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课题研究
8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开题报告:儿童中心取向:幼儿园混龄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
[ 发布时间 ] 2019年11月25日    [ 点击次数 ] 44057    [ 浏览字号 ]

儿童中心取向:幼儿园混龄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

开题报告

 

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幼儿园

一、我们的认识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薄弱,需要混龄相处的经验

我园幼儿生源群体的普遍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享有丰富的社会资源,每个幼儿都是家中的太阳,“自我中心”意识非常强烈,家长习惯性将最好的物品都给孩子,这样的习惯延伸到幼儿园。家长都会向老师提出:我的孩子是特殊的,需要给予特殊的照顾。幼儿之间的争抢等纠纷现象层出不穷,甚至家长也会加入其中。老师们在每学期的教学研讨中,不断提出这一问题,成为幼儿园幼儿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

经过对儿童发展的观察发现,与同龄或异龄同伴相处,儿童会表现出不一样的学习和表现方式。

(二)园本课程的改革,需要强化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幼儿园现行的课程选用南师大渗透课程,多多少少存在以领域认知为主线,教师在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有关注知识经验而忽视儿童真正发展需求的现象。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精神强调自主、自由、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六个支架中第一个支架就要求改变我们的儿童观与教育观,从教师给予到孩子自己要。

   (三)德国混龄课程和高瞻课程的启示: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能突破混龄课程的很多难点。

自2016年上半年以来,我园开始实施混龄教育,但在课程实施中,如何不同年龄层次教学活动一直是难点。尝试起来,我们采取集体教学分组开展的尝试虽然有利于认知学习,但混龄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在此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学习了国外的幼教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德国混龄教育一是通过各种方式让幼儿接触自然,增强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直接体验自然的学习过程。二是通过设计有意义的情境,给孩子以丰富的生活体验,形成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技能。

高瞻课程主张一让孩子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二为孩子提供自我选择的机会,主动意味着不是“老师要我……”“妈妈要我……”,而是“我要……”,是基于孩子自身的内在需要,兴趣所做出的真实选择;三为孩子提供引发活动兴趣与探索欲望的学习环境;四为孩子提供可控制的学习过程:主动既不是被动,也不意味着放任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学习程序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控制学习的过程;五帮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

两个课程从课程的价值取向以及课程的实施途径和方法理念上都给我们构建园本课程很多的启发,从而产生了儿童中心取向:幼儿园混龄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能够推动我园幼儿的生活与学习的发展。

二、我们的理解

   (一)儿童中心取向

    课程设计取向是对知识、学生及社会三者之间关系进行权衡之后做出的价值选择、课程设计,有学科中心、学习者中心和问题中心三种取向。在本课题研究中,“儿童中心取向”即学习者中心取向,强调混龄课程设计基于儿童的经验,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和目的,关注儿童的个性化发展,使课程适应儿童的需求,而非儿童适应课程

    儿童本位、解放儿童,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儿童中心取向的关键词,围绕这几个关键词,我们形成了本园的儿童中心取向,即源于儿童、源于生活的内容;自由民主、自然自信的发展生态;自主管理、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

(二)混龄课程

    与同年龄编班教育相比,本课题中的幼儿混龄教育是指把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按一定的比例组织起来开展游戏、生活及教育教学活动,让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一个经过精心营造的环境中学会彼此学习、彼此帮助、彼此合作等本领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混龄课程即指幼儿园为满足3-6岁混龄班教学而开发的,适用于不同年龄层面,具有多层级、多维度的混龄班各种活动的总和。与一般幼儿园课程相比,混龄课程除了需要具备启蒙性、生活性、游戏性等特点以外,还需要特别关注目标的层次性、内容的广泛性以及实施的可选择性等差异性特点。本课题研究中的混龄教育课程,是指能满足我园混龄班儿童发展需求的幼儿与教师的全部活动。

由于混龄教育环境中学习者的多样化,因此,课程和指导必须反映学习者(儿童)中心取向而不是课程中心取向,才能使教师能按照儿童的发展连续性促进不同儿童的发展。

(三)儿童中心取向的幼儿园混龄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

    本课题基于幼儿园混龄编班的教育情境,研究混龄班儿童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分析园本的资源特点与优势,努力构建适应混龄班儿童学习需求的课程框架,寻找适宜于混龄班教育情境的课程实施方式,发挥混龄教育的优势,让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个经过精心营造的环境中,开展游戏、生活及教育教学活动。幼儿从中担当不同的角色定位,感受和发展多样化人际关系,促进多元化的表达和互动。将儿童与环境、儿童自发活动与教师主导活动、自主探究与技能获得、社会情感和认知发展等活动有机融合,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三、我们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分析混龄班儿童的学习特点与需求,进一步明晰混龄教育的理论依据,探索适合混龄班儿童的课程理念与目标框架,形成儿童中心取向的幼儿园混龄课程建设纲要。

    2.以儿童中心为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取向,完成具有园本特点的、适宜于我园混龄班使用的课程开发,探索实施的路径与策略。

