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数组开展思维化课堂课例实践活动
为深化“思维化课堂”实践,提升小学数学高段教学质量,近日,东南实验学校小学部朱国军名师工作室在高数组开展课例研讨活动。郁美华老师以《小数的性质》为题开设公开课,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实现思维进阶,为在场教师呈现了一堂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数学课堂。
一、旧知搭桥,唤醒思维“萌芽”
课堂伊始,郁老师并未直接切入新课,而是以“整数末尾添0后数的大小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在整数5后面添一个0变成50,数变大了;添两个0变成500,数变得更大。”随着学生的回答,郁老师顺势追问:“那在小数的末尾添0,会不会也有类似的变化?”这一问题瞬间点燃学生的思考热情,大家纷纷结合已有认知提出猜想,为后续探究埋下思维伏笔。
二、举例验证,推动思维“生长”
面对学生提出的“小数末尾添0大小不变”“小数中间添0会变”等猜想,郁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她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写小数—添0/去0—比大小”的步骤自主验证:有的小组用米和厘米的单位换算对比0.3与0.30,有的小组借助数轴观察0.5和0.500的位置,还有的小组通过计数单位分析0.1与0.10的关系。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验证了猜想,更在质疑、讨论中深化了对“末尾”二字的理解,思维逐步走向严谨。
三、归纳总结,促成思维“落地”
在充分验证后,郁老师带领学生梳理探究过程:从“整数添0”的旧知引发猜想,到通过多方法举例验证,最终总结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性质。她特别强调:“结论不是老师告诉大家的,而是你们自己‘找’出来的。”这句话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探究的价值,也标志着知识从“被动接收”转化为“主动建构”,思维真正实现落地。
此次课例实践,是朱国军名师工作室推进“思维化课堂”的生动缩影。课堂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通过“唤醒—生长—落地”的思维路径,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角。未来,工作室将继续以课例为载体,探索更多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的教学策略,让思维化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