优生培养的课堂教改之路。

1.建构适合资优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整合必修和选修课程,国家和校本课程,以及整合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的课程。在学科内部,筛选、归拢相关教学内容,挑选与本学科核心概念相关的教学内容。学科之间,找到整合的联系点,年级间统筹规划,建构适合资优学生个性发展的整合性课程。

2.尝试资优学生九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学制改变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领域的每一项改革都需要审慎,因为教育不能试错。但资优学生在某个领域或多个方面有显著特长,所以没有必要与所有学生一样按部就班的按照12年学制组织教学,我们将尝试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的9年义务教育。

3.转变教师角色和资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资优学生的培养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统治者而是课堂的引领者;学生不再是学习的“客体”而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以培养学生反思性、批判性思维为目标,强调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项目学习为主,强调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4.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路径。学校将依托优秀师资,编制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架构起有利于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将有利于我校开展校本教研,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科研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以“差异教育理论”“多元智理论”理论、“因材施教”理论和“主体性”教育理论为支撑,打破体制和机制的束缚,建构资优学生的识别与选拔方案、跟踪培养方案、管理与评价方案等,学校依托优秀师资,整合课程,编写适合资优学生特点的校本教材,架构起有利于资优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探索小学至高中一体化贯通培养资优学生的新模式。

(二)研究内容

  1.衔接协同,研究适合我校实际的资优学生培养模式。我校生源优异,有一批特长显著的学生,也有一批各科成绩均明显高于同龄和同学段其他同学的学生。为使他们脱颖而出,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先“跑起来”。我们将整合课程,缩短学制,探索小学、初中与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避免传统中学生在初三、高三阶段重复学习已学过的知识,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刷题”和应试上。

  2.打破常规,探寻科学发现和评价资优学生的新方法。在发现方面,从小学到高中,建立连贯的学生综合发展评价体系,或通过多元智能测量和丰富的校本课程等多种途径,来发现和识别学生特长。在笔试以外,资优学生还要做到心理健康、体能达标。在评价方面,采用“科学知识与心智测试相结合,数理思维与创新潜能相结合,日常积累与现学现考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从根本上打破“一把尺子度量”和“唯分数论”的评价模式,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3.贯通培养,建构适合资优学生成长特点的课程体系。建构“5+2+2”学制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整合必修与选修课程,国家与校本课程,以及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的课程,实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知识衔接,为资优生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image001.png

     4.自加压力,锻造一支富有经验的资优学生培养队伍。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和学生成长必备的条件,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鉴于资优学生年龄小、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烈、可塑性高等特点,学校将选派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综合实力较强的教师作为项目主任,负责学生培养和日常活动管理。同时,学校还将聘请理念新、有人文情怀和循环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任课老师。这样一支学习、生活全方位的管理团队,将为资优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极大的帮助。

(三)研究重点

    1.资优学生发现与选拔方法的研究。

    2.资优学生学制和课程体系的研究。

    3.资优学生教材整合和编写的研究。

    4.资优学生学习方式与习惯的研究。

    5.资优学生一体化贯通管理的研究。

    6.资优学生心理适应和德育的研究。

7.资优学生一体化生涯规划的研究

 

(四)子课题设置

1.资优学生发现与选拔方法的研究

组长:徐国民 黄伟

成员:周天航* 李中阳 陆天明 沈宝兵  朱国军 石爱平 成中余

 子课题项目:     

1)多元智能测评

       项目组长:陆天明

  项目组成员:周建*  吴波  葛新  
    研究内容:进一步通过多元智能测量来发现个性。在原有省级课题已对高 一学生进行多元智能测量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动机等方面进行测量,从而鉴别个性。

 2)特殊能力倾向测验

项目组长:周建
   
项目组成员:吴波* 季晓芸 葛新

   研究内容:尝试通过特殊能力倾向测验来鉴别个性。特殊能力倾向测验 是对那些不包括在一般智能测验中的较为特殊和专门的能力进行测验。作为发现资优学生的辅助工具。

(3)资优学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研究

项目组长:张文艺

项目成员:纪湘元* 周天航 朱国军 石爱平 成中余

研究内容: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

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所达到的综合素质水平。从幼儿园到高中,建立连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2、资优学生课程管理研究

        组长:张士民 李滔

  成员:刘宗涛* 徐国民  周天航  朱国军 石爱平 成中余

子课题项目:

