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之十------发挥联想和想象,突破学生写作瓶颈
[ 发布时间 ] 2021-01-05 08:10:54    [ 点击次数 ] 15268
浏览字号:

教研活动之十------发挥联想和想象,突破学生写作瓶颈

——初一备课组第六单元写作教学训练策略集体备课展示

2020年12月29日上午第三节课,江宁区教学评估检查组一行来到图书馆二楼,观摩我校初一语文备课组第六单元写作教学训练策略集体备课展示。

初一语文组颜忠华组长首先介绍了集体备课的流程:主讲人雷希老师说课,组内老师围绕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案交流讨论,其它年级学科带头人和优青骨干教师参加发言,确定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案。

雷希老师的说课主要包括教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流程:活动1:巩固理解,联想和想象概念;活动2:回顾名作,明确想象手法;活动3:创设情境 尝试片段写作;活动4:圆梦十年 尽情畅想。接下来就是组内教师的现场研讨。每位老师都结合自己对联想和想象这一写作知识点的理解,兼顾学情分析和课堂教学的经验,从不同角度有针对性地畅所欲言,有高度有广度更有深度,三位校内骨干教师从更高的层面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最后颜忠华老师对集体备课展示做了总结,肯定了我们在突破学生写作瓶颈方面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案,期待这些教学设想和措施与我校“少教多学,高效课堂”的理念和实践深度融合,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附部分教师的讨论和发言,根据录音整理

杨利:

我有两点建议:《天上的街市》为导入后,课件出示,让学生朗读有关想象的片段,我的想法是,天上的街市已经给到例子了,学生对联想和想象已经有了理解,这个环节是不是可以放开,让学生去找本册书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情节或者片段。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包括后面归纳联想和想象的手法也可以水到渠成,学生自己归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搜集、思考、探讨得来的是不是比我们老师告诉他们更有价值,吸收的更好。第二:我刚听江老师提到故事接龙的方式,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尝试。我有一个想法是,本课是以诗歌导入,那是不是可以进行诗歌的接龙创作。比如老师可以:下雪了 作为开头,学生运用联想合想象续写下去,每人一句。诗歌是最凝炼的语言,每人一句,不仅仅是训练联想和想象,还可以训练语言的表达。也比较节省时间。
另外我觉得这一课,咱们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注意想象的合情合理,甚至我认为想象也不一定要合情合理,咱们这一课,就是要放飞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自由的畅想和抒写。

 

卞于靖:

联想和想象的共同点:都是通过思维活动构想出不存在于眼前的事物或情景。但二者的本质不同,需要指导学生加以区分,区别如下:1、含义不同:联想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实质是由此及彼、由甲到乙;想像指在头脑中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实质是由实到虚、由无到有。2、参照物不同:联想必须是从一个现有的事物出发,比如一提到“秋风”,往往会想到“落叶”;想象是可以没有任何参照物的。3、性质不同: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想像,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4.内容丰富程度不同: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内容相对比较单薄,一般不出现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想象虽然也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但设想(假想)出来的内容相对比较丰富,一般都有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而这些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为了准确区别这两种思维活动,可以举课本上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如读《春》,“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就是由春华到秋实的想象。再如读古诗句“小桥流水人家”想到家乡的风景就是联想。两者本质是不同的,出发点不一样,但也能殊途同归。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联想的升华,正是因为二者有这样的联系,所以我们在阅读写作中常常把它们放在一起使用,要理解它们的不同才可以活学活用。

 

黄荭玥:

作文教学脱离不了文本阅读,在本册教材诗歌教学过程中如《夜雨寄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篇目中的联想、想象也可以作为作文教学后的练笔任务之一,从而更好地结合教材让学生体验感受联想与想象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将之与《____来到南京》(名著《西游记》中一个人物名字)这一作文练笔放到一起作为学生练笔的备选,不仅可以突出学生个性化选择,呈现不同思维方式,而且,可以帮助基础略微薄弱的同学回顾课本,体现分层差异化教学。另外,我比较认同江老师提出的故事接龙这个环节,并认为将联想与想象的作文教学放归平时,实实在在动笔去写,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习作文,学生在乐趣中将会收获更大体验很多。

 

冯倩华:前面有老师说到学情的问题,学情是什么,学生自己也不清楚,稀里糊涂的。我们可以结合他们自己的写作实践告诉他。在学生的写作中,联想和想象是无处不在的。前不久的作文训练以去年江宁区期末考试中的题目来练,给出三个关键词“阳光 泪水 漫步”,从批改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写到的是考试之后的泪水,如果泪水只和考试练习起来,这样的情境就会圈住他们的思维,只能局限在个人的小我中。第五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有一训练点以“书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虽然写作训练点是突出中心,但从话题到题目的确定需要一定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而学生的思维又受书上提示的局限始终在我 和书包中间寻找连接词,他们走不出那个小小的圈子,无法做到创新。还要学生虽然有想象和联想,但是不合情理,学生最爱的素材之一运动会,有写到同学的跑步姿态的,像一只小野兽一样窜了出来,像这样的文字很多,不合情理,读起来别扭。这是学生关于联想和想象的现状,是学生现有的关于联想和想象的状态,是他们写作瓶颈,我们的教学可以结合学生的现有的写作状况展开,然后从课文中,名作中寻找关于联想和想象的灵感。所以我个人认为教学以学生的原点作为我们的教学起点,通过点拨发现,最后再通过训练来对比发现课堂训练的成效。

