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课题研究
沙池里的河道——记混龄玩沙玩水活动
[ 发布时间 ] 2019年06月20日    [ 点击次数 ] 30177   浏览字号:

《沙水大发现》的探究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沙子的一些特质:软软的,黄黄的,闻起来有点淡淡的腥味。进一步的观察中,孩子们发现了:

1. 有阳光的沙子是干的,远离阳光的沙子是湿的;

2. 上面的沙子是干的,越往下挖,沙子就越湿;

3. 干沙子颜色是浅的、发白,湿沙子颜色是深的、发黄;

4. 干沙子流动性好,湿沙子黏合性较好。

利用这些发现,孩子们堆城堡的搭建和制作沙漏时,会主动选择便宜的沙子。这天,孩子们挖出湿沙子后,堆在洞的两边,把带来的瓶装水装了进去,一会儿水位就渐渐变低了,孩子们把更多的水倒进去,结果水漫出来,孩子们顺势洞挖大,好装更多的水。于是老师用水管引来了水,源源不断的水让孩子们兴奋起来,大家立刻开始把洞挖大,把水引走。沙池里出现了多条“河道”,孩子们继续把河道延伸出去,豌豆和米粒两人计划着把她俩的河道连起来,而甜甜则用水桶的把给她的河上架起了一座桥,并在河道的尽头搭起一座城堡,让水进入到城堡的地下河道,直至流入海里。

小彭那边的河道遇到了问题,他的河道很长,而水却只流到一半就不往前走了,他想了半天,去问老师,能不能把水再调大一些,老师表示已经是最大了。他回到水流停滞的地方想了半天,把河道里的沙子又挖出来一些,水流往前走了一点又停住了。于是他把后半截河道里的沙子都往外挖,水便一路流了过来。安乔和石头也遇到了问题,刚挖好的河道,岸上的沙子就坍塌了,盖住了水。他俩赶紧把沙子挖出来,但是这个问题时常出现,不仅是他俩其他小朋友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于是老师和大家集中讨论了这个问题,爱动脑筋的小彭告诉大家,下面挖上来的湿沙子可以堆在河道的两侧,用手按压一压,就不容易塌了,因为湿沙子会黏在一起。果然,河道坍塌的情况大大减少。甜甜还找来干沙子装入水壶,均匀的倒在城堡上作为点缀。

2.jpg

1.jpg

沙池里布满蜿蜒曲折的河道,大家开始比谁的河道更长,一直没比出来结果,于是约定第二天好好挖河道比一比谁的河道更长。大家分成四个小组,用时40分钟,挖出河道,开始比长短。裁判老师判定出有效距离后,大家开始选择工具进行测量,第一组选择的是扁长木板,第二组选择的是短粗木板,第三组选择的是绳子,第四组选择的是纸杯。测量结果分别是14块半长扁木板,24块短粗木板,6根半绳子,54个纸杯,大部分幼儿认为第四组的河道最长,因为用了54个纸杯。大班豌豆和小彭率先提出异议,表示标准不同,不能比较,纸杯最短,所以用的最多,多名幼儿表示赞同。裁判询问那怎么办呢?大家认为要使用统一工具,经过商讨最后决定用绳子重新测量,分别是5根半、6根、5根、6根,比较出,第二组和第四组河道最长。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大家进行了组内讨论,探讨挖河道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第一组的人比其他组少;第二组的河道总是被踩塌;第三组一直在把河道挖的很深,就没能挖长;第四组有的人挖的很认真,有的人却在自己玩沙子……挖河道大赛在大家的讨论中结束了,无论是挖的过程还是最后的分析,都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比赛的结果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4.jpg

3.jpg

作为教师,在孩子们探索沙水的过程中,孩子有非常好的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玩沙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沙水之间的联系,并把习得的经验运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如,发现湿沙子的黏合性较强,用以解决河岸坍塌问题,利用干沙子色浅反光的特性,加以装饰城堡。探索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测量河道,比较长短,积极思考,敢于质疑,最后采取适宜的方式测量河道,并获得准确的数据。这个过程对幼儿来说充满挑战,也带来了极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