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为灯,不负未来——我校初三年级春游主题观影活动
为推动党史学习,坚定初三学生的理想信念,为即将到来的中考加油鼓劲,5月29日我校组织全体初三学生观看红色影片《悬崖之上》。
《悬崖之上》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伪满洲国的黑暗统治下,四位在苏联经过严格训练的特工小队,回国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秘密行动时,因为叛徒出卖,在险境中与敌人周旋,其中贯穿了悬疑、牺牲、大爱和信仰,种种经历都仿佛在悬崖边上,最后虽艰难但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这群行走于隐秘世界的英雄们,为了信仰,为了即将到来的黎明,纷纷雪落人飘坠,舍却残身犹不悔,让初三学生们为之震撼和动容!
初三学生们认为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春游,一次灵魂的拷问。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脚下踏着的这片平静的土地,是无数革命先烈们流血牺牲换回来的;而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则是他们孜孜以求的梦想!现在的我们,祖国未来的栋梁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奉献祖国呢?我们要以信仰为灯,不负未来,在即将来临的中考中奋力拼搏,不负中国的未来!我们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我们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撰稿人:张晓明
校对人:陈 卓
学生观后感选登
《悬崖之上》观后感
5月29日分校组织我们集体观看张艺谋导演的最新谍战片《悬崖之上》,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译率领的“乌特拉”小队为了完成任务与敌人展开生死斗争,在那个风雪交加的哈尔滨城,由多方势力割据角力,整改城市被肃杀的黑色建筑分割着,影片的黑白色调也预示着光明与黑暗无处不在的斗争,电影中很多动与静的对比,凸显了气氛的紧张和危机,比如火车上的那场群戏,就是在平静中暗藏生死攸关的较量,动与静之间的对比,更加体现了一种对峙气氛。然而就是这种气氛下,更能渲染大家的情绪,让人在观影中心情跌宕起伏。
战争是残酷的,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生死前途都是随机的未知数。片中格外打动人的一幕,张译和秦海璐约定,“活下来的去找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牵挂体现出真实到让人心痛的悲情,虽然经过苏联特训的间谍,他们会压抑住本能的情感,秦海璐直到最后一刻才爆发出的眼泪,让我突然发现,他们也是会伤心流泪的普通人,在那些孤军奋战的时刻,谁也体会不到他们内心的煎熬。
影片《悬崖之上》把角色的心理揣度到了极致,看向孩子的眼神,躲在厕所里无声的哭泣,走向敌人时的决绝,是那个年代真实的情感,是残酷的事实。每个年代都有这样的无名英雄,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牺牲,勇于奉献,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更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发愤图强,努力学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为祖国的日益强大不懈奋斗。
初三(9)班 濮与同
沉重的希望
《悬崖之上》以多角度讲述了一个中共派出的特工小组通过严峻考验,最终完成任务的故事。
与以往这类题材的电影不同,这部电影的画面渲染更能打动我。大雪极寒的环境中,全片以黑白为主色调,给人以一种沉重感。从影片开始,四人就落入了叛徒与敌人的层层圈套里,每一次都仿佛置身悬崖之上,带给我两种鲜明的观感。
影片首先带给我的是令人窒息的沉重感。明枪暗箭纷纷而至,不给四人任何喘息的机会。一次又一次的压上性命抉择有时帮助他们暂时脱离危险,却还是无法避免牺牲。残酷的刑讯让鲜活的面孔血肉模糊,每一声枪响都让人提心吊胆。黑与白的单调掩盖了血腥,留下的只有沉痛。
沉重之下,特工们却带着各自的信念与希望,将其燃烧到生命的尽头。除去大的爱国情感,他们个人的情感与希望虽显得渺小,却更打动人心。在革命者的身份之外,他们也都是普通的人,有着自己的家庭。可一旦执行起任务,他们就不再是他们自己,一切以任务为先。在影片的最后,当小兰问周乙牺牲的两人有没有被折磨时,周乙隐瞒了实情,嘴角却止不住抽动。任务中不能流露出的情感,只会慢慢流淌,继续传递下去。影片中的情节无疑只是现实的一个映射,关于这一群人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我们无法再去还原。不问出处,不求留名,他们肩负着沉重的希望,在那一段艰难岁月中前行。
