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浸润心灵 ——高二年级举办读书交流会
[ 发布时间 ] 2021-03-06 16:56:02    [ 点击次数 ] 11028
浏览字号:

2021年3月5日晚,南师附中江宁分校高二年级举办了“品读经典,浸润心灵——《红楼梦》、《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书交流会”。高二年级共有8名同学分享了阅读《红楼梦》、《契诃夫短篇小说选》的体会和见解。现场同学、老师、评委们认真聆听,欣赏各位选手的精彩演讲。

12.主持人.JPG

高二(7)班叶子彤同学带来《草扎的精神,从此万寿无疆》,剖析契诃夫笔下小人物的光芒,感受契诃夫不为黑暗所压迫的精神。

1.叶子彤.JPG

高二(1)班方子舒同学以红楼的情感为弦,拨动红楼的情缘,议论《一往情深——红楼里的情》。

2.方子舒.JPG

高二(3)班王昕喆同学回溯过去,重看契诃夫虽昔时已逝,但其文不黯的小说。

3.王昕喆.JPG

高二(4)班陈子怡同学浅析智通寺对联,悟出“眼前无路想回头”。

4.陈子怡.JPG

高二(2)班杜佳同学寄托梦于红楼,大旨谈情,分享《梦中“情”“人”》。

5.杜佳.JPG

高二(6)班蒋博然同学见贾府浮世绘疮痍,透过浮世三千,看那满目疮痍。

6.蒋博然.JPG

高二(8)班孙梦秋同学面对贾府腐烂的奢华,发出“这是否是社会的必然”的疑问。

7.孙梦秋.JPG

高二(5)班时子悦同学关注曹雪芹于《红楼梦》中书写的青春,讲述《半部红楼的青春》。

8.时子悦.JPG

最后,高中部语文组组长殷传聚老师为本次活动作点评,为同学们阐述了阅读的意义,并鼓励大家阅读好书,阅读经典。

7.老师点评.JPG

8.评委老师.JPG

本次活动中各参赛选手从不同角度剖析《红楼梦》《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不仅增加了同学们对《红楼梦》《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一书的理解,也进一步拓宽了同学的视野,帮助学生培养读书兴趣,提升思维高度,更加全面看待问题。

经评委老师评定,最终评出:

特等奖:方子舒、杜佳、王昕喆、陈子怡、时子悦、蒋博然、叶子彤、孙梦秋;

11.特等奖.JPG

一等奖:时子延、王佳慧、王逸涵、金博文、任衍硕、周子睿、孔德宇、杭妍君、尹雨琼。

10.一等奖.JPG

高二年级组

2021年3月6日

附:高二2班杜佳:《梦》中“情”“人”

可能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我会在这样一个严肃的场合为我今天的读书交流取了这样一个完全称不上庄重的题目。说实话,在这之前我曾仔细思考过,谈及红楼梦,你对它的第一印象会是什么呢?对此,我不敢妄自揣测,于是,我翻遍各类书评,从红学大师的精品妙文到各版本影视翻拍作品的网友热评,得出一个结论:确实多数人对它的第一印象都是——大旨谈情,且谈的主线便是宝黛爱情悲剧。那么作为红楼梦的读书交流,想必是绕不开这个“情”字了。林妹妹泪尽而逝,宝姐姐代之出嫁,宝玉终遁入空门,一对苦命鸳鸯就此因为荒唐的掉包计而阴阳两隔,可不正是“梦中情人”?但是,只要细思就不难发现,《红楼梦》传世百年,当之无愧古今第一小说,若仅凭那些许男欢女爱,何以万人咏诵,延传至今?

