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课题研究
10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全阶段学校课程体系的校本建构与贯通实施
[ 发布时间 ] 2019年11月25日    [ 点击次数 ] 41453    [ 浏览字号 ]

 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全阶段学校课程体系的校本建构与贯通实施

 

 

 

开题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全阶段学校课程体系的校本建构与贯通实施》

开题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的现实背景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以下简称“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建校已近15周年,已经逐步发展壮大为15年一贯制的基础教育全阶段学校,学校提出高质量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让优秀者更优秀、平常者不平常。2006年7月我们就开始了与本课题相关内容的研究,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课程行动研究:个性化教育的校本探索”(课题批准号:D/2006/02/195,已于2011年4月结题), 2011年6月,我校于组织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个性发展”的幼儿园至高中课程一体化建构的校本探索》(课题批准号D/2011/02/288,已于2016年3月结题),此课题是,在“十一五”研究的基础上的研究,提出了基于6大能力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从小学到高中,开发了系列课程。在系列化课程研究的道路上,出现不少问题课程的同质化、太超前、陈旧化等问题,需要对课程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优化,基于此,需要加强对课程开发和指导,需要对课程进行规划和统筹,需要对课程进行清理和有优化。

核心素养作为素质的种概念,内涵更加丰富,意义也更加明确。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组织与搭配,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并在我校幼、小、初、高各阶段贯通实施,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一条在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更为具体、方法更具操作性的途径。这也将成为一个培养核心素养的案例。

(二) 问题的提出

我校“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个性发展”的幼儿园至高中课程一体化建构的校本探索》取得不小阶段性成果,经过多次反复研讨和斟酌,提出我校学生的6大能力素养,即:①较高的身心健康水平,②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③较强的表达表演能力,④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⑤较强的行动实践能力,⑥较强的交流合作能力 ,基于此六大能力,从高中逐步个性化拓展到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构成一体化课程体系。然而,设想的初衷是良好的,一体化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总结如下:

1.   校本六大能力素养的科学的表述和实践的贯通

    初步提出一体化的理论设想并实践后发现,并非所有的能力可以从高中直接迁移到小学和幼儿园,或者在迁移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微调、整合和变化,才可以适应初中、小学和幼儿园,此贯通性需要进一步相互协调和过度,需要研究和探索。校本六大能力素养表述与国家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系的厘清

2.   知识学习中心化式课程如何逐渐过渡到“主题探求”式课程

教育发展信息化的特征,课程从传统的知识学习中心化,逐渐跳转为主题探求的模式,学校课程的调整,逐步要有一定的收与放的协调。原来的课程既需要与上下的学段的接合,又要观念的更新,对新的学生群体有新的课程结构内容。

3.   对隐性课程的关注和发掘

在前其课程的开发中,我校更多是投注显性课程的开发,对于隐性课程的理解和发掘尚有不够,这是在贯通课程中需要提升意识,尤其关注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以及周边的人文环境。

4.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和贯通

对于幼、小、初、高四个级段的学生开发相应课程体系,需要探寻相应的教育规律来依循,也需要一定的行政政策来落实,这样把课程实践中出现的同质化、超前性等问题逐一解决和落实。

5.   如何完善课程体系的课程评价环节

对课程体系的每个因子和开发出来的课程如何进行科学的评估和监督,确保课程是有连续性教育意义,但是由于学生差异、教学的多样化,如何科学对一个课程品质进行鉴定和评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6.   全阶段课程实施中课堂研究问题

现阶段而言,所有国家和校本课程都在课堂中完成,而要贯通这四学段的课程中课堂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促进各学段彼此的理解,尤其是相邻学段的沟通互动,需要加强课堂的开放和研究。

(三) 课题的释义

1.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具有关键性、共同性、发展性、相对性和层次性。核心素养可教、可学、可观察、可测量,其发展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

2.   基础教育全阶段

基础教育全阶段是指包括了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的基础教育完整阶段。

3.   学校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下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和搭配而形成的统一体。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观、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其中课程观起着统领与主导作用。学校课程体系包括校本课程体系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课程体系。