    3.通过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优化混龄班学习生态,充分调动儿童主动学习的愿望,提升其学习品质。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1.学习国内外已有的混龄研究的理论及国内外混龄教育的研究成果,了解混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2.通过文献研究,理解、确立“儿童中心”的课程价值取向的核心理念。梳理、整合、开发园本可利用课程资源,开发、设计混龄课程内容。

  3.成立混龄实验班,进行混龄课程实施验证,重点观察幼儿本能需求及发展状况,拟从生活、学习、游戏等多种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形成具有我园特色的混龄教育活动课程。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混龄班幼儿学习特点与发展需求分析

通过调查、课堂观察等方法,充分把握混龄班情境以及儿童学习的特点,多种方法分析儿童发展的需求,为课程研究奠定基础。

针对该项内容,在全组学习、了解理论的基础上,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面向混龄班家长、老师发放问卷,了解社会、家庭及教育工作者对幼儿学习特点及发展需求的认识和理解。

并通过“观察研究法”课题研究人员就某一现象,在混龄班和同龄班不同幼儿身上,进行定点观察记录,将数据和幼儿反应进行对比,分析幼儿的发展需求以及经验水平。

主要负责人:陈丹

主要研究成果:调查报告——《混龄环境下儿童学习特点与需求分析》

2.国内外混龄班课程实施的比较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法”,利用文献梳理、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途径获取有关课题研究的相关信息,检索、查阅文献资料,收集、了解、分析国内外混龄教育的课程建设现状,比较已有混龄班课程实施的优点与不足,为园所的课程研究提供借鉴与思考。

重点研读书目资料: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杜威的_儿童中心论_与当今幼儿教育改革的思考》

(3)《儿童中心主义理论在中国的适切性研究》

(4)《华德福户外幼儿园儿童的花园》

(5)《自然教育译丛: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实施——室外课堂》

(6)《混龄班幼儿教育活动实例》葛晓英

(7)《混龄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葛晓英

(8)《混龄合作与互动教育》周政

(9)《幼儿园户外混龄区域活动:幼儿体育活动新探索》聂莲

(10)《幼儿教师教学实践指导丛书:关注儿童的生活:以儿童为中心的反思性课程设计》

(11)《自主、探索、合作:幼儿园区域创设及活动开展实践方案》

(12)《幼儿园混龄教育——课程构建研究回溯与展望》孔露

(13)《重建幼儿混龄游戏的理论基础及现实途径》袁婷婷

(14)《混龄日记中的教育启示》徐刚

(15)《混龄教育:天才教育从幼稚园开始》成善伟 于绪丽

通过定期阅读相关书籍、混龄文献,定期分享读书心得,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研讨,明确国内外混龄的不同,形成园本混龄课程设计的方案。

主要负责人:王欣

主要研究成果:论文——《幼儿园混龄课程的比较研究》

3. 儿童中心取向的幼儿园混龄课程实施纲要研究

通过对现有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与设计取向,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评价、南京市有代表性的课程方案以及早期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趋势以及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等内容进行学习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在儿童中心取向的框架下,形成本园混龄课程的基本理念,寻找混龄课程的最佳呈现形态等。

主要负责人:杨帆

主要研究成果:课程纲要——《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幼儿园混龄课程实施纲要》

4.混龄课程目标与内容选择的研究

从幼儿的需求、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知识的发展三个来源,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阐述的各领域目标(第二层次),制定出具体的处于第三个层次的操作性课程目标,用于指导自己的课程实施过程。保证所制定的课程目标,能切实促进幼儿全面、和谐、高质量的基础性发展,而不是片面强调特色发展或特长发展。

由于混龄班儿童的多样性特点,在把握儿童发展的共性目标作为基础的前提下,着重建立层次性的、可操作性的混龄课程目标体系以及内容线索。

主要负责人:陶慧

主要研究成果:论文——《儿童中心取向的幼儿园混龄课程目标设计》

5.以儿童为中心的实施路径研究

儿童中心取向的课程实施体现为关注过程,强调课程实施的动态性发展,因此,我们将以关注儿童的学习过程的小组活动、个别学习等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探索课程实施的主要路径。

    结合子课题《儿童中心取向幼儿混龄项目活动的研究》 ,开展项目主题活动的研究。针对项目主题活动的内容与开发、环境创设、实施与研究、评价与成就进行一系列探索,形成园本的项目主题活动方案。

    主要负责人:沈雅文

    主要研究成果:论文——《儿童中心取向的幼儿园混龄课程实施路径》

    6.混龄课程实施与儿童互动发展案例研究

通过观察、学习故事等多种形式,收集课程实施以及儿童互动发展的案例并进行分析,形成课程优化的初步思路。

在研究过程中做到如下内容:

1.  加大观察与记录方面的学习及培训;

2.  制定混龄观察、学习故事记录表,踏实做好记录;