我们的故事要从一块灵石说起。“彼大荒世界,洪荒杳冥,天际无涯,无始无终,无悲无喜,顽石通灵后,幻形入世,落在了大观世界中,而大观园正是这人间花柳繁华地,人间温柔富贵乡的精华所在,连通着经验世界的诸般情态,万千气象。”

顽石入世,便也注定入了梦。于是,开宗明义第一回,开卷作者自述坦诚道: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梦,喻指往事,一如贾宝玉沉酣一梦,曹雪芹个人秦淮旧梦,唐人的黄粱一梦,南柯一梦……所梦皆是无限美梦,所梦皆为欲望的满足。何为美梦?何为欲望?其中最为典型便是《红楼梦》笔笔写尽大家,钟鸣鼎食之家,书香富贵之族,皆凭着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封建维护而得以蓬荜生辉,冉冉而上。

而贾宝玉,作为贾府唯一嫡子,不但衔玉而生,天生富贵,更是自小便受尽大家长疼爱关注,寄托了整个封建世家大族的家族希望与荣耀。从幼年到少年,衣食住行皆为上等,戴的是束发嵌宝紫金冠,二龙抢珠金抹额;穿的是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蹬着青缎粉底小朝靴;吃的是茄鲞、松瓤鹅油卷、洁粉梅花洋糖、牛乳蒸羊羔......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应有尽有。住的是占地上千平米的荣国府,更有百余奴仆服侍。

所以当美梦破碎之时,其中悲戚与无常的幻灭之感更是叫人落泪。

脂砚斋于第一回一僧一道劝阻石头的入世凡心时,点出:“乐极生悲,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但也许只有历经一场人生之真后才能翻出梦的意识。当元妃倒台,贾母病逝;当整个贾府分崩离析,树倒猢狲散;当昔日封闭在温室的贵人们纷纷沦落泥潭;当“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识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我们不由从心底感慨: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可以说,红楼一梦,道尽了贾宝玉的半世风流,道不尽的,却是此种千般真情。

有识者提出红楼梦中的“情”可归纳为悲情篇、苦情篇、怨情篇、杂情篇及论情篇。而我本人尚且没有这般意识,却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从书中窥得一二。

首先,贾宝玉对于众女儿是有情的。他少时便道: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叫人清爽。而他的怡红院也是偌大的贾府中少有的清净之地,给予所有女子几近平等的关怀与尊重,包容与理解。这也让我们惊讶地看到,即便下等婢女晴雯,也能随心所欲地撕扇;即便区区优伶的龄官,也能得到贾宝玉的袒护;不仅如此,他可以在袭人面前伏低叫好姐姐,可以为平儿梳妆,可以为香菱准备新裙,且这等情谊明显已经打破了封建礼教束缚。

其次,贾府一众姑娘之间,也是具有相当深厚的友情。一直以来,薛宝钗作为宝黛爱情悲剧的间接推手,被无数人看作是黛玉的对立面,但实则当林妹妹破了礼教而私下品读牡丹亭西厢记等“禁书”时,宝姐姐站出来亲自教导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当黛玉卧榻养病时,宝姐姐探病关照,情深意切叫人挑不出错处。而黛玉本人对于宝钗的几次教诲与关心,也是感激十分,将宝钗视作亲如姐妹。而大观园中海棠社的创立,众姐妹品诗作词,花前月下,无不体现真挚的闺友闺情。

而贾府中长辈与晚辈间的亲情体现得则更为明显,贾母对贾宝玉的溺爱,贾政对宝玉的恨铁不成钢,再联想曹雪芹个人身世经历,作出红楼梦又何尝不是在抄家后对祖辈先人的一种告解与赎罪?

如此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称得上冰冷严肃的世家大族,竟也是处处藏情的,也无怪乎有人说:人生一世,凭空而来又万境归空,正邪两赋之人,要是想留下点什么,无非一个情字。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曹公说他的文章是大旨谈情,又说空空道人因读了《石头记》遂尔“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即色悟空”而改名“情僧”。虽在开篇便表示“此书乃适趣闲文而与理治之书相为对待”,但实则,曹公借男女之情的真相与实质抒写了自己的感受,悲慨,怜惜,同情,喜慰……百种千般的精神世界中之光暗与潮汐,脉搏与节拍。