4.   贯通实施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小、初、高课程体系,并做到:①明晰发展的梯度,确定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核心素养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的目标和任务;②减缓提升的坡度,制定每学期的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增设发展的小台阶,确保没有一个学生掉队;③缩短过渡的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提高教育的效率;④优化衔接的方法,在知识结构、思想方法、能力水平、行为习惯等方面做好衔接工作。

5.   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全阶段学校课程体系的校本建构与贯通实施

我校是一所从幼儿园至高中的15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包括了基础教育全阶段。学校提出高质量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让优秀者更优秀、平常者不平常。核心素养作为素质的种概念,内涵更加丰富,意义更加明确,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并在我校幼、小、初、高各阶段贯通实施,探索一条在目标上更加明确,内容更为具体,方法更具操作性的教育途径。

二、   课题研究的价值

(一)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1.   核心素养的研究

目前对核心素养内容的认识并不统一, 国际上关于核心素养内容的主流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提出的的五大支柱说,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3年提出的的三类九种核心素养,③欧盟2006年提出的八大素养说, 此外美国、澳洲、加拿大、中国台湾、新加坡等也有各自对核心素养的表述。

我国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CNKI数据库中以“核心素养”为关键词的搜索统计如下图:

image001.png

可以看到,教育领域内以“核心素养”为关键词的文献集中发表于近几年。国内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虽不尽相同,但基本上认可上述的“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

 

实际上,20135月,教育部才启动“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课题研究工作。20143,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20169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综上所述,不同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均根据各自需求和传统,给出的核心素养的内容和框架不尽相同,虽然基本上认同“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

2.   基础教育全阶段学校课程体系的研究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对于基础教育全阶段15年的课程体系,国内鲜有研究。虽有文献论及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但仅是一些原则性和倾向性的研究,指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应有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质量标准。

北京景山学校研究了9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该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对课程结构进行九年一贯统筹安排,调整了课程计划和结构,落实了中小衔接问题,保证了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教材、教学的衔接与连贯,语文、数学、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采取九年一贯连续安排,基本上不分段,此外,还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调整了课时和作息时间。

3.   我校对基础教育全阶段学课程体系的研究

20067月我们就开始了与本课题相关内容的研究,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课程行动研究:个性化教育的校本探索”(课题批准号:D/2006/02/195,已于20114月结题),提出了我校学生的6大能力素养,:①较高的身心健康水平,②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③较强的表达表演能力,④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⑤较强的行动实践能力,⑥较强的交流合作能力,并在高中部尝试了基于此6大能力素养的立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并在中学部,特别是高中部,开发了数十门校本课程。

20116月,我校于组织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个性发展”的幼儿园至高中课程一体化建构的校本探索》(课题批准号D/2011/02/288,已于20163月结题),此课题是,在“十一五”研究的基础上的研究,提出了基于6大能力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从小学到高中,开发了系列课程。

10年研究所形成的过程性成果受到了专家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可,2010年和2013年,两次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奖”。

(二) 研究的价值

1.   解决学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10年的课程建设的实践,我校逐步形成了立体化与一体化学校课程体系,编写了相应的教材,并对课程进行了实施和评价,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学校6大能力素养与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

    如何在我校幼、小、初、高各学部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并贯通实施?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如何与学校当下的立体化、一体化课程体系进行整合?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领域、科目、内容如何设计?

    如何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

  课程建设成果中如何在各学段的课堂中有效实施?

本课题研究就是要解决上述问题。

2.   形成学校的课程特色

在立体化与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并且进行幼、小、初、高贯通实施,形成我校的课程特色。

课程体系的立体化是指其结构的立体化,是课程体系的空间特点。通过校本课程结构的立体化架构,可以充分发挥结构的力量。因为良好的结构将使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这种以立体化为特征的多维度、多层次、开放型的课程体系中,结构内部课程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最终使课程的综合效益的达到最大化。

课程体系的一体化是指我校在幼、小、初、高各阶段设置的科目一致或相近,内容逐步加深,要求逐步提高的课程,这些课程相互衔接、过渡自然、知识连贯。这是课程体系的时间特点。课程一体化强调:

①统整性原则

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整体规划、设计幼儿园至高中十五年相衔接校本课程体系。同时,开发不同领域、不同内容、不同科目的课程,在统一目标下,各有所侧重,功能互补。

②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具有呈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特点,每一个阶段都有核心素养的相应目标。

③有效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课程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④差异性原则

