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小学生创客作品分享会圆满落幕
11月19日下午,以“AI赋彩金陵文脉”为主题的第十八届科技节小学生创客作品分享会在我校顺利举行。活动现场,一件件充满奇思妙想的创客作品精彩亮相,小创客们自信展示、从容分享,用创意与实践诠释着对科技的热爱,学校领导及全体师生共同见证了这场充满童趣与智慧的科技盛宴。活动由吴清玲老师和三年级15班张桐霏同学共同主持,参与现场提问的小观众们还获得了此次科技节定制的文创纪念品。
图:主持人+领导+纪念品



小创客们分组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从智能模型到创意设计,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他们大胆阐述设计理念,细致讲解制作过程,从容回应现场提问,展现出超出年龄的逻辑思维与实践能力,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



《金陵图鉴AI清明上河图》
田茹妍、陈品儒、马文远
这个作品给我们呈现了两个不同时期的南京,一边是宋代繁荣的南京,一边是酷炫的科技世界!我们不再只是去博物馆隔着玻璃看文物,小创客们用AI让它们“活”起来,“会说话”、“会讲故事”,甚至能和我们“做朋友”!这正是“文物活化”的魅力!



《东晋鸡首壶跨时空对话》
倪明绅、李纪佑、邢子瑶
这只1600年前的东晋青瓷鸡首壶,以鸡首为嘴、凤尾为把,釉色如玉,承载着“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这件作品完美复刻文物原貌,连0.1毫米的釉裂都清晰可见。他们使用AI技术,让若干年后的我们,依然能触摸历史的温度。


《金陵文脉·AI透光绘》
陈芷悦、李芊蔚、庄迪
这件作品先通过拍摄文物照片、再对拍摄素材进行AI绘画并融入南京云锦元素,最后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植入NFC芯片的文创产品,实现“AI做产品设计、3D打透光浮雕,手机刷NFC、文物讲AI故事”的体验,让文物活起来。



《瓦当灵鉴 六朝回声》
毕钰宸、冯思远、张靖骅
瓦当作为古代建筑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瓦当上的图案和文字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小创客们使用多种智能手段,实现古今趣味对话。



《明孝陵智守侍卫》
潘鸿宇、闫如遇、孔悠然
《明孝陵智守侍卫》是智卫东南小队打造的文化科技融合作品,旨在让守护明孝陵 600 余年的石像 “焕发新生”,实现古老遗产与现代科技的创新对话。作品使用AI技术让石像活起来,同时让更多人感受南京文化底蕴,展现了年轻一代对历史遗产的热爱与守护。



《翻粮沙蟹机器人》
王楚皓
智能技术助力农业生产的典型作品,为了解决现实中农民们繁重的体力劳动,发明了这个翻粮沙蟹机器人。在麦场上左右平移,一边平移一边吃粮食。粮食吃到肚子里以后,就会把粮食翻个面再拉出来,于是就有了晒粮场的新伙伴——翻粮沙蟹机器人。


《曦月同穹—— AI悦动千年牛首》
陆峻智、王铵、陆峻辉
牛首山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笔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代表地,牛首山上至今屹立着宏觉寺塔,小创客们参加了南京市创客马拉松,现场利用激光雕刻、AI和AR技术、让文物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实现文物活化的主题。



最后,李冉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他首先肯定了现场小观众们良好的聆听习惯和积极互动,对小创客们的创新思维和精彩展示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孩子们对科技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更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每一件作品都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结晶,是孩子们智慧与汗水的见证。

小学部张建忠副校长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亲眼见证了小创客们身上的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深感欣慰与自豪。鼓励大家继续保持这份好奇心和探索欲,用科技的力量点亮更多创意的火花,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也期待全体同学能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生活中主动探索、大胆创新,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让科技之花在校园中绚烂绽放。

分享会接近尾声时,师生们齐聚一堂,共同合影留念。各组小创客纷纷站在自己的作品前,记录下这宝贵的瞬间。此次分享会不仅为学生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更激发了全体同学对科技创新的浓厚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科技教育的深入发展。

撰稿:梅崇凤
一审:何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