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以为,曹公所传达的“情”便是另一维度上的理。这种理不同于我们先前所认识到的佛,儒理学观念中的理以制情,也不同于宋元明清,为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大厦而提倡的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恰恰相反的是,它以情见理,它是人的本真情感在理学禁制中被长久压抑的爆发,一如王学左派王艮、李贽,明末三大移民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所带来的启蒙思潮,不但使之更具人情味儿,让开卷者遍尝人间酸甜苦辣,世事无常而冷暖自知,更是一种追求人性自由的解放斗争。以主人公贾宝玉为例,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与封建礼教作斗争。书中明确说到他不爱念正经书,在外人看来不务正业,却独爱与众姑娘品茗作诗,却偏爱着自然世界中每一处花草生灵。这本是为世俗所不容的,但也正是因为曹公所赋予他的“情不情”的性格本质,使这样一个纨绔公子身上,多了些对于世间生灵,宇宙万物的悲悯情怀,人道主义精神。

所以说,大旨谈情实际并没有缩小红楼梦本身的伟大思想意义。相反的是,宝黛爱情悲剧的框架,便是作者人生理念,人生体悟的载体。请大家再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题目,这个“情”,无疑就引出了后面的主体:那就是“人”。

 

说起红楼梦的情学,我大胆推测,这里并非鼓励大家在学业繁忙之余寻找自己的灵魂伴侣,若红楼梦对我们的启迪仅止步于此,那这就好办了许多,因为大多读过它的人最多只会感慨一句:啊,这浮躁的社会!或是再结合一下我今天的题目进行一下自我联想。但更多的,便没有了。

可事实上,就像我读到的那样,那些珍贵的东西,纵然不可避免地走向幻灭,但它们毕竟真实存在过,而它们的存在,便成了最珍贵的意义。就像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又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如果不曾认清真相的痛楚,如果不曾经历梦境的破碎,又谈何热爱?与伟大的文学作品相比,如今市面上畅销的鸡汤,速食,便捷,见效快,看似能轻易鼓舞人心,其实提供的往往是麻醉剂般虚假的希望。但对于红楼梦来说,它会告诉你,即使是在这样一个阴暗混浊,千疮百孔的世界,依然有敏感灵秀的少女,埋着落花,感慨着春的归去;依然有情投意合的小儿女,一起悄悄读禁书,在旧手帕上互诉衷肠;依然有一群豆蔻年华的姑娘,开海棠社,摆螃蟹宴,在满园春光中对景联诗,互不相让;依然有不把自己当丫鬟的俏丫鬟,娇纵任性,笑颜如花地撕着公子哥的扇子;依然有女孩儿开怀大笑,尽情纵酒,最后醉卧在了青石凳上,香梦沉酣,芍药花瓣儿落了一身......

即使是在这样一个阴暗混浊,千疮百孔的世界,依然有真诚的笑泪,真切的青春,真挚的爱情,有一切教条主义都污染不了的芬芳与光亮。那就是人性,鲜活,生动,无处不在。

小说即生活,而生活也是每个人自己的小说,最终能从书中读到什么,说到底还得看自身对于现实生活的体悟。就像鲁迅先生曾言: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就看见宫闱秘事。因为我们曾经历过十余年的校园生活,青春肆意,所以我们会对怡红院、海棠社一群名为青春的少男少女们有一些感同身受的爱怜;因为我们见证了每隔数年,甚至数月以来这社会的沧海桑田,所以我们会对贾府的盛衰变迁而有所感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红楼梦中有另一个非常特别的词语,并且常常被人判定为小说的主旨:那就是“虚无”。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认为华而不实,直到我认识到,“虚无”有另一种表达:即可为“万物”。

红楼梦的格局之大,正是以封建家族之兴衰,王朝皇室之更替,爱情悲剧等素材为线索,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宇宙万物本质性规律。

这便是红楼梦的精华所在。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曹公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后发出的无奈自嘲,而今天,当我们再次翻开这本著作,却已然可借用周汝昌先生的一句话:“读昔贤的文章至此,真为他的卓异和任勇所震撼,可谓惊心动魄,像晨钟清响,破我迷梦。”

最后,愿大家都能品其真味,尽阅书中芬芳与光亮,充盈自己,丰富蕴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