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例研究,共促师生成长
[ 发布时间 ] 2024-03-21 10:22:01    [ 点击次数 ] 5031
浏览字号:


——附中分校片区科学展示交流活动

伴着轻柔的春风,春天的脚步轻盈而至。2024年3月13日下午,附中分校片区科学展示交流活动在这春日的暖阳中拉开了序幕,本次活动由来自将军山小学的吴霞老师、陶吴中心小学的刘颖老师、芳园西路小学的孟庭宇老师、附中分校的凡霞老师分别带来四节交流展示课。

第一节课是将军山小学的吴霞老师执教的《月球》。从古至今,人类对月亮充满了好奇,对月球的观测也从未停止,从只能依靠想象到真实观测再到成功登陆,吴老师通过介绍人类对月球的观测史,让学生对月球的了解逐渐加深。接下来,吴老师通过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实验,引导学生了解陨石撞击是形成环形山的主要原因,并且在太阳斜射月面时更能清晰地观测到环形山。最后,吴老师通过模拟月球公转实验,引导学生了解了月相的成因,并且能够直接看到各种月相。

第二节课《生物的启示》是来自陶吴中心小学的刘颖老师执教的。本课立足于探究生物给人类的启示,掌握人类模仿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创造出人造物的方法,即仿生学。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通过对比分析苍耳与魔术贴在结构功能上的相似之处,揭示课题;第二部分,观察讨论一些物品的设计与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相似之处,了解人类仿生的流程框架;第三部分,探究蜂巢结构的组成的奥秘,讨论蜂巢结构应用在物体设计中的好处,了解仿生学的概念。

第三节课《神奇的新材料》是来自芳园西路小学的孟庭宇老师执教的。在学生认识常见材料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特殊材料中的新材料。本课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在荷叶上滚水滴的实验,让学生发现荷叶具有不沾水、不沾灰的特点,了解荷叶是一种天然的纳米材料;第二部分通过用蜡烛火焰在铁勺凹面熏出黑灰,并在蜡烛黑灰上滚水滴,发现蜡烛黑灰不沾水、不沾灰的特点,认识蜡烛黑灰是一种人造的纳米材料;第三部分介绍一些神奇的新材料及其用途,展现科学技术的发展。

最后一节课是附中分校的凡霞老师执教的《水里的植物》。水环境与陆地环境截然不同,水环境中有充足的水,但空气和阳光不足,那么水生植物适应水环境的本领是什么呢?首先,凡老师带着孩子们认识了五种水生植物,了解了它们的名称和在水中的生长位置;接着,凡老师鼓励孩子们动手探究,分别观察这几种水生植物的典型特征,思考这些典型特征与它们适应水环境之间的关系;最后,凡老师还拓展了红树适应海水环境的本领。

可以看出,四位上课老师在课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课堂上充分展现了各位老师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不断创新求索的精神风貌。

展示课结束后,老师们展开了激烈的研讨,大家各抒己见,以这四节课为载体,谈收获、提建议,探讨对课程的理解、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学有新意、学有思考、学有所获,共同为教育转型升级赋能!

 人:凡霞    审核人:杨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