1)课程管理一体化模式研究

项目组长: 李滔
项目组成员: 徐国民* 李滔 张士民 朱国军 石爱平 成中余
研究内容:

a.课程的设计模式

b.课程的开发模式

c.课程的评价模式

        2)课程结构的构建

项目组长:李滔

项目组成员:陆天明* 张士民 徐国民    刘宗涛  

研究内容:

a.课程结构的科学化

b.课程结构图的绘制

(3)课程结构的评价

项目组长:陆天明

项目组成员:刘宗涛*  朱国军 石爱平 成中余   

研究内容:

a.学校课程空间中课程的定位

b.课程云图绘制

        (4)课程管理及评价数字化系统

项目组长:吴波

项目组成员:季晓芸* 吴波 葛新

研究内容:

a选修课程管理及评价系统

3、资优学生课程行动研究

 组长:徐国民 李滔

 成员:李滔* 徐国民 周天航 张文艺 朱国军 石爱平 成中余 各科教研组长

子课题项目:

(1)各学科课程建设

         项目组长:李滔
        
项目组成员:李滔* 各科教研组长和相关备课组长
        
研究内容:

         a.制定完善各学科课程结构

         b.在各学科课程空间中对课程定位

(2)校本必修课程的开发

         项目组长:刘宗涛
        
项目组成员:刘宗涛* 各科教研组长、相关备课组长和相关教师
        
研究内容:

a.学科思想与方法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b.课程整合研究

c.已开发校本必修课程的精品化建设研究

       3)选修Ⅱ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项目组长:刘宗涛          

项目组成员:刘宗涛* 各科教研组长和相关备课组长
         
研究内容:

a.各科选修Ⅱ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b.选修Ⅱ课程的多元智能定位

c.校本选修课程精品化建设研究

       4资优学生社团课程的开发

项目组长:张文艺
项目组成员:孟慧*  高博
研究内容:

a.社团的整体设计

b.与高校联动创办社团

c.精品社团的建设    

        4、资优学生心理适应和德育的研究

组长:张文艺
成员:纪湘元*  部主任 年级主任 班主任
研究内容:

     a.资优学生一体化生涯规划的研究

     b.德育活动课程序列化设计的研究

     c.资优学生心理变化的发现与解决策略的研究

     d.资优学生德育课程实施途径的研究

     5、资优学生学习方式与习惯的研究

组长:徐国民  

成员:周天航* 朱国军 石爱平 成中余 各科教研组长和相关组长

子课题项目:

1)资优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项目组长:周天航
项目组成员:沈宝兵* 朱国军 石爱平 成中余 各科教研组长和相关组长
项目内容:

a.优良学习习惯的评价标准

b.优良学习习惯的实例研究

c.优良学习习惯的实施研究

(2)资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项目组长:周天航
项目成员:石宏*  沈宝兵  徐国民  朱国军 石爱平 成中余  

项目内容:

a.中外主要学习方式的收集梳理

b.找准资优学生常用的学习方式

c.优化资优学生学习方式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1分析、批判现有的个性测试量表及测试方法,并进行改造、完善,使之成为适合我校资优学生情况的有效工具。

      2收集国内外资优学生培养的课程设计及实施方案、管理制度以及案例,融入本校已有的经验,建构我校的资优生课程方案。

      3筛选成功的案例进行反思提炼,总结不成功的案例吸取教训。

      4聘请省、市专家和领导及北师大、华师大、南师大的教授,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

      5本课题采用行政主导的方式进行研究,即以行政手段,利用学校资源,充分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二)研究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2016年5月~2016年10月),为理论梳理、调查实证阶段。确定研究课题,进行文献梳理和调查。

      2初期研究阶段(2016年11月~2017年11月),研究工作全面展开。正式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分解子课题研究任务,举行子课题开题报告会,展开第一阶段研究工作。

      3中期研究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6月),完成各重点内容的研究任务,撰写相关论文,完成课题的中期论证。

      4后期实施阶段(2018年7月~2018年10月),对各子课题进行检查验收,对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汇编研究论文,实施、验证并进一步丰富所取得的成果。

      5总结鉴定阶段(2018年11月~2019年3月):召开子课题成果总结会议,完成专著,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梳理同类课题研究的已有成果,为本研究提供借鉴,寻找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和深入位置。

      2调查研究法。以观察、访谈、问卷、测验等方法,调查评估目前学校资优学生的教育现状,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3经验总结法。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相关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较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性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遵循的规律性的东西。

       4.行动研究法。本项研究遵循行动研究的循环程序,采用的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由问题本身决定,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充实研究内容和调整研究方案。

 

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资优学生从孩提到成人需要系统的培育,也需要适宜的文化土壤。让资优学生健康成长、发挥所长,不仅有助于其个人发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充实、丰富国家的人力资源,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对此,学校教育应有所作为。

