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中心
团 校
励志•笃行•实践 我校组织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 发布时间 ] 2021年02月27日    [ 点击次数 ] 17946    [ 浏览字号 ]

励志·笃行·实践

我校组织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寒假期间,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我校团委组织学生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校团委与高校、医院、科技馆、博物馆、农科院等单位共同组织《线上公益课堂》活动,部分初中、高中的同学在家中通过线上学习,感受“抗议一线医务人员”分享的新冠防疫要求与援鄂医疗队事迹,走进博物馆了解“奇妙的昆虫”、“有趣的历史”、“国家的文明进程”;“云游览”充满年味的牛首山,还学习到“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怀揣着如何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实现节能、环保的问题和愿望部分高中部同学走进了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双龙大道上的日立变频中央空调旗舰店参观学习。通过现场主题讲座、互动交流,同学们在实践中汲取知识、收获成长,希望将来为国家碳中和的目标贡献力量。

【学生感悟】

寒假期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线上志愿活动,聆听了“南京晓庄学院环境科学学院的垃圾分类小知识环保小课堂”。如果说此前我对垃圾分类还处于懵懂和跟从的阶段,那么通过此次小课堂的实践学习,我了解了垃圾的前世今生,真正明白了垃圾分类的长远意义。

世上所有的垃圾,都曾是源于大自然的“财富”,它们曾是火热的能量和珍贵的原料,曾是涌动的生命之流的一部分,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满足和快乐。可是自从被丢弃的那一刻开始,它们就变成了“废弃物”,进入了另一个黑暗而隐秘的世界,它们被我们叫做“垃圾”。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每年超过1.5亿吨,这些垃圾主要以填埋和焚烧的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位于城市周边的垃圾填埋场,通过无序排放的多种污染气体,地下覆膜破裂后受到污染的地下水,将覆盖种植着蔬果的土地和生活水域,最终摄入人体。我们丢过的垃圾,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回到我们的身体。

南京晓庄学院老师们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有趣的垃圾分类课,让我们直观地认识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只有从源头进行垃圾分类,妥善地进行收集和运输,再在末端进行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体系,才能真正挣脱“垃圾围城”的困局。寒假中我也更加注意家庭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相信开学后,大家都将成为校园垃圾分类的宣传者、监督者、参与者!

——高二(1)班  王诗尧

 

很荣幸寒假志愿活动中,得以观看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所做的讲座。本次讲座主题是“风雨同舟,共克时艰”。授课人是援鄂医生代表:梁雪莉医生。

她为我们讲述了在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和所有的病患“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故事。其中梁医生就举了范萍医生的例子:他一心想去援助武汉,却迟迟未有机会,后来在黄石疫情严重时,义无反顾去支援黄石。他很关心它治疗的每一位病人。当一位老先生需要在病床上进行每天的例行锻炼时,他都会认真仔细地帮扶他去做准每一个动作。此时的他,应身着白衣,心有锦缎吧。当最后分别时,那位老先生还给出联系方式,希望以后能常见呢!

而疫情见其中的典型不止他一位,奋斗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心中有丘壑,眼里有山河,努力保证病人的安全。而我们也应献出自己的努力,用勇敢、无畏、责任、担当书写不平凡。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在公共场合应配戴口罩等等。一起从乍暖还寒时迎接繁花似锦的春天。

——高二(6)班  周恒

 

寒假中,我参加了一次主题为《蜻蜓的黑科技》的线上志愿活动,虽然活动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活动依然精彩、依然意义深远。

活动中,一张张活灵活现的图片、一段段生动的文字,解锁了了解外表小小的、相貌平平无奇的蜻蜓的奥秘之门---它的生命周期、捕食习惯、飞行技巧等。令我大开眼界的是蜻蜓帮助人类解决了一个大难题:飞机设计师从蜻蜓的翼眼中受到启发,模仿蜻蜓的翅膀,解决了飞机的颤振问题。动物真是帮助人类解决问题的好老师!

这次志愿活动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我们要了解动物、保护动物、与动物互帮互助和谐相处,共建美好的家园!

——初一(12)班  盛筱冉

 

学校组织的线上学习,让我再一次了解到牛首山文化,历史说到中国的春节与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渊博宏伟。今年是牛年,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与牛文化联系在了一起。

学习中,先是感受到新春文化,作为中国人,应当为我们的民俗文化感到深深自豪。我来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比如说放鞭炮这一习俗,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可以说是历史悠久,美妙的烟花代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烟花般绚烂,炸开自己纵情燃烧的生活的渴望。也承载着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

牛首山的讲解员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牛文化”。牛是中国人的好帮手与伙伴,在农耕方面给人类帮了大忙。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是朴实无华,但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象征。牛的图腾崇拜可追溯到4000年前大禹治水时期。诗人李纲的《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着重表现了老牛身体病弱确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状态。赞扬了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

这种线上志愿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寒假生活,也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初二(10)班  郑梓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