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军
看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深有感触,书中的案例非常吸引人,每个字都洋溢着李镇西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
回想自己的教学工作,对于自己的学生,其实更多的还是爱,有时学生犯错了,我也会感到很气愤,但是,细想起来,孩子毕竟是孩子啊,正像一位同事说的那样,你不要指望学生会和你同步,不要把他们看得太大,他们只不过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你能期望他和你一样懂事吗?你期望他们会那么听话,把任何事情都做得那么到位吗?其实,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李镇西老师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我要说的是,你如果真要想和学生相处,你就不要老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帮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所以有人说,你要允许学生去犯错,犯了错允许他去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长。
李老师在第四章总结出: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有时,我们老师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绝对不允许学生犯错,上课迟到了,做错事情了,违犯纪律了等等。这样恰恰相反,学生会因为你要求太严而产生抵触情绪,就像学生抵触其父母一样,你不要说你是为他们好,其实有哪位家长不是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们的孩子还是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原因在于,其实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个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当人看,是人都会犯错,你不能强迫他们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来做,有时甚至我们应该允许他犯错,因为犯错是为了下次不犯错。有一段时间,因为经常有学生不带信息技术书,我就很恼火,常发脾气,结果效果却不好,并且我已经明显感到学生有抵触情绪了,那怎么办?突然之间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好像老师与学生之间除了批评就什么也没有了?如何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作为上副课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思考给我的冲击力很大,长期以来我总是因为学生表现得不好而批评他们,却很少表扬他们,好像把工作重心都放在他们表现不好的一方面了。我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不能只盯在学生做得不好的方面,而更多的是要能发现学生的优点,肯定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同时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协助我一起解决问题。我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总之,“没有最好的老师,只有更好的老师”,希望所有的老师象李镇西老师学习,学习他那种对学生的态度,学习他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他那种对自己永不满意的学习态度。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崔宏伟
该书作者:李希贵,是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历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
该书主要分教学、教育和管理三块,用一种“人”的精神,一种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可贵思想进行统领。
在教学中,他从一个语文教师干起,开始了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奠定了他的教育理想的“底色”,以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改革为依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非常动人的语文教学图景,但最可贵的则是其中闪耀的人文思想的火花。正如他所言:“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语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他指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他的“每天十分钟”让阅读成了孩子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语文实验室计划”,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切实拥有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权和阅读选择权,他还提倡“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他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冒着极大的风险,最终还是成功了,因为他相信,“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近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
在教育中,他深刻反思了自己学生观的渐变过程,那是一个在无数次错误和失败中摸索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与大师对话,从阅读中汲取养分的过程。正是一颗好学又善于深思的心灵,让他一步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地融入自己的学生观中。他眼中的学生是天真可爱的,有灵性、有梦想的:他们会常常犯错,常常摔跟头,但在错误中成长、在摔倒后爬起来是他们必须学习的功课;他们的心灵美丽而稚嫩,需要我们去呵护、去理解;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容不得我们贸然闯入……他们的身上都流淌着渴望尊重、渴望认可、追求公平、追求自主的血液,而这些恰恰是教育得以萌芽的种子。他注重经营学校文化,在高密四中提出了“永不屈服”、在高密一中提出了“为四十岁做准备”的极具个性化的校训,以振奋师生的斗志,内化为每一个人的生命动力。他始终站在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经常思考教育应给学生留下什么?提倡民主从课堂开始,着力造就一个“选择的校园”,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对于一位校长而言,成就教师与成就学生一样重要,因为“教师以什么样的心态理解生活,就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教学”,在当代的中国,让师生们在考试的重压下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发展才是一位校长需要永恒探索的课题。
