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园地
学子风采
青年说丨黄尹真:我的分校记忆
[ 发布时间 ] 2024年10月16日    [ 点击次数 ] 3453
浏览字号: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寄予厚望。

为此,高中部特推出“青年说”这一栏目,以期从“青年之声”中汲取“青春之力”

本期“青年说”栏目让我们听听2024届学长黄尹真同学给我们分享他的成长故事。

1_副本.jpg

黄尹真,南师附中江宁分校2024届毕业生,现就读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中时期曾担任班级副班长,语文课代表和生物课代表,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学习上,不断追求卓越,学业成绩保持在年级前列,多次获得“菁英奖”、“学习标兵”等称号,为“菁英班”的一员。在分校期间,曾获“全国英语能力测评大赛”省一等奖、国家二等奖,化学竞赛省一等奖,国家二等奖等荣誉。

2_副本.jpg

高中阶段主要荣誉:

1.中学生英语能力测评大赛全国二等奖

2.多次获得“菁英奖”等奖项

3.化学竞赛省一等奖,国家二等奖

4.多次获得三好学生

5.多次获得期中期末考试“菁英奖”

奖状_副本.jpg

我的分校记忆

分校教会了我多,如果你有机会来到这里,请一定要珍惜,因为这里有非常优秀的老师和非常珍贵的朋友,将来的任何一个时候回忆分校的时候你都会这么想,我敢肯定。

——题记

4_副本.jpg

莫大荣幸,能有一个机会分享我在分校——这个一生回眸的精神家园的收获。

教育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是把体育课变成了语数外,背上书包走进乒乓球室美名其曰“努力”,还是把美术课变成了偷偷赶作业的赛场,还是在音乐课上带上耳塞成为世外高人?

……

都不是,也绝不可能是,至少在分校不会。

分校告诉我教育应该是全面和立体的。想做一个学生,首先是做好一个人,初来乍到的我脾气不太好,时常与同学发生一些矛盾,感谢我的班主任邹超一老师和沈德春老师不厌其烦地跟我交流和沟通,让我深度认识“小我”和“大我”,懂得换位思考,知道集体的力量。在学农实践中我和同学们一起爬上了毕业墙,集体荣誉感此时战胜了身上的伤痛。做好一个学生,更应该全面发展,懂得实践的重要:感谢音乐课和美术课的任课老师们,让一个没有艺术细胞的我逐渐领悟到艺术的美妙;感谢在化学实验室打翻的碳酸氢钠(还好不是硫酸),是它教会了我在做实验中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严谨和认真;感谢在物理实验室被拆坏的电表(幸好最后装回去了),是它教会了我如何窥探精彩结构和原理的奥妙;感谢在生物实验室里剥开的洋葱(这个貌似装不回来),在眼泪中让我明白了DNA的模样……

这些都是分校给予我的教育,但远不止如此。

分校告诉我什么是政治课本上所描述的师生关系最佳状态——亦师亦友。当我身披蓝色衬衫把刘斌老师的照片拿在手上跑完了800米时,我不用为担心是否太过招摇而感到慌张,因为刘老师会理解我对他无比的热爱与钦佩,他不仅没有收回我的化学竞赛,也没有收回我的化学竞赛证书,这是我和他共同努力取得的结果。感谢吴江华老师、王小丹老师、刘斌老师、姚国成老师还有无数曾经在40度的夏天让我搭过便车的老师们,暑假炎热的竞赛培训因为你们而更加动人。感谢和我们一起打过篮球的袁文松老师、周相华老师,和我们一起踢过足球的杨智冰老师,正是有了你们,我的分校生活才更多彩和欢乐。

分校教会了我坚持——学会面对压力。高一的时候我由于对遗传计算的不适应从而渐渐失去了对生物的兴趣,但姚老师不仅把当时生物倒数的我选为课代表,还帮助我拿到了赋分96的高分,和他成为好友的同时,他的阳光和自信也时时刻刻感染着我。高二时的我学习物理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较快的授课节奏使我很难适应,成绩跌到了谷底,然而物理陈晓艳老师从没有因为我一时的退步从而放弃我,在她一次又一次的耐心开导和课后答疑帮助下,我的物理重回正轨,成为选修科目中顶梁柱。对成绩十分看重的我就算是一次小测验出了问题也会难过很久,从而影响了后面的学习过程,形成了恶性循环。沈德春老师作为班主任不厌其烦地帮我排忧解难,也教会了我面对困难和压力时运用跑步的方法缓解紧张的情绪。高三时的我情绪波动很大,一点小事情都会让我爆炸,然而在沈老师的耐心陪伴和帮助下,我不仅高考晚上没有失眠,而且拿出了非常平稳的心态从容面对,许多科目考出了高中以来的最好成绩。

分校给我的实在太多太多,多到小小的文字真的很难托举,无论你过去还是已经或是即将成为分校的一员,请珍惜这里的湿地公园、食堂、风雨长廊、水景桥、梧桐大道……当然更值得珍惜的是与敬爱的老师们和可爱的同学们相处的每一天。

吉印大道1999号的路口有最珍贵的朋友。

未命名_副本.jpg

黄尹真和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