为了一个自己看不到的未来而拼上自己的全部,我们现在的人已很难体会到这种心情。借这部电影,我们更多的应该懂得坚守信念,做一个不负自己的人。
初三10班 吴廷睿
信仰至上,不畏生死
周六下午我们观看了《悬崖之上》,故事的内容讲述的是在“九一八事件”后,四名在苏联进行过特训的特工们回国,去往哈尔滨,在严峻考验下与敌人斗智斗勇,完成一个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的故事。
故事共分为8个部分,分别为开端、暗号、行动、底牌、迷局、险棋、生死、前行。每一个部分都有着不同的故事结构,但是我并不想这么讨论这部电影,我只想说说我的震撼的感受。
视觉上的震撼。整部影片有很多镜头、画面让人印象深刻。纷飞的大雪做背景,每一片雪花似乎都在努力展现特工的理性与专业,雪和血的融合,在不同场景下让人有不一样的心情。
心灵上的震撼。有的人死,是轻如鸿毛;有的人死,是重于泰山。当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为了完成任务之时,什么都能放弃,甚至是生命!当遇到困难险阻之时,唯有意志坚定,信仰至上之人才能跨过去,张宪臣经历了严刑拷打,最后被枪毙,但是他一个字都没说,他跨过去了,他是英雄;谢子荣也经历了严刑拷打,但是对于死亡的恐惧,他害怕了,他没跨过去,所以是叛徒,让人唾弃,最后还是带着屈辱的死了!而我们现在能拥有的幸福生活,正是由张宪臣等有名或无名的革命先烈们,奋勇拼搏得来的,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国,不爱生活呢?
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我,又怎么能被虚荣,嫉妒,攀比和欲望这些东西所打败,找到自己要走的路,鼓足勇气,坚定信念,奋战中考,去实现我心中的梦想,去为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而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初三11班 王楚玥
反差中的感悟
这是一部以日寇侵华为背景的谍战片,在张艺谋导演的故事里,我被他的几处反差所触动。
洁白的花开在了悬崖,烈士的鲜血一遍遍染红了它。白与红形成了颜色上的反差。
冬天的东北被数尺深的白雪覆盖,伪满洲国的残酷统治,为这里笼上了白色恐怖。共产党特工张宪臣只身攻入敌人内部,不幸被捕。当他与同为特务的周乙身处绝境中时,他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生的希望给了他人,最终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了生命。
洒的七尺男儿血,染的神州遍地红,在白与红的反差背后,是张宪臣这样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与革命信仰,红色的花儿为他绽放。
悬崖上有凛冽的寒风,在吹刮却熄灭不了相爱之人心头的温暖。冷与暖形成了温度上的反差。这是一个冷酷的时代,战火纷飞,亲人离散。主人公夫妻与孩子几年前离散,便没有见过面。印象最深的镜头是周乙将张宪臣从狱中救出。张宪臣经严刑拷打,浑身是血,如同从地狱里爬出来的样子。在他说完计划要点后,周乙连为了三个“还有吗?”周乙内心深知,这可能就是死别。即将下车的张宪臣听到后眼里闪着光说,:“有件小事帮我打听一下,马迭尔饭店门口的那些的小乞丐,有两个是我的孩子。”周乙听了一惯毫无表情的脸上泛起了波澜,我想他冰冷的心也被亲情的温暖融化。而影片最后,母亲与儿女的团聚也会略带悲伤的结尾染上一层暖色。
悬崖下是无尽的黑暗,但悬崖之上的人们撑起了一片黎明,黑暗与黎明形成了环境的反差。在悬崖上,凝望深渊最久的人是周乙。作为中共在敌后的特务,他的四周危机重重,面对敌人的怀疑,他处变不惊,即使下一秒就可能被枪毙;面对地战友的暴露,他必须狠心地开枪,纵使心痛不已。影片结尾,他同小兰谈到了乌特拉,及俄语中的黎明,并说:“天亮了,一切都会好了。”身处重重黑暗中的他看似有一副冷酷无情的面孔,内心却是正义光明,用一双没有生锈的眼睛为前路照明。
“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黑暗与黎明反差是共产党人在黑暗时代下内心的乐观信念,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他们不被深渊所吞噬,反而用双手为后人撑起一片黎明。
整部影片的反差之中鲜明凸显的是革命的信仰,爱的温暖和对光明的无限追求。同时,当我们生活的黎明与当时的黑暗形成反差时,也不经感慨:我们的生活就是这部影片的续集,要对那些革命者们,致敬!
初三12班 朱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