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园地
学子风采
青年说 | 欧阳珅:写在6月之后
[ 发布时间 ] 2025年07月17日    [ 点击次数 ] 484
浏览字号: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寄予厚望。

为此,高中部特推出“青年说”这一栏目,以期从“青年之声”中汲取“青春之力”

本期 “青年说” 栏目,让我们一同聆听 2021 届欧阳珅学长的成长故事,感受他在逐梦路上的思考与蜕变。

1_副本.jpg

欧阳珅,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初中部2018届15班、高中部2021届6班毕业生。2021年高考总分636分,全省位次973名,综合评价录取至南京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专业,后转入计算机学院就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5年6月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保研推免至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2_副本.jpg

高中阶段主要荣誉:

1.“江苏康乃馨集团杯”作文大赛高中组二等奖

2.2019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测评全国二等奖、省一等奖

3.“外研社杯”英语决赛二等奖

4.第3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全国二等奖、省一等奖

5.高二提前参加2020年江苏高考,总分396分,全省位次5930名

3_副本.jpg

本科阶段主要荣誉

1.南京大学第18届、第19届程序设计竞赛银奖(普及组)

2.2022-2023学年人民奖学金

3.2024年度郑钢海外学习奖学金

4.2023-2024学年国家奖学金

5.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脑机接口(BCI)与VR技术的融合与应用》,结题优秀

6.2023-2024学年南京大学优秀学生

7.2025年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

4_副本.jpg

写在6月之后

6月,尘埃落定。高考、毕业——人生的一些阶段在这时结束。请教了一下DeepSeek老师:202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约1222万人,我是其中之一;2025年,全国参加高考的学生约为1335万人,你也许是其中之一,也许还不是。前些日子分校的老师邀请我给你们写点什么,坦白说,这对现在的我绝非易事。一方面,学了四年理工科,语文大部分都已还给老师;另一方面,阔别高中生活四年,曾经的奋斗经历和学习经验已经模糊不清,并且恐已过时。思来想去,刷到了分校今年高考的消息,看到了几位老师分享的好消息,就想到了四年前这时候的自己,于是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故事与思考,送给已经或即将经历高考的你们。

5-南星计划-回分校宣传_副本.jpg

感谢分校提供的机会,我参加过两次高考,恰好是20年江苏卷的最后一届,以及21年新高考改革的第一届。第一次参加高考是在高二的时候。那时候是7名高二报考中科大少年班的同学,学校安排了语数外三位老师给我们单独上课,我们在一楼的机动教室的欢笑中“拼搏百天”。那一年的高考对我而言,似乎与平时的校考周测没有太多区别,并没有感到太多压力,只是觉得整个高考过得很快,还没来得及感受所谓的“紧张焦虑”就结束了。高考出分的那天晚上我还在学校自习,虽然分数没有什么用,知道分数后我还是激动地去操场跑了两圈,大概是觉得努力有了回报吧。

第二年的高考就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了。本以为有了一次高考经历,这次应该会比上次还淡定,结果6号那天晚上我愣是一晚上没睡着觉——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失眠,并且第一次就是彻夜无眠。数羊、换枕头、爬起来做俯卧撑、躺下去继续数羊……这些方法试了个遍,还是毫无睡意。我的身体一切正常:没有心跳加速,我甚至觉得内心很平静,但我没法控制大脑停转,就这样清醒地熬到了第二天早上。“今天高考,但是昨晚一宿没睡”——这应该算是“天崩开局”了吧。事已至此,我只能在镜子前对自己打气:相信自己,也相信科学,老师说过人几天不睡都没事的。就这样参加了第一天的语文和数学考试,除了感觉上午考试有轻微的燥热,其他一切正常,人就是这么神奇。第一天结束,之后的几晚就能正常入睡了。所以,如果将来的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况,请相信自己身体在关键时刻所爆发的能量,稳住心态,没什么大不了的。

6-南大国奖获得者经验分享_副本.jpg

高考结束以后我因为综合评价锁档调剂到了南大的化学与生命科学专业,如果不是综评,我大概最终会被录取到软件工程专业。大一为了转专业我几乎推掉了所有可选的活动和学生工作,在两个专业的课程间奔波、自学编程算法以应对转专业考试,可结果还是失利告终。成功转去计算机学院的同学里面有好几个高中就学信息竞赛,而大一前的暑假才接触C语言的我300分的机试只能考30分。就在高考后一年的6月,这一次,我算是体验到了努力付出却得不到回报的滋味。

有些人在高考时失利,在此之后重新奋发向上,凭借努力在本科阶段学到院系前几名,参加各种活动与竞赛,最后保研到曾经高考不曾触及的高校;有些人在高考后踌躇满志,不久就被现实的挑战打破18岁对未来的规划与畅想……这些都是发生于我自己或是身边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有太多太多。

驶在人生的轨道上,我们大概都会经历诸如此类的“上行”与“下行”,并且,命运给我们每个人都安排了独一无二的路线。我们的始发地各不相同,终点站犹未可知;我们的轨道在分校高中这一段汇集,在高考这一站后分离,也许在或近或远的未来某一站重聚;有时我们能在轨道的分叉口选择向左还是向右,有时面对“此路不通”只能无奈驶向另一个远方……

如果我们恰在某一个时刻按下暂停键,会看到有些人正翻过高山,望着来时路和远处的群山春风得意;有些人还深处低谷,在沼泽和泥泞中踽踽独行。转换视角,如果我们用等高线划分每个人的旅程,会发现有些人在之前就达到了你如今所处的高度,或许是在上一站,或许是在始发地;有些人在很晚才到达旅途的最高处,而在此之前只是连绵不断的洼地。因此,如果有时觉得自己困在旅途的某个局部,羡慕此刻别人所处的高度,焦虑“我的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不妨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上看得更广一些。我们没法控制人生的每一个起落,有时也很难追赶他人的节奏,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与选择,在更广阔的视野里看到自己步履不停、渐入佳境。

7-校园马拉松_副本.jpg

在经历大一转专业的失利以后,我选择继续坚持。尽管大二学年同时学两个专业课程的压力更甚于前,再失败就很难收场的后果也让我感到压力,我却日益感受到自己两年来的努力积累让我在专业学习上得心应手。大二结束转入计算机学院以后,一切似乎变得轻松起来,也收获了一些成绩。大三推免的时候发现,年级两百多人的前十名里面有七位都是转专业来的,方知当年我们的竞争有多激烈。但也正因这样的竞争,我们才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6月,尘埃落定。回望来时的路,兴许还会不甘某些选择,遗憾某些未竟的打算,但这就是独属于我的轨迹——没能欣赏到缤纷多彩的大一大二生活,没能做更多想做的事,但我也得以欣赏体味沿途别样的风景。

8-毕业合影_副本.jpg

望向远方层叠的群山,心中或许还藏着对前路未知的迷茫——旅途将驶向何方,又会遇见怎样的风雨与朝阳?但这份未知从不是迷茫的借口,而是满怀期待的序章。

明天的晨光会照亮新的脚步,远方的群山正等候着被丈量。带着今日积攒的勇气与热忱,一步一步向前走吧,每一次起伏都是成长的刻度,每一段未知都藏着惊喜的馈赠。山高路远,我们向阳而行,终会与所有美好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