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频道
教师随笔
DNA结构的发现史的教学思考
[ 发布时间 ] 2019年04月02日    [ 点击次数 ] 31695
浏览字号: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提出了“新课程教育”理论,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本节课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假设,重温这段DNA结构的发现史。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科学研究过程中一份份资料,不断的修正自主建构的DNA结构模型。在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模拟活动中自主建构获取知识,力求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所以新课标特别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本节课在设计时,我采用了阅读资料,合作建构模型,小组游戏等多种形式,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力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整节课上下来感觉比较流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的面比较广,但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如,因为课堂的容量较大,所以有些内容的处理显得急促;对一些知识点的处理没有完全放开,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现和探究,而过多的指导就意味着控制。一节真正的好课,是需要千锤百炼的,我知道,我做得远远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地反思,学习,才能让课堂充满生命的。

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