在管理中,他以营造“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使命,进行了一系列领潮流之先的探索。在高密,他立志于让高密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潍坊,他致力于新课程改革,着力打造教育强市。他将西方企业管理中的一些新思想、新点子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首先,他明确指出,“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把矛盾消化在机制之中。他以中考改革为突破口,带动初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的管理信条;同时探索出一系列诸如“制造一杆公平秤”、“将竞争的机制引入学校”、“让聘任制软着陆”等管理原则,率先在全国实行校长职级制,使改革成为校长的需要。他非常强调体制的重要性,也一直致力于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强调把最重要的事情首先做好,将教育领导者真正地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将智慧和时间投入到其真正的职责——“经销希望”、“组织才华和开发才华”上来。
《教师的20项修炼》读书笔记
高中政治:邱曼
这个学期有幸拜读了《教师的20项修炼》一书,我又一次享受到了阅读带来的乐趣,也又一次深深体会到:作为教师只有时刻持续学习的心态,时刻提升自身的修炼,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修炼专业的理论思想与技能,才能始终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及时的更新,永远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上审时度势,不断激发勤奋工作的热情,实现教学工作的创新。修炼是一种对完美的追求,是一种对卓越境界的追求;修炼是一种自我提升的策略,是教育之真、之善、之美的内在的要求,是领悟“教育人生”的必由之路。
《教师的20项修炼》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元祥的著作,本书从三大方面作了详细地阐述,有“修炼教师形象”、“精炼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等三方面的资料。
其中“修炼教师形象”共有8项资料,有“教师的服饰——服饰是信任的外衣,有调查研究证明60%的人认为得体漂亮的服装能够增加自信;教师的微笑——身体的教育好处,我们何不对学生多一点微笑,对同事多一点微笑,对家长对一点微笑呢;教师的语言——沟通无限,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教师的习惯——习惯成就人生,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需要改良与更新、发展和进步;教师的宽容——用德性育人,教育中没有了关爱、挚爱、热爱,便没有了教育激情;教师的智慧——成为一个大智的人,教师工作是充满创造的劳动;教师的情感——做一个多情善感的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是一种等待的艺术。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本书的第二部分“精炼教师生活”,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君子之乐”。乐从何来呢从有魅力的教育中来。教育是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是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一种人生的样式;教育就是教师的专业生活。因为,教师的成就感来源于教育,教师的幸福体验产生于教育。精炼教师的专业生活,乃教师修炼必需。教师要学会自主思考并规划教育人生,要透过阅读来拯救自己,要学会表达教育生活体验,要反思教育生活,要追求成就体验,要学会释放压力,要从教育中寻找快乐,要珍爱身体,要真正成为人师。
教师的规划——自主思考并规划教育人生,缺少生涯规划的教师,极容易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教师的阅读——所谓阅读就是过一种阅读的生活,因为阅读不只是去读,更重要的是自我觉醒。无论我们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能够透过阅读来开拓胸襟,拓展思路,都能够用阅读来拯救自己。教师的研究——专业发展必经之路,“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一种境界。教师的写作——教育生活体验的表达,写作即教育生活体验的表达,务必写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而且要写得真确、诚恳才成。
教师的反思——新型教师的必备潜力,盲目的反思不可能有什么好的启发,教师反思的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资料,一是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所谓理念就是理想和信念,就是理论和观念。理想地说,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都就应建立在必须理念基础之上,所谓有理念就是对自己的策略选取和行为方式能够清晰地进行理念解释和行为描述,能够进行“为什么”的阐释。二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理念的形式,观点是理念的资料,思维方式是支配行动的重要因素,我们怎样思维,就会怎样行动。日常教育工作中,我们常用的反思主要是总结性反思,总结,其实是一个将零散的、过程性的点点滴滴进行整理的过程,是将其系统化的过程,总结其实就是一种反思的过程;总结是反思的起点,总结过去的经历和经验、感想和感悟,就是反思的开始。
教师的幸福——体悟教育之美,教师的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体验,是对教育中生存状态的一种高级的、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的幸福是一种精神享受。有自己清晰而成熟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理念,是一种幸福;有自己有魅力的教育教学艺术,是一种幸福;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是一种幸福。教师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要始终持续健康的生活方式,每一天对着镜子朝自己笑一笑,每年做一次体检,每月听一场音乐会,每周唱一首歌,每一天多喝一杯绿茶或酸奶,每小时伸伸胳膊踢踢腿,每分钟都持续乐观阳光的心态!教师的健康属于自己,也属于教育!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从理解与尊重中来,从仁爱与豁达中来,从沟通与合作中来,从反思与研究中来。
“教育人生”这一术语的提出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教育人生”就是要求教育中的人和教育相关的人,个性是教师自己,不再把教育仅仅作为一个职业、一个手段、一项工作、一件事情来看待,来处理,而是当作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体验,来充实,来完善;“教育人生”需要生命的活力,需要生命的激情,需要生命的灵动,要用目标去激励学生,用活力去感染学生,用激情去感动学生,用美德去感化学生,用创新去吸引学生,用智慧去启迪学生,用文化去丰富学生用良知去引导学生;“教育人生”需要感动,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家长、感动社会、感动中国、感动未来;“教育人生”需要理想,更需要信念,要有追求卓越、反对平庸的理想和信念,要有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良好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还需要职责,需要体验教育的快乐,感受教育的幸福。
总而言之,拜读了《教师的20项修炼》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深深的领悟到:优秀的教师必须是具有教育精神、教育专业品格的人!优秀的教师不仅仅要拥有人格魅力,而且要具有教师的专业品格。他们要善于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构成自己个性化的教育艺术;善于擦亮眼睛看教育,反思课程、教学、德育、管理,构成自己的教育行为品质;善于变革,改变自己,向往卓越和崇高,对学生展现出充分的文化影响力。我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格局》阅读心得---孙世文
1、什么是格局?