(一)创新育人机制

    学校打破体制和机制束缚,构建起一个思路明确、定位准确的 “人才培养特区”。学校成立资优生培养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统筹管理资优学生的培养工作。此外,学校还成立资优生选拔项目组,资优生课程整合项目组,资优生管理项目组等,研究资优生的发现与选拔方案、跟踪培养方案、教学方法等。选聘教学名师担任任课教师,实施不同阶段的专门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实践,动态评估学生学业发展,为学生深造和发展提供国内外学习平台和机会。

    (二)创新选拔模式  

     实行“一考三免”的政策,选拔实施“两阶段、六模块”的测试。“一考三免”是指学生一旦进入资优生培养系列,小学可免试直接进入我校初中部就读,初中可免试直接进入我校高中部就读,中途自愿退出的学生,可免试直接进入我校任何一个班级就读。“两阶段、六模块”测试方法中的“两阶段”,指的是初试和复试;而“六模块”则是初试的笔试和心智测试,以及复试的笔试、面试、心理测试和体能测试。学校在选拔阶段注重“兴趣发现与价值追求、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数理思维与创新潜能、平时积累与现学现考、心理素质与基本体能”五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三)创新培养模式

     探索小学与中学有效衔接的资优生培养模式。通过压缩学制,优化教育环节,实施“5+2+2”年学制的贯通式教育,学校依托优秀师资、制定课程标准、编写专门教材,架构起有利于适应资优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课程设计注重质量和效率、兼顾深度与广度。学校还将开设一批研究型课程、思想与方法课程、实验探究课程等,侧重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此外,学校还将强化学科沙龙、科技活动等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索精神、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四)创新教育理念

立足于学生差异,采取适应性的教学措施,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在原有基础上充分发展的目的。学校遵循先成人、再成才的教育原则,提出“四位一体”的教育质量观,将“知识、能力、思维、境界”的培养有机结合,专门为资优学生开设英语强化、艺术欣赏、陶艺创作、心理学等课程,对资优班学生进行以德为先、能力为重,以及人文、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教育并贯通于课堂内外。学校通过课程教改、教师人格魅力熏陶,营造人格培育氛围等多措并举,将人格教育融入资优生培养体系之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为学生在未来二三十年成长打好基础。

 

七、预期研究成果

   (一)阶段性成果

  1资优学生的发现与选拔方法         (方案)      

    2构建适合资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 (报告)

    3资优学生一体化贯通管理模式的建构 (论文)

4资优学生心理适应和品德养成的途径 (论文)

5资优学生一体化生涯规划的制定     (规划)

   (二)最终成果

    1小学至高中资优学生发现与贯通培养的校本探索(报告)

2基于资优学生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构    (论文)

3编写“基于资优学生培养的一体化校本教材”  (教材)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人力资源保障

1、核心成员成果丰硕。课题核心成员全部为高级或以上职称,他们都参加过省级以上甚至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多人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过论文,研究成果颇丰,完全有能力领导好本课题的研究。

2、专家引领高端有力。有一批知名专家的指导,包括成尚荣、彭钢、蔡守龙、董林伟、张扬生 朱纷、姚慧、葛军、陈履伟、徐志伟、马宏佳、何锋、肖林元、汪圣龙,等等。

3、科研队伍朝气蓬勃。我校现有的640名教师是从4000多应聘教师中选拔出来的,多人在杂志上发表过论文或受到过奖励,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其中特级教师5人、教育硕士20多人、专业硕士3人,他们是教科研队伍的骨干力量。

  (二)前期研究保障

我校“十一五”课题《课程行动研究:个性化教育的校本探索》,已经形成了“尊重差异是形成个性的前提,发现个性是形成个性的必经之路,适应个性要有教育创新”的重要观点,形成了“课程建设纲要”的专著,围绕课题核心词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三)组织制度保障
  
学校拟成立“课程研究中心”和“教学研究中心”,分别进行课程的建设和实施研究。中心负责人由学校一把手校长兼任,下设副主任一名,办事员一名。聘请各级部主任、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为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学校制定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课题管理办法》,在组织、管理、制度、时间和经费上给教科研工作以充分保证。

 

九、课题组核心成员                 

课题组核心成员(不含主持人,限填10人)

姓名

工作单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专长

课题组中的分工

张士民

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正高 (校长)

  课程论

子课题负责人

徐国民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中高(副校长)

  教学论

子课题负责人

成中余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中高(副校长)

  教学论

子课题负责人

石爱平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中一(副校长) 

  教学论

子课题负责人

朱国军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小高(副校长)

  教学论

子课题负责人

周天航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中高(教务主任)

  教学论

子课题负责人

张文艺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中高(副校长)

  教学论

子课题负责人

纪湘元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中高(学工主任)

  课程论

子课题负责人

黄  伟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中高(副校长)

实证研究

子课题负责人

刘宗涛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中一(教研副校长)

教学论

子课题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