开设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让每个学生通过选择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使其得到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

⑤集约性原则

整合我校的教育资源,集中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系列化、集群化开发校本课程,编制出版校本教材,打造精品课程。

3.   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案例

我校作为一所15年一贯制的基础教育全阶段学校,学校提出高质量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让优秀者更优秀、平常者不平常。核心素养作为素质的种概念,内涵更加丰富,意义也更加明确。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组织与搭配,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并在我校幼、小、初、高各阶段贯通实施,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一条在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更为具体、方法更具操作性的途径。这也将成为一个培养核心素养的案例。

 

三、   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 研究目标

通过对核心素养文献梳理,借鉴国内国外现有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整合我校六大能力培养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对我校幼、小、初、高各阶段课程进行整删繁就简去粗存精,让我校课程更具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即贯通而有序。期望把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设计并建设校本核心课程(综合活动课程)、校本学科课程、一体化课程、衔接课程,逐步通过一体化课堂的实践和研究,完善幼、小、初、高各学部课程贯通实施方案,并初步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体系。

(二) 研究内容和重点

1.  对核心素养的理论学习探索和整理,构建全阶段分序列的课程体

梳理核心素养和有关核心素养的古今中外理论探索,从中汲取有益营养,对我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顶层设计, 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 进一步明确我校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 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2.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的一体化开发和设计、核心课程的提炼

将核心素养具体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并结合具体课程的特性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课程系统内部诸要素或环节的统筹设计,明确该课程能培养何种核心素养,培养到何种程度,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和材料、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方式去培养,如何检测和评估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程度。设计与开发集中体现我校办学理念与特色的课程, 研究我校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在已有课程中提炼基于课题、基于问题、基于活动的学校核心课程。

3.  幼、小、初、高各学部课程贯通实施方案的研究

设计一套幼、小、初、高课程贯通实施方案:明晰发展的梯度,确定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核心素养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的目标和任务;缓提升的坡度,制定每学期的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增设发展的小台阶,确保没有一个学生掉队;缩短过渡的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提高教育的效率;优化衔接的方法,在知识结构、思想方法、能力水平、行为习惯等方面做好衔接工作。

4.  基于校本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课程系统的信息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课程产生的效果作出的价值判断”,评价的范围包括对课程目标的评价、课程体系的评价、课程内容的评价、课程实施的评价等方面。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就是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在多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

5.  对我校一体化课堂实践与理论课程设计的实证探索和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全阶段校本课程的贯通研究最终需要回到课堂的实践中来,基于我校得天优厚的全阶段系列的资源和特色,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 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纠偏一些“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在课堂的实证中,逐步通过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三) 子课题设置

 1. 核心素养的理论学习和校本建构

组长:李滔

成员:刘宗涛  陆天明 周建 宋丹 王晓琳 罗刚淮 陶慧

研究内容:
梳理有关核心素养的源流,国际上和国内现阶段研究情况,结合我校实际对每个学段进行理论整合指导。具体内容包括如下项目:

  核心素养源流探析

项目组长: 刘宗涛

项目组成员:陆天明 周建

研究内容:

a.     核心素养的历史发展

b.    有关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

c.   全阶段核心素养校本表达与整合

  各学段核心素养阐释和具体化

项目组长: 李滔

项目组成员:宋丹 王晓琳 罗刚淮 陶慧

研究内容:

a.     幼小初高各阶段现有课程的本质内涵分析

b.    提炼培养的核心素养内涵

 

2.  校本课程的开发、优化、整合和贯通

组长:李滔

成员:周天航 纪湘元 成中余 石爱平 朱国军 杨帆 刘宗涛

研究内容:

对我校各学段的校本必修、校本选修以及社团重整,删繁就简去粗存精,提炼分学段分学科分门类的学校校本课程特质,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进行关联。具体内容包括如下项目:

校本必修、选修课程培养要求提炼

项目组长: 周天航

项目组成员:成中余 石爱平 朱国军 杨帆

研究内容:

a.     各学段的日常教学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b.    各学段之间的关联和挂靠

c.   课程之间整合和贯通

学校社团、衔接课程、德育课程的研究

项目组长: 纪湘元

项目组成员:张文艺 成中余 石爱平 朱国军 杨帆

研究内容:

a.     幼小初高各阶段现有活动课程和衔接课程整合

b.    提炼优化德育课程体系

        c.   形成一以贯之的初步德育纲要

 

