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我校小学部四(15)中队走进新华日报报史馆,追忆历史,感悟红色精神。
走进报史馆,迎面而来的“报纸墙”,是由44张在重要历史节点出版、报道重大历史事件的报纸版面的做成的模型墙。展厅内以文字、图片、影像、场景体验等,让小队员们穿越时空,沉浸式感受这85年间的时代沧桑。这里也记载着党成长壮大的风雨历程,浓缩着整整一部党的革命史和发展史,是极其珍贵的、活的“革命文物”。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总理创办的,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于1949年4月在南京复刊。毛主席也非常关注《新华日报》的办报工作,分别于1949年、1953年、1964年三次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其中第三次题写的报头沿用至今。
展厅内陈列了400多件珍贵史料,小队员们仔细阅读着记载了光辉岁月的资料,看着那一张张残缺的旧手稿和斑驳的老相片,曾经的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仿佛又浮现在眼前。在研学方老师的讲解下,小队员们了解了《新华日报》在维护统一战线、推动国共联合抗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见证与历史记录,同时也是现代历史转折的见证。
在方老师的引导下,小队员们来到展厅内主题展览区,这里一个个复原的场景,让小队员们真切的感受着历史的脉搏。
看,1938年10月24日夜,《新华日报》撤离武汉前夜,周恩来不顾个人安危赶到报馆。他右手握拳,双目炯炯,口述社论《告别父老乡亲》,“我们只是暂时离开武汉,我们是一定要回来的,武汉终究要回到中国人民手中”。
看,两名报童举着报纸,高呼“卖报卖报”,作为“新华军里的小尖兵”,报史馆中陈列的报童雕像是《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时期的动人剪影。“你们知道作为一名报童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吗?”方老师向孩子们抛出问题,“我知道,要口才好、体力好、会吆喝”,这些穿梭在大街小巷、斗智斗勇送报的身姿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看,以华北分社社长何云和同事为原型的蜡像旁,身旁一匹骡子驮着活动铅字架和纸张。“《新华日报》华北版跟随八路军总部战斗在一线,‘背着报馆打游击’,铅印报纸不能出版,就出油印报、石印报。”小队员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时不时发问:“老师,旁边这幅画是漫画吗?”“这叫做版画,当时的排印技术有限,照片不能完全运用到报纸上,只能用版画的形式呈现,所以在当时诞生了许多伟大的版画家。”方老师耐心地向学生们讲解。
看,这台锈迹斑斑的老印刷机是四开平板老印刷机,来自青岛的“时光印记”印刷博物馆,与《新华日报》在武汉、重庆出版时期使用的印刷机是同一类型。 看,1938年10月23日,《新华日报》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部分人员乘坐“新升隆”号迁往重庆途中,在湖北嘉鱼县燕子窝遭敌机空袭,16人罹难。油画与投影叠加,还原了当时惨烈的场景。小队员们听着敌机的轰炸声,双眼含着泪水,立志要做强国少年!
最后,小队员们来到《新华日报》的文化名人墙,郭沫若、茅盾、老舍、艾青......这些熟悉的出现在课本中的名字令孩子们兴奋不已,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读过的文章。方老师告诉小队员们,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大量宣传革命英雄和斗争经验,展现战士们的真实生活,而这些在革命年代无偿地将文章和著作发表在《新华日报》的文化名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璀璨之星。
通过这次研学活动,小队员们纷纷表示要立志做新时代的强国好少年,铭记历史,爱党爱国、刻苦学习、砥砺品格、增长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