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部新闻
二年级
弘扬非遗文化 传承民族精神
[ 发布时间 ] 2025年02月21日    [ 点击次数 ] 1509
浏览字号:

  为探寻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少先队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保护意识,2025年2月9日,南京东南实验学校小学部二(3)中队非遗小队23名少先队员分成了剪纸、花灯和风筝三个小组,走进了位于南京秦淮河畔的秦淮非遗馆。秦淮非遗馆坐落在秦淮区钞库街21号,总面积约7400平方米,是一座集非遗保护、传承、交流、活化、创新、发展于一体的综合性公益场馆,展陈着南京本地以及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5项,江苏省内最大非遗综合体验中心。此次活动旨在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让少先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片1.jpg


踏入秦淮非遗馆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与艺术气息的世界。首先,队员们来到南京剪纸展区,墙上挂满了精美的剪纸作品,每一幅都栩栩如生,仿佛在低语着古老的故事。在讲解老师的讲解下,队员们了解到南京剪纸不仅技艺精湛,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寓意吉祥的窗花、反映民俗生活的场景等。

紧接着,队员们来到了南京白局的表演区。伴随着清脆的竹板和悠扬的二胡声,一曲曲地道的南京方言歌曲缓缓响起,讲述着南京的市井生活和历史故事。通过讲解老师的介绍,队员们知道了南京白局作为南京地方曲艺的代表,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曲目内容,是南京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后,队员们还参观了雨花茶制茶技艺的展示区。雨花茶是南京的特产,其制作工艺历史悠久,独具匠心。通过参观,队员们了解了雨花茶的采摘、炒制、烘干等全过程,对中国传统茶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迎来了最期待的环节——手工环节。在风筝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风筝组的成员们开始了风筝的制作之旅。首先,老师展示了风筝的基本结构,包括骨架、蒙面和尾巴等部分,并详细讲解了各部分的作用和制作要点。接着,队员们用彩笔在风筝上绘制了美丽的图案。在老师耐心的指导下,队员们先用竹篾搭建风筝的骨架,然后小心翼翼地用双面胶将竹篾固定在纸上,形成风筝的蒙面,这需要极高的耐心和细致的手艺。在粘贴的过程中,队员们体会到了宣纸的选择和粘贴技巧的重要性,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风筝飞不起来。通过同学们的努力,队员们给风筝安装了尾巴和线轮。当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完工时,队员们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难以言表,仿佛与风筝融为一体,感受到了飞翔的自由和快乐。

剪纸老师给剪纸组的队员们展示了具有不同特点的精美作品:粗朴豪放的陕西窗花、秀美艳丽的河北和山西剪纸;华丽工整的宜兴剪纸等。剪纸制作简便,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开始了剪纸的创作之旅。根据图案的特点,队员们先折叠纸张。再用铅笔轻轻地勾勒出心中的图案轮廓。随着剪刀在纸上跳跃,队员们开始了精细的剪裁。转动纸张,剪下多余的部分,队员们认真完成每一个步骤,以确保图案的线条流畅且细节精致。当最后一道剪裁完成后,队员们满怀期待地展开作品。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在他们的巧手下呈现出来,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队员们的智慧与汗水,也展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在老师的指导下,花灯组的队员们认识了制作花灯所需的材料,如竹篾、纸张和铜丝。随后,大家跟着老师一步步组装、粘贴和装饰。在这个过程中,队员们不仅学会了制作荷花灯的技巧,更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的精妙与匠心。一盏盏亲手制作的荷花灯逐渐成形,承载着我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传承。队员们手持自己制作的荷花灯,仿佛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使者,将秦淮灯彩的璀璨与美好传递给每一个驻足观赏的人。通过这次亲身体验,队员们对南京秦淮灯彩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也更加坚定了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在这次秦淮非遗馆寻访活动中,队员们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非遗文化的知识,还亲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非遗手工作品,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乐趣。通过这次活动,队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传承家乡非遗项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闪耀世界!