校本必修、选修课程的开发和设计

项目组长: 李滔 刘宗涛

项目组成员:各教研组长 备课组长

研究内容:

a.     各科选修Ⅱ、选修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b.    科学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c.     经典专题阅读整体设计

d.    已开发校本必修课程的精品化建设研究

 

3.  基于校本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组长:陆天明

成员:李建华 周天航 成中余 石爱平 朱国军 杨帆 吴波

研究内容:
对我校各学段已有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进行科学评价。具体内容包括如下项目:

制定课程学生评价量表

项目组长: 陆天明

项目组成员:成中余 石爱平 朱国军 杨帆

研究内容:

a.     优化和制定各学段学生对制定课程的实施过程和目标达成的量表

b.    部分课程评价进行数据分析和综合

对教师课堂的督导评价

项目组长: 李建华

项目组成员:成中余 石爱平 朱国军 杨帆

研究内容:

a.     结合督导专家的课堂督导结果评价课程

b.    提炼出优秀课程的共性

        c.   形成优秀课程的特征表述

 

4.  基于校本核心素养的一体化课堂的研究

组长:张士民 李滔

成员: 宋丹 王晓琳 罗刚淮 陶慧  刘宗涛

研究内容:
通过全校部分一体化课堂的研究,总结提升优质课堂的内涵和要求,分析罗列课堂负面清单,进而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同时提炼江宁分校学生的优良学习习惯,进行文本固化。具体内容包括如下项目:

  一体化课堂经验总结

项目组长: 李滔

项目组成员:徐国民 刘宗涛

研究内容:

a.     每学期推出2次一体化的课堂研究和观察,帮助各学段的彼此理解

b.    总结优质课堂的正面和负面清单

c.   在教师层面对校本课堂提出要求

  本校学生优良学习习惯和学习素质研究

项目组长: 周天航

项目组成员:成中余 石爱平 朱国军 杨帆

研究内容:

a.     结合各学段的课堂进行提炼,每个学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

b.    建立从学习到核心素养的关联

        c.   形成江宁分校系列化课堂的学习品质研究成果

 

四、   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基于问题

我校“十一五”和“十二五”的10年课程建设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十三五”的课题研究应基于诸如下述问题的解决:

a.  学校的6大能力素养与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

b.  如何在我校幼、小、初、高各学部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并贯通实施?

c.  基于核心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如何与学校当下的立体化、一体化课程体系进行整合?

d.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领域、科目、内容如何设计?

e.  如何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

②认准方向

本课题是在我校“十一五”、“十二五”两个省规划立项课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认准已经坚持了10年的学校课程建设研究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上着力于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③专家引领

我校10年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将充分利用并发挥资源优势,聘请省、市专家和领导以及南师大的教授,对课题进行指导和引领。

④ 行政主导

本课题采用行政主导的方式进行研究,即以行政手段,利用学校资源,充分保障课题研究的充分进行。

 

2.  人员分工与落实

姓名

行政职务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专长

课题组中的分工

徐国民

副校长

高级教师

教学论

子课题负责人

李滔

教研部主任 党总支副书记

高级教师

教学论

子课题负责人

杨帆

幼儿园园长

一级教师

教学论

子课题负责人

朱国军

小学部校长

高级教师

教学论

子课题负责人

罗刚淮

小学部副校长

高级教师

教学论

子课题项目负责人

石爱平

中学部副校长

一级教师

教学论

子课题负责人

刘宗涛

教研部副主任

高级教师

教学论

子课题项目负责人

宋丹

高中部副主任

高级教师

教学论

子课题负责人

陆天明

督导副主任

高级教师

课程论

子课题项目负责人

 

3.   研究过程

课题准备阶段(2016年5月~2016年10月)

确定研究课题,进行文献梳理和调查,完成文献梳理和调查报告各一份。

②初期研究阶段(2016年11月~2017年11月)

 研究工作全面展开。正式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分解子课题研究任务,举行子课题开题报告会,展开第一阶段研究工作。

③中期研究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6月)

 完成各重点内容的研究任务,撰写相关论文,完成课题的中期论证。

④后期实施阶段(2018年7月~2018年10月)

