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西麓、翠屏山东侧、九龙湖畔,有这样一所美丽的学校——她与东南大学主校区仅一路之隔,校园占地530余亩,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她环境优美,建筑宏伟,设施一流,布局合理,人文氛围浓郁。
南师附中校友、北大博导钱理群教授20年前来到这里曾说:“真是读书的好地方!”20年后再次来到这里,看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不禁赞叹:“这里不仅是读书的好地方,还是一个很好的精神家园!”这里,就是南师附中江宁分校。
《致青春 向未来》
- 校友心中的分校 -
u母校给了我比同龄人更丰富的高中生活。从“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南师附中江宁分校走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水木清华,我不禁惊异于这其中的那么些相似。母校包容着我们的冲动,我们的异想天开,我们的一败涂地。她不曾对我们说过“不可能”。正是母校的宽容教给我们挑战、迎战的从容。—— 朱冰(2006届校友 考取清华大学)
u分校的老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还教我成人,分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教会我如何欣赏美、如何享受生活。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这里,是家的方向。——顾小雨(2009届校友 南京理工大学本、硕、博连读)
u在分校的几年是自由而充实的,他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别样的舞台。每个人在这个舞台上都有表演的位置。离开分校我们也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能力。——滕志伟(2013届校友 高二参加高考录取中国科技大学)
u分校的气质里有着一份附中人的雄伟,而自身又兼带着青春浪漫的风度。在分校的几年里,最大的感触是这片热土能够孕育出一股浩然之气,是一种充满归属感的自信与魄力。我在分校曾拾到一颗瑰丽的种子,在那片每日映衬火烧云的土壤里静静做着有关未来、有关人生的梦想。偌大的校园不仅拓宽着我们的心胸,而且提供着无数的平台供我们挥洒青春的能量。分校有这种恢弘的大美,同时又不至于流于空泛。人文与科学的传承是潜移默化的,诚朴的思想贯彻始终。教学楼的中心是绘着世界地图的广场,在那里我们迎接国旗的升起,我们深深地感悟到:我们要成为拥有种子精神的人,民族情怀与世界眼光皆要通过“嚼得菜根”来完成。——朱恒宇(2015届校友 考取南京大学)
u因为分校的教育氛围培养了我自律的良好品质,多彩的课外活动锻炼了我在学习之外的能力。来到北大之后,我发现在分校学到的东西依然让我受益良多。少了一点高考的压力和家长老师的监督,唯有自律才能让我在已有的高度上继续攀登。——伍宇晴(2016届校友 考取北京大学)
u从中考时南京市五百名,到2021年提前高考江苏省一千二百名,再到22年高考的南京市理科第一名,这一路的成长与蜕变,离不开分校积极向上的环境,以及那些陪伴我共同进步的老师和同学们。除此之外,分校还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多样的活动平台:学科竞赛的指导、各种特色讲座,以及中科大少年班考试的准备……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潜力。回首高中三年,我深感分校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成长和蜕变。感谢分校给予我的一切!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经历和记忆,继续前行,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远的梦想。——赵乐朋(2022届校友 考取清华大学)
u在分校的高中三年里,我拓展了知识的广度,思维的深度,也养成了随和的的性格,培养了广泛的兴趣。课内的学习,我打好了基础,掌握了各领域基本的知识;竞赛的学习,我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拓宽了自己的眼界;与同学老师的日常,教会了我与人相处之道,也让我锤炼了自己的品格;住校生涯,强化了我的独立能力;体育课,足球赛,我锻炼了身体素质;中科大少年班的冲刺,让我学会迎难而上……如此种种,皆为我在分校难忘的回忆,促成了我的全面发展。感谢一路支持我的老师、同学、家长,也感谢每一刻坚持的自己。未来之路,我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邰智杰(2024届校友 考取清华大学)
在百年附中文化和学校多元课程的濡染下,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学子表现出独立、自主、诚朴、坚毅、创新、奉献的可贵人格特征,发展全面,后劲十足。2014届校友宋海翔、吴悠在共同创作献给分校的歌曲《吉印大道1999号》时说:“在分校浸染过的孩子,身上都散发着分校的文化底蕴。分校是学子念念不忘的家,是一生回眸的精神家园,是终生守护的心灵港湾。”
歌曲《吉印大道1999号》
“青春就像一场旅行,
梦想不息脚步也不会停,
勇敢的人从来都不会后退,
谢谢你一路相随!
……
——我怀念的那个地方,叫做‘吉印大道1999号’”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旅程吧!期待你的加入,与我们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在南师附中江宁分校高中部等你!未来,有你,更精彩!
编辑:学生发展中心
校对:陈舒
审核:纪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