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附中江宁分校高一(2)班暑期学农实践活动纪实
[ 发布时间 ] 2020-08-10 00:00:00    [ 点击次数 ] 12099
浏览字号:

2020年8月8日下午2点,高一(2)班的同学们在班级家委会联系的一家合作社的农场开展了一次田间劳动的社会实践活动。立秋后的八月,正是播种的季节,虽然早晨下了一场暴雨,但是阻挡不了同学们学农的热情。

同学们按时到达农场,选好了自己种植的蔬菜种子,再选劳动工具,在农场主的带领下,来到了田间,刚下完雨的泥巴特别粘脚,有的同学有备而来,带了雨鞋或鞋套,有的同学直接穿着鞋子就下地了,同学们开始认真的学着种菜——刨坑、撒种子(看着袋子上播种说明)、盖上菜籽饼(肥料)、盖上土。在家长们的帮助下,每位同学都给自己种了一小块蔬菜地,农场主说以后隔段时间来给浇浇水,收获的时候就能来采摘带回家了。

      后来同学们又拿上菜篮子,到已经可以收割的菜地里,采摘了一些新鲜蔬菜。

图片8.jpg

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社会实践给我们同学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他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经受风雨,见识世面,增长才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但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认识问题不够全面等问题,回到学校后大多纷纷表示要更加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适应,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学们的活动感受:

      胡玥明:在暴雨之后的下午,我们来到农庄进行种菜和收割的活动。在挑选了自己想种的种子之后,我们就来到了菜地。下过雨的土地十分松软,所以我们的工作并没有太累。挖坑,撒种,施肥……有些进度快的同学已经开始帮助其他进度较慢的同学了,在完成种菜之后,我们又开始割菜,并在此次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活的不易。

      范政:正值八月盛夏,雨后的天空中飘过几朵悠悠的云彩,火热的太阳烤着大地。我与高一(2)班的同学们出发去乡下,开展学农活动。说起农活,每个人的脸上肯定不会露出轻松,可以说是有些惧怕又有些陌生,不熟悉在这件事里占了九成。令人无以适从的是从没用过的锄头钉耙,琢磨了半天也不懂如何使劲,纵用一身的蛮力此时也收效甚微。时不时捶下疼痛的腰,擦下流汗的脸。慢慢地,不知是动作更加娴熟,还是那段辛苦劲头已经过了,干劲又猛涨了上来。大家情绪高涨,齐声唱着劳动号子,看到他们涨红的脸,因笑鼓起来的苹果肌,我手上的动作更不停息,跟着节奏动了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或许现在我们才是真正体会到了其中的艰苦和付出,很多事也只有在你真正经历过后才知道其中的珍贵。我们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习结合,增强了奉献意识和动手能力,也养成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袁子阳:短暂的学农活动飞快滑过,留在耳畔的,仍是那依旧轻快的笑声,忆起的也总是漾在面颊上的纯真笑容。学习农作在我们记忆的胶片上交织成了永恒。蓦然回首,收获的是点滴的记忆与受益终生的感悟。雪里蕻的种法就很简单,我先用铁锹将土翻了几个土埂,这样便于浇水,可以更好的保持土壤的水份,土埂翻好以后,我便用锄头挖坑,每个坑大约3-4厘米深,每隔大约15厘米挖一个坑,我和朱天乐将所有的坑挖好以后,我们交替把雪里蕻种子放在坑里,每个坑里放4—5粒雪里蕻种子,最后我们再将每个放好种子的小坑盖上土,用手压平,这样雪里蕻播种好了,我们也累得满头大汗,虽然很累,但我们觉得很快乐!苦与乐并存和交融让那些看似枯燥,乏味的农活儿变得如此生动有趣。

      吴雨涵:炎炎夏日,雨后的空气更加闷热。我们穿上雨靴下了农田,面对着一方开垦过的土地,手中拿着农具和种子,我们一行人像木头杵在田埂上,“隔岸观田”,迟迟不敢播种,我领到了一袋水晶萝卜种子,封面是刚被农民伯伯拔出来的诱人的萝卜照片,幻想着自己可以收获这样的萝卜和不尽的喜悦感,我第一个下了地,用铁锄挖起小坑,每个小坑中埋放着7、8粒种子,接着施肥从小生活在城市,城市里没有土地的味道,蔬菜水果怎么长出来的我都是电视里看到的,甚至分不清各种绿叶蔬菜。大部分同学和我一样,这样的结果就是人们对自然,对土地的亲切感越来越低,而依赖感却越来越高,最终,农事活动变成了极小一部分人的活动,他们却养活着所有的人。

      许羽佳:在下午2点过后,我们一行人拿好各自的菜种,下地进行种植,由于刚下过雨,地也翻过,因此挖坑这项工作便没有想象中那班困难,我种植的作物是娃娃菜,坑浅,一排四个坑,挖了有十多排,每个坑里撒上不少于五、六颗种粒,一袋种子很快就空了。之后又拿来了菜籽饼作为肥料,不过听指导员说这个容易烧苗,不能多撒,便每次只揪一小撮扔进坑里,之后就是把土重新盖上了,接下来就等着收获啦。

                                              (投稿人:高一2班胡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