对各子课题进行检查验收,对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汇编研究论文集和典型课例。

总结鉴定阶段(2018年11月~2018年12月)

召开子课题成果总结会议,完成专著,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

4.   研究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

梳理同类课题和研究的已有成果,为本研究提供借鉴,寻找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和深入位置。

②调查研究法

以观察、访谈、问卷、测验等方法,调查评估目前学校的教育现状,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③经验总结法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相关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较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性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遵循的规律性的东西。

④行动研究法

本项研究遵循“专家理论指导→计划→行动→考察→反思→调节→专家理论指导”的行动研究的循环程序,采用的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由问题本身决定,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充实研究内容和调整研究方案。

案例研究法

各子课题的研究提倡运用案例研究法,记录研究者本人经历或同伴研究的叙述。

 

五、   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   核心素养维度与内容的校本表述

教育部公布的核心素养是国家层面的学生发生核心素养,这个核心素养具有统一性与基础性,是中国学生发展共同的DNA,对照教育部公布的六大素养,整合与修订我校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提出的“六大能力”,形成我校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维度与内容,并在此核心素养的视角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2.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

完善我校在“十一五”与“十二五”提出的独具特色的立体化、一体化课程体系,发挥课程体系结构的力量和统整的效性。通过课程的纵向衔接,明确核心素养的阶段性目标。通过课程的横向统整,实现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同时凸显不同课程对核心素养的独特功能。

3.   幼、小、初、高各学部课程贯通实施具体方案的

设计一套幼、小、初、高课程贯通实施方案,这套方案初步具有各学段之间有衔接性、坡度提升较缓、有明晰的发展梯度以及较短的过度时间。这样便于我校在宏观上整体把握,也可以提供一个一体化研究的具体案例。

4.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课程系统的信息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课程产生的效果作出的价值判断”,评价的范围包括对课程目标的评价、课程体系的评价、课程内容的评价、课程实施的评价等方面。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就是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在多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5.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课堂实证研究

在课堂的实证中,逐步通过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六、   成果及形式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
  (限5项)

学生核心素养的维度框架和层次的校本表达

论文

2016年12月

幼、小、初、高课程贯通实施的原则与方法

论文

2017年5月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标准

研究报告

2017年8月

校本课程系列教材

校本教材

2017年10月

各学科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研究报告

2017年12月

最终成果
  (限3项)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

论文

2017年10月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评价

论文

2017年12月

《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全阶段学校课程体系的校本建构与贯通实施》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18年10月

 

七、   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   主持人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本课题主持人曾主持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个性发展”的幼儿园至高中课程一体化建构的校本探索》(课题批准号D/2011/02/288,已于2016年3月结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此外,还参与了“十五”、“十一五”3项省市规划重点课题研究。

课题主持人在各级期刊上发表文章10余篇,其中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5篇,与他人合作完成专著《数学文化概述》(分册主编、编写者)、《从课程到课堂》(主编,江宁东南大学出版社)等。

2.   强大的研究团队

课题组核心成员中有多位主持过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有德高望重的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等,有受过多次表彰,精力充沛,对教科研究有热情的年青教师

3.   研究基础

2006年7月我们就开始了与本课题相关内容的研究,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课程行动研究:个性化教育的校本探索”(课题批准号:D/2006/02/195,已于2011年4月结题),提出了我校学生的6大能力素养,即:①较高的身心健康水平,②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③较强的表达表演能力,④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⑤较强的行动实践能力,⑥较强的交流合作能力,并在高中部尝试了基于此6大能力素养的立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并在中学部,特别是高中部,开发了数十门校本课程。

2011年6月,我校于组织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个性发展”的幼儿园至高中课程一体化建构的校本探索》(课题批准号D/2011/02/288,已于2016年3月结题),此课题是,在“十一五”研究的基础上的研究,提出了基于6大能力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从小学到高中,开发了系列课程。

10年研究所形成的过程性成果受到了专家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认可,2010年和2013年,两次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奖”。

4.   保障条件

本课题多次得到省、市专家和领导以及南师大专家、教授的指导,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获得南师大的资源。本课题也是学校行政主导下的课题,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我校各种资源,学校已为本课题提供了足够的预算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