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服务中心
学科竞赛
喜报:我校学子在全国生物学联赛中取得佳绩!
[ 发布时间 ] 2024年06月20日    [ 点击次数 ] 16319    [ 浏览字号 ]

2024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江苏赛区)已圆满落幕,我校高一、高二年级共28位同学参赛,全部获奖!其中国家一等奖1人(全省第19名,南京市第3名),国家二等奖3人,国家三等奖2人,省一等奖13人,省二等奖14人,省三等奖1人,获奖人数和层次居南京市前列!向获奖同学表示祝贺!向高中生物竞赛教练团队刘训华、万滨、陈小勤、王镜谕老师表示感谢!

1718958237175326.png

1718958237395979.jpg

1718958237728821.jpg

获奖感言:

高二(5)班 许桐 国家一等奖,全省第19名,南京市第3名

1718958281221600.jpg

回首一年多的竞赛路,虽然颇有遗憾,但是也终于有所收获。能取得今天全省十九名的成绩,我首先要感谢刘训华、陈小勤、万滨三位教练和诸位与我切磋交流的同学。除此之外,我谨在此分享一些生物竞赛的经验。

一言以蔽之,生物竞赛就是“博识”与“善析”。“博识”就是掌握所有的基础知识以作为分析的素材。这里不仅要“博”,更需要深刻的理解。我读过近二十本大学教材,做了数百页笔记,在知识上已经达到国赛的层次,但是由于忽视了一些很基础的知识点,在联赛中连错三道基础题而与省队失之交臂。希望同学们能引以为戒。

倘若只是“博识”,那么生物竞赛就真的只是“记忆大赛”了。然而生物竞赛的核心其实是分析能力,即需要我们“善析”。如何在最短时间内阅读完上百字的材料乃至看完一整面十几张图表,或者从已知走向未知、运用基础知识点回答复杂的问题,这才是生竞生们需要拔高的核心素养。对此我的建议是多读论文,尤其是顶刊上的论文,不需要求多,一周完全读明白一篇即可。

竞赛不仅是与全省几千竞赛生的争锋,更是与自我的搏斗,希望同学们能秉持初心,在竞赛的路上走得更远。

 

高一(1)班 徐铖岳 国家二等奖

1718958332288458.jpg

很幸运能在今年的生物联赛中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我认为学习任何竞赛最重要的都不是天赋,而是兴趣和态度。

生物竞赛和其他理科竞赛大相径庭,对思维的考验也侧重推理和记忆。研究生物学就是在与无数活生生的生命打交道,让许多同学头痛难以记忆的“特例”其实就是生物学最吸引我的地方,那些千奇百怪的代谢通路和解剖结构正体现了在自然选择下生命的神奇。虽然我比较擅长记忆,但学习生物竞赛也有令我感到困难的遗传相关计算。

在接下来一年的生物竞赛学习中,我将再接再厉,在教练的带领下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学习,同时做更多的生物实验,在动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争取在高中的最后一次生物联赛中获得更加理想的成绩。

 

高一(5)班 徐安彤 国家二等奖

1718958356195972.jpg

能有机会参加今年的生物联赛并获奖,我感到很荣幸。感谢学校和老师提供的良好教育,感谢家长的支持,感谢同学的帮助和分享,更感谢不畏艰难、一路前行的自己。

去看最初的生命以一粒“微尘”的模样从亿万年前的原始海洋中走来,去探索在云上在林间的自然万物,去聆听心脏的搏动,去剥离外形向内窥探精妙的结构和机理……生物竞赛不仅仅是堆积如山的课本和删删改改的答案,摸索和感受的学习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

还记得外出集训时一位老师所引用的寄语“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莫停歇,明年见!

 

高一(1)班 郑浩宇 国家二等奖

1718958376817567.jpg

还记得初一来到分校的第一堂生物课,原想枯燥无味的45分钟,竞被学富五车、风趣幽默的生物焦老师讲的栩栩如生,让我这理科生瞬间迷上生物,此后一发不可自拔。

一年前我选择生物竞赛的道路时,身边的朋友都很诧异:你怎么去搞“背书大赛”了?我听见此话很是诧异。如果生竞背背书就行,那岂不是生物学科索然无味?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生物学科确实有很多特殊的、零散的知识点要求记忆,因为生物本身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或者说生物学科是由无数例外构成的。这种不确定性深深的吸引了我,这种探索规律、打破规律的游戏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生物的“活”。比起物理、数学的纯理论研究,我们生竞生能感到“活”的知识:我们解剖小动物,边吃水果边研究果实的结构、甚至去挑战鱼腥草…这种“活”,让我选择生竞,热爱生竞。

我取得的一点成绩,离不开竞赛老师的谆谆教诲和父母的支持鼓励。在此我特别感谢高一竞赛教练万滨老师,他的课堂生动活泼,也是他鼓励我不断前进。我会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攀上更高峰。也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加入生物竞赛的团队,谢谢!


 

 

撰稿:刘训华

校对:沈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