 

陈治铭:

刚刚胥主任联系课内的素材,给了很巧妙的启发和训练学生思维的建议。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始终要不忘的一种初心,就是我们还要抓住一切契机,引导孩子思考人生,面对喜悦和苦难,我们都要热爱生活。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训练中,同样可以落实。我们的古人,在几千年和自然相处,和人相处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考验。于是,我们浪漫的古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想象和联想的艺术瑰宝。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温故知新,回顾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神话和寓言。比如神话《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刑天舞干戚》《盘古开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寓言《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刻舟求剑》……这些故事里,既有古人大胆合理想象,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给了我们想象和联想在创作的留白空间,又体现了古人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闵洪权

雷希老师设计的教学方案提现了三种思路,一是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二是从学情出发,教学生会学,会“想”到会写,契合我校“少教多学,高效课堂”的理念和做法,三是由课内教读到自读再到名著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落实到写作上。第三种思路在作业设计上得到了体现,个人的想法,最好把第一个作业改成片段写作,形式可以是续写,改写,漫画等,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古诗,神话等。第二个大作,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从而突破学生写作瓶颈,如提醒学生《西游记》种的人物不仅仅是师徒四人,上至天庭的各路神仙,下至妖魔鬼怪都是选择的人物。南京是六朝古都,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又有地方特色,不仅仅只有美食,还有云锦,金箔等,南京还是现代都市,地铁里程全国领先,长江五桥通车,垃圾分类办法出台等,这些都是学生选材的范围。

 

张晓丽:作文指导课常常会因为过度指导而变成满堂说,有时候又会因为不知如何指导而放任自流的满堂写。其实写作教学最困难的是思维指导。学生的思维是错综复杂的,他们之间的思维差异又是明显的。所以突破重难点的方式还是从七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用学生的现场片断习作作为教学,用孩子们的相互谈论评议作为指导契机,指导学生适当的修改,在这样的情境中,让学生明白联想要自然,想象要合情合理,尽量追求联想想象的新颖,比简单的告知更有领会。
在课堂片断练笔中,如前面老师讲的就地取材。就教材中的“伞”这一事物发挥联想想象进行思维训练。从伞的颜色、形状到材质、功用等角度进行联想,比如由形状联想到蘑菇、荷叶;由颜色联想到细雨中色彩纷呈的雨伞想象到美好的春天或者想到对红伞情有独钟的已经病逝的外婆;由材质想到油纸伞,然后跨越时空联想到江南,想到断桥上的白娘子等

 

杨冰凌:

刚才敬宇提出首要的是鼓励学生放飞思想,思想放飞的外在呈现形式就是写作。雷希老师设计的活动3就是写作。活动要求学生用联想想象就O进行创作,并且提供了示例。我觉得这些示例很多是具有哲理意味的。红绿灯片段偏于议论性。而初一的写作训练主要是记叙文写作训练,示例是否增加了难度?想象是具体形象的额,再用具体形象的内容传达出一定的思想情感,上升为有意义的想象。示例跳得有点快,可否提供更有操作性更具体的方法,如晓丽老师刚才说的找到一个切入点来想象就是一个方法。另外关于联想要自然恰切,雷希老师用了课文为例,挺好,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课文中的例子。《金榜》有一题也可以拿来训练。“牵牛花开了像”写比喻句,这题可以让学生注意把握事物的特点、所处情境等,从而进行自然恰切的联想。我要补充的就是这么多。

 

周春丽:

各位同仁大家好!前面几位同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方面谈了一些看法,我来从教学策略的角度说说这节课上的一个难点突破问题,那就是如何让孩子们准确又轻松地理解“联想”和“想象”这两个抽象概念的问题。单凭课本上128页第一段两句话——“联想和想象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活动。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而想象则是在头脑中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同学们是难一下子理解和区分这两个概念的,这就需要运用到“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这一教学策略来帮助孩子突破难点。只有把这个难点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才能为后面的实践应用环节铺平道路。雷希老师的教学设计显然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引出核心概念以后列举了四个课本上学过的例子和一个没学过的例子帮助孩子们理解和区分。可以说达到了深入浅出地讲解抽象概念的目标。值得肯定和借鉴。我个人觉得在阐释“想象”的例子比较充分,也巧妙地利用例子进行了“想象的手段”的辨析,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但是在阐释“联想”以及“联想的分类”方面还可以再补充一些课本上的例子,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联想的相似性和相关性”,比如巜世说新语》中《咏雪》一课的例子就非常经典,既可以理解“雪”与“盐”、“柳絮”的相似性,也可以同时进行联想的优劣的比较和判断,为后面“合理地使用联想”做好铺垫,真可谓一举多得。

 

江宇林:

首先,课标中专门针对本课有明确要求,即“发挥联想和想象,丰富写作内容”。南京近四年中考中有两年是考到这个点,如2017年的“三十年后回母校……写演讲稿”,2018年的选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写“某某某在2018”,所以我们对这个教学点思想上要足够重视。我们的学情是什么样的?学生在续写《皇帝的新装》时,许多同学把两个骗子写得很傻,到最后皇帝恼羞成怒把他们杀死了,似乎伸张了“正义”,合情但不合理,显然这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材中有两个很好的训练任务,一是“伞”的想象,二是分小组接龙编故事。个人觉得比从其他地方找来的训练材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