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部新闻
学部新闻
“拾”级而上 感恩成长:这所学校把“成长礼”变成了“成长月”
[ 发布时间 ] 2023年04月11日    [ 点击次数 ] 5084
浏览字号:

 十岁意味着孩子们将告别稚嫩天真的童年,开始迈入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为了让孩子们深刻理解成长的意义,牢记过去,感恩师长,珍惜亲情,努力做一个有责任、懂关爱、会创造的人,小学部在草长莺飞的三月里,为三年级的孩子们设计了成长”课程,开展了意义非凡的系列活动,祝福少年成长,礼赞雏鹰展翅。

  第一周  护蛋行动

为了让学生体验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懂得感恩,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意志力,护蛋行动在孩子们的满怀憧憬中拉开了帷幕。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生鸡蛋,为鸡蛋宝宝起名字,进行彩绘装饰后想办法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一天的时间里,学生都要随身携带鸡蛋,并努力保证鸡蛋不破碎。“护蛋”过程中,孩子们脸上的表情时而舒缓,时而凝重,时而兴奋,时而紧张,无不透露出对“蛋宝宝”的担心。一天艰辛的“护蛋之旅”,孩子们有欢笑也有惋惜表现出了强大的爱心与责任心。这次活动让同学们亲身体会了生命成长的不易,也更能感受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懂得了感恩与担当。

第二周  角色互换

体验日当天,孩子们变身成为家长,忙碌的一天从一早负责叫醒还在熟睡的孩子拉开帷幕,筹谋一日三餐的营养搭配,陪伴孩子学习,抽空打扫家里卫生……厨房里、客厅中、阳台上到处都是他们匆忙的身影孩子们呢?欣然接受着一天的学习安排,吃过早餐后开启当天的学习之旅,在家长的陪伴下,积极完成当日作业。平日里挂在嘴边看似简单的坐姿要求,书写规则,习惯养成,轮到了自己身上,家长们陷入了深深的感慨之中。

这短暂又别样的互换时光,家长和孩子看到了彼此的内心,了解到了每一种角色下的不容易,也懂得了尊重和同理心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价值收获更多来自彼此的体谅和理解,携手走向更加美好的亲子繁花之路。

第三周   主题班会

三年级各班班主任于327日下午,为孩子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感恩.成长”主题班会,班主任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体悟、感恩和升华,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孩子们感恩的泪水在体验式课堂洒下。

主题班会上,伴随着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解,师生共同观看了孩子们一路成长的精彩瞬间。 “时光穿梭”视频则是班会的重头戏,也是爸爸妈妈给孩子悄悄准备的“小惊喜”。在视频中,利用多媒体软件,爸爸妈妈变成了年迈的模样,皱纹爬上面庞,银发苍苍。静静观看着视频,上一刻孩子们的笑容还没来得及收起,这一刻的眼泪已经夺眶而出,就连平时最调皮的孩子此刻双眼也噙着泪花。班主任老师引导孩子们在此刻写下想对父母说的话。一张张薄薄的信纸,承载了孩子们心中的千言万语,孩子们在那一刻真正长大了。

第四周   成长仪式

4月7日上午,小学部在升旗广场隆重举行2020级学生成长仪式。仪式活动共分深情祝福”“感恩成长”“点亮未来个篇章,形式丰富,内容“走心”,不时戳中在场每个人的泪点,场面温馨感动,耐人寻味。

本次活动是三年疫情管控放开后家长首次进校园,旨在通过对“成长月”系列活动的回顾,聆听学生心灵深处对“十岁是什么”的回应,同时在现场体验互动中架起亲子沟通的心桥,为家庭教育赋能,促进和谐亲子关系构建。

“亲情密码——你问我爱你有多深”通过学生现场演绎现实中的亲子沟通矛盾情境,引导在场学生“照镜子”反省日常行为。同时,通过父母采用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的比较,引导家长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少用命令,多用商量,蹲下来、静下来、慢下来,用心跟孩子交流,用爱陪伴成长,深深触动在场孩子、家长的心灵。

亲情互动环节,孩子们走到父母身边,现场演绎手语歌《感恩有你》 ,家长看着孩子稚嫩的动作,听着真挚的话语,眼中泛起泪花,紧紧把孩子拥在怀里,缓缓拿出亲笔手写的信件,一字一句读给孩子听,又拿出家里最富历史意义的老照片,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孩子们看着信件,听着故事,再看看父母的鬓角,摸摸他们的手掌,不禁潸然泪下,为父母敬奉一杯茶,表达“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感恩之心。亲子共同写下梦想,放飞希望,将仪式活动推向高潮。

仪式拓展      家庭会场

在中国古代,成童礼是重要的人生洗礼之一,意在“蒙以养正  成童舞象”,标志孩子生命从童年进入少年时代。继学校举行的成长仪式后,各个家庭还举行了家庭会场活动。仪式主要有流程:诵《弟子规》——捧红鸡蛋——行成童礼——梳成长头——敬父母茶——敬父母茶——寄长辈语——赠十岁礼——尝生日面。家长们精心为孩子准备了十岁生日礼物,温情寄语中饱含期待和鼓励。家庭“成童礼”的举办,旨在让孩子们在中国传统礼仪中,学习中华文明中的仁爱、道德,自此立下远大志向,为一生成长奠基。

 

在本次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将继续把仪式教育作为德育拓展型课程进行开发,让“走心”的仪式教育,直抵儿童情感与心灵,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深刻、持久、潜移默化的感染效应,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撰稿:何明涛  吴霁

校对:朱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