最后,队员们各自发表了寻访心得:

王宸熙:这次参观秦淮非遗馆,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秦淮灯彩和风筝制作,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亲手制作燕子风筝,我体会到了匠人们的辛勤付出和精湛技艺,更加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郭泽羽:走进非遗馆,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在风筝制作区,老师傅教我如何为沙燕风筝调色,他说:“颜料要加蛋清才能千年不褪。”当我的燕子风筝飞上蓝天时,那些斑驳的古法颜料在阳光下闪烁,像把历史画在了天空。

罗佳琳:秦淮非遗馆里的沙燕风筝造型灵动,翅膀上绘着精美的花纹。我制作的燕子风筝尾翼特别加了流苏,师傅说这样能飞得更稳。放飞时,流苏在风中旋转,宛如燕子掠过水面的涟漪。

申沐辰:参观过程中,我被传统沙燕风筝的竹篾结构吸引。匠人演示如何用“三弯九转”技法弯曲竹条,告诉我:“竹子有韧性,做人也要学会柔中带刚。”这让我明白,非遗技艺里藏着做人处世的智慧。

姜安昕:亲手制作燕子风筝的过程让我难以忘怀。削竹篾时力度总掌握不好,师傅笑着示范:“用力要像春风拂柳,轻而不断。”当我的风筝终于翱翔天际,那种喜悦比得了满分还强烈!

陈歆宁:非遗馆里最让我着迷的是燕子风筝上的彩绘。老师教我如何在绢布上勾画祥云图案,墨色晕染时,我忽然觉得:每只燕子风筝都是飞行的祝福,把吉祥带到云端。

王新佑:看着自己做的燕子风筝在天空飞舞,尾翼的流苏划出优美弧线。师傅说古时候人们用风筝测量风向,现在我要用它传递心愿——我在风筝线上系了张纸条,写着“守护非遗”。

张宸宥:在非遗馆体验沙燕风筝制作时,我的风筝总偏向一侧。老师调整了尾翼长度说:“平衡之道,在于精准。”最终风筝平稳升空的那一刻,我懂了:传承文化需要耐心与细致。

李牧远:走进秦淮非遗馆,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古老文化世界的大门。亲手制作荷花灯时,我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精妙与匠心。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和细致,这让我更加理解了非遗文化的珍贵。这次活动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坚定了传承传统文化的决心。

张煜谦:秦淮非遗馆的展品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那些精美的秦淮灯彩。在制作荷花灯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虽然过程有些复杂,但完成后的成就感让我难以忘怀。我希望能继续学习更多非遗技艺,为传承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王庭宇:这次非遗之旅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在非遗馆里,我看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非遗项目,每一个都充满了智慧和创造力。亲手制作荷花灯时,我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这次活动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让我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王星然:秦淮非遗馆的每一处细节都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制作荷花灯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这不仅是一次手工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希望能将这份热爱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

周粲粲:走进秦淮非遗馆,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智慧与创造力的年代。在制作荷花灯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的精妙。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用心去完成,这让我更加珍惜非遗文化的传承。我希望能继续学习更多非遗技艺,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欣怡:秦淮非遗馆的展品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制作荷花灯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的复杂与精细。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在老师的帮助下,我成功完成了作品。这次活动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许力洋:这次非遗之旅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在非遗馆里,我看到了许多精美的非遗展品,每一个都充满了智慧和创造力。在制作荷花灯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这不仅是一次手工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希望能将这份热爱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

王惜瑜:走进秦淮非遗馆,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古老文化世界的大门。在制作荷花灯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精妙与匠心。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用心去完成,这让我更加珍惜非遗文化的传承。我希望能继续学习更多非遗技艺,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徐潞:踏入秦淮非遗馆,仿佛穿越千年,那些精美的剪纸、细腻的刺绣,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让我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梁伦菁:非遗馆里,传统与现代交织,古老的技艺在现代作品中焕发新生,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在光影交错间感受到文化的温度,心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梁伦菲:秦淮河畔的非遗之旅,让我深刻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无论是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还是现场演示的传统手工艺,它们都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承载着前人的智慧与情感,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守护。

甘嵘:非遗馆不仅展示了技艺的精湛,更传递了手工艺人的精神。看着老师们专注的眼神,每一次敲打、每一次雕刻,都让我深受启发,明白了坚持与创新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杜锦泱:在这里,我仿佛与古人对话。那些古老的戏曲唱腔、传统乐器的演奏,每一声每一响都震颤着我的心弦,每一项非遗都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文化遗产。

焦奕韩:秦淮非遗馆之行,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书法到茶艺,从剪纸到皮影戏,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探索热情。

范晓:非遗的魅力在于它的独特与不可替代。那些看似简单的民间游戏、传统节庆习俗,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次参观让我深刻认识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撰稿:张  

校对:何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