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节系列活动】听讲座有感
[ 发布时间 ] 2019-11-27 00:00:00    [ 点击次数 ] 11760
浏览字号:

问道有感

高二(5)班  胡祺

2019年 1122南京大学王欢教授来我校为我们作了科普讲座,对于我来说确实受益匪浅。

相比于一般的科普讲座,王教授的风格似乎更倾向于科学报告,他不仅讲述了这些科学现象的表观呈现,更是较为深入地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其本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推广,联系时事,挖掘其来源,甚至上溯至其历史。全方位,多角度地剖析并讲述这个问题。

王教授的课题是围绕生物和化学展开的,这对于选择了化学和生物学科的我自然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以现代基因工程的发展为切入点,联系其化学本质,再渐渐地过渡到药学领域,即化学与生物的交叉学科,显得自然而不突兀。

而在他讲述的内容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关于肠内菌群的研究。大肠内的细菌居于人体之外,和人并非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是寄生在人体内的,而这种寄生关系是先天存在,由母亲所赐予的,因此,这些菌群具有遗传性。此外,由于个人的生活习惯有所不同,对于肠内菌群的后天选择也有所差异,这种差异可以达到70%~80%,故而这种菌群还存在差异性。于是可以下个这样一个结论:每个人体内的菌群都是独一无二的。

基于这样有趣的寄生,或者说互利共生,搞好人菌关系显得非常重要。王教授曾讲了这样一个猜想:假设一个人早上七点吃早饭,那么在十点钟左右胃中的食物就已经消化完毕,但是饥饿感却会在十一点半左右袭来,或许这就是肠内细菌在告诉你:我要吃饭了。由此想来,这似乎也是件极为有意思的事。

由此出发,似乎可以隐约推出肠内菌群与肠道健康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许我们可以将其运用到临床医学治疗上。如果说那些所谓的消化道疾病只是因为我们所摄食的食物不合我们房客的胃口,因而惹得它们火冒三丈,决定惩罚我们这个房东;抑或是房客们自己出了问题,各个菌群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导致了菌群的紊乱,那么这间房子便成了战场,我们也因此而受苦。所以,倘若我们能够调整或者适当改变肠内菌群的分布,或许这些难缠的疾病就能迎刃而解。而这又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改变呢?王教授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在近几年的临床试验中,有关于粪便移植成功的消息。而粪便移植,就是将正常人的粪便移植进患者的体内,让粪便中的正常菌群影响并改变其病态的菌群,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听上去似乎不错,但是我对此有了一个疑问。

就像上文所言,人与人之间的肠内菌群的组成大相径庭,就连母亲——我们菌群的来源和我们都有很大差异,那么,引入新的菌群不就相当于增加菌群的混乱度,进而加剧了场内的战争吗?对于我的问题,王教授首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对其作出了解释:确实,我提出的问题很现实,这也是临床试验的瓶颈之一,对于粪便移植,临床试验成功的案例也并不多见,这个技术也只留存于研究阶段,真正的普及可能要到多年以后。此外,他还提到,由于我们的菌群都是由母亲体内的菌群演变而来,因此,倘若用母亲的粪便进行治疗,成功率或许会提高,但由于演变的程度较大,所以能提升的成功率也是有限的。

这样的一场讲座听下来,与我的学业是有意义的,与我未来的发展也是影响深远的。我似乎更明白现代的生物化学的突破点应设置在哪里,而这也正是我将来,甚至是一辈子奋斗的目标。

y.png

x.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