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语教研组开展创新教学实践
为深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近日,我校低年级语文组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二年级语文孙倩、吴春梅老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葡萄沟》、《我要的是葫芦》两篇课文,全体低语组老师参加听课、评课活动。
《葡萄沟》作为统编版二上一篇充满地域风情的课文,孙老师在课堂中尝试融入AI技术,让仿写练习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课堂上,孙老师借助AI技术打造出“会讲话的葡萄”——模拟葡萄的“自述”,为学生们营造出仿佛置身葡萄沟的情境。配合动态画面展现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数量多,品种繁多,颜色丰富。当课文里描述葡萄“五光十色”时,AI技术生动展现出葡萄不同颜色、形态的特点,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词语含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积极投入到课后仿写练习中。仿写“公园里的花都开了,有桃花、杏花、迎春花”时,学生们能快速联想到花朵的缤纷色彩,姿态和味道,写出“千姿百态,漂亮极了”的语句,把握了“列举事物+概括特点+表达感受”的表达逻辑。
吴春梅老师执教二年级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课堂以问题探究为核心,以语言训练为抓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堂伊始,吴老师以谈话导入,紧扣“葫”“芦”“邻”等生字展开教学,通过正音、开火车读等形式夯实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交流预习收获,自然梳理故事大意。随后的“三个‘葫芦’辨一辨”活动中,吴老师鼓励学生发现疑问、自主解疑,厘清“一棵葫芦”“几个小葫芦”等表述的差异,既突破了量词使用和词义辨析的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两幅插图比一比”环节,吴老师借助图文对比激发学生思考,围绕“种葫芦人为何没得到葫芦”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第2-4自然段。通过分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等关键语句,对比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语气差异,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深刻体会到种葫芦人对蚜虫的不屑一顾、不管不治。吴老师还结合蚜虫的危害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叶子与葫芦的依存关系,巧妙落实“懂得事物间联系”的教学目标。
写字指导环节,吴老师以“摘葫芦”游戏巩固生字,随后聚焦“奇”“怪”二字,引导学生观察结构、找准关键笔画,示范书写与学生练写相结合,兼顾趣味性与实效性。整堂课环节紧凑、层层递进,既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又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学段特点。
此次教学实践,是语文教研组探索科技与语文教学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AI技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力,还助力学生更好地把握语言表达的技巧,提升了写作能力。未来,教研组将继续挖掘更多科技手段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为学生打造更优质的语文学习课堂。
撰稿人:吴春梅
审核人:王丽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