格局是指一个人的眼界胸襟胆识的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只盯着树皮里的虫子不放的鸟儿是不可能飞到白云之上的,只有眼里和心里装满天地山河的雄鹰才能在天地间自由翱翔。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位往往能决定这个人一生的走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就是此理。思想的高度和深度才是决定你能站多高、走多远的主要因素。
2、格局大小的区别?
格局小的人,会无限地放大委屈,自怨自艾;格局大的人,则会把委屈当作人生的必修课,负重前行。人活着就要经历必要的痛苦,挺不过的,便在痛苦里死去;挺过去的,便涅槃重生。
3、格局对工作的影响?
同样是销售工作,有的人只会练嘴皮子,有的人却能静下心来学习更专业、更系统的知识。有人说健身无用,有人说学习无用,这都是目光短浅的表现。格局小的人只看得到眼前的蝇头小利,格局大的人都在偷偷地为未来作准备。就以搬砖为例,有人说自己是在搬砖,有人说自己是在盖一栋大楼,有人说自己是在建设一座城市。许多年后,第一个人还在搬砖,第二个人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成了开发商。
4、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
人生的局面在于你怎么看自己,在你所认识的人,在你所说的每句话,在你给人的感觉,在你经历遭遇,在你的每个念头,在你的所作所为。你需要的是“画出一条更粗的线”。“你怎么看自己”自己都不清楚的人,又怎么能够了解你?你向世人所呈现的,正是你内在的感受。你决定了新的自我形象,也决定了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会做什么,以及你能够变成什么。
自我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而不是由别人的评价决定的 也无须把别人的价值当自己的。我们要学习的是把“把缺点当特色”,自然地展现自己特有的风格。和别人相比是没有意义的,你应该跟自己比,看自己是不是尽力了,是否做到了最好的自己。
5、什么是大格局?
何权峰在《格局》这本书里的一段话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大格局”——不管是侮辱、批评、攻击,或是得失、成败,对一个心胸“开阔”、有“大器量”的人来说,他的内心就像一个大湖,你丢进去一根火把,它很快就会熄灭;你丢进去一包盐,它很快就会被稀释。反过来,如果你把一大把盐倒入一杯水中,这杯水还能下咽吗?为什么有些人遇到一点小问题、小困难,就那么容易生气、挫败、难以消受?没错,是因为格局太小。
6、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大格局的人?
①更高的追求
②更严格的要求
③更长远的投资
④更乐观的态度
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没用的,只要你能找到自己的天赋、选对舞台,你也是“可造之才”,如李白的那句诗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人在出生时都被赋予了一项礼物:一个特别的优势或才能。而我们的任务便是去发现、培养及善用它。天赋就像一张支票,除非把它兑现,否则毫无价值。
一个人想要得到更多奋斗和拼搏的机遇,就一定别去计较生活中遇到的烦琐之事。珍惜当下,以大格局的眼光去看待万物,就很容易分清轻重缓急,从而更高效地完成任务,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为人处世。每一个人的成功之路或许都不尽相同,但每一条成功之路,都是充满坎坷的,只有那些坚信目标,不断努力奋斗的人,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格局决定一个人的结局。只要有心,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懂得放下心中的“不可能”,才能释放生命中的“无限可能”。“你生命中唯一的限制,是你心中为自己所设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