3.  通过“个案研究法”,在混龄班中选择某一幼儿或部分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跟踪研究,建立幼儿个体学习发展档案。

    主要负责人:周青青

    主要研究成果:案例集——《 “混龄幼儿”学习故事集》

 

四、我们的行动

(一)成立混龄项目小组,定期读书、学习及交流反馈

采用教师自愿申报、园部双向选择的方式,在全园海选混龄中心组成员,确保组员主动、积极、愿意投身本课题研究之中,园长任项目组组长,亲自参与研究。项目组成立后,立刻制定了读书计划,分组、分人将所有相关资料进行通读,定时交流读书心得,推荐重点研读书目和章节,分章节进行重点研读,定期交流相关理念下班级活动中具体的幼儿案例,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老师了解有关混龄教育理论以及“儿童中心观”的发展理论,理清本课题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的理论支撑,提高课题组成员有关“儿童中心”课程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随着文献研究的推进,组员对本课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大家分成3个研究共同体,将课题研究内容,分成3个子课题来同步进行,让每位组员在自己擅长的相关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序号

           子课题名称

子课题组长

1

儿童中心取向幼儿园混龄课程的文献研究

王欣

2

儿童中心取向幼儿混龄项目活动的研究

沈雅文

3

混龄幼儿学习特点与发展需求的调查分析研究

陈丹

 

(二)成立混龄实验班,创设自由、自主氛围,加大教师观察研究力度

  项目组文献研究半年后,园部通过家长学校,面向家长问卷调查、宣传混龄教育,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全园中大班征集幼儿,成立了2个中大年龄混合班,各班15名中班幼儿、15名大班幼儿,试行混龄模式活动。一学期后,正式成立3个大中小混龄班,每班各年龄段有均10名,三教一保,师幼比控制在1:7,进行分层教学,混龄生活、游戏。项目组老师在班级采用“叙事研究法”,跟踪观察幼儿的学习、生活、游戏,并对共性现象,进行提炼分析、比较研究。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描述与诠释,发觉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比较混龄模式下幼儿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和需求,为混龄课程目标及内容的选择,提供能够有力的数据支撑。

 

(三)混龄模式下主题、课程、游戏的研究

在混龄编班模式下,课题组开展了近一年的课程实践研究,进行了以下的行动研究尝试:

1.调整一日作息时间,制定混龄一日活动安排

2.制定混龄班一周教学进度,进行课程的整合调整

3.授课模式的改变:融合同龄小组;同龄集体;异龄集体多种授课模式。

4.混龄早操编排及混龄晨锻的研究

5.进行主题课程的开发研究:结合季节、节日开展园本主题及混龄课程的设计。目前已实施的有《相亲相爱一家人》、《快乐的中秋》、《热闹的端午》。

 

(四)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小项目研究,落实项目活动的生成

1.《混龄教育模式下班级主题生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陈丹

项目研究内容:

(1)用观察法进行个案研究,追踪分析晨间生活活动开展过程中,各年龄段幼儿的生活能力的变化和发展,并以此数据及时调整生活活动的实施途径。

(2)通过调查、活动观察等方法,充分把握混龄班情境以及儿童学习的特点,多种方法分析儿童发展的需求,为生活活动研究奠定基础。

(3)儿童中心取向的活动实施体现为关注过程,强调活动实施的动态性发展,因此,我们将以关注儿童的活动过程的小组活动、个别学习等作为活动实施的主要方式,探索点心活动实施的主要路径。

(4)通过观察、学习故事等多种形式,收集活动实施以及儿童互动发展的案例并进行分析,形成混龄特色生活活动。

项目具体实施:

    利用晨间、区角游戏时间开展生活坊活动:幼儿自由选择分组,从食材的准备到清洗、制作、售卖、收拾整理,并根据游戏情况制定第二天的食谱。已制作过黄油饼干、寿司、蔬果沙拉、饭团、小蛋糕等多种食物,

2.《幼儿园混龄教育中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沈雅文

项目研究内容:

通过调查分析、谈话等活动,充分了解混龄班幼儿能力及需求,制定相关活动。

项目具体实施:

围绕生活实践类、节日联欢类、社会体验类、外出游学类进行幼儿社会实践活动。已开展中秋自制月饼、端午包粽子、自制水果沙拉、自制披萨;万圣节活动、三八节活动、感恩节活动、劳动活动等等。

3.《混龄班表演游戏中异龄互动行为研究》——安旻

项目研究内容:

对班级区域表演游戏中的表演内容、形式、实施过程与方法进行一系列研究。

项目具体实施:

(1)教师对幼儿进行访谈,由幼儿视角分析目前表演的内容选择与幼儿参与情况。

 你喜欢玩小舞台(表演游戏)吗?

‚ 除了跳舞、唱歌,你觉得小舞台(表演游戏)还可以表演什么?

ƒ 你愿意和弟弟妹妹(或哥哥姐姐)一起表演吗?为什么?

(2)针对三个混龄班目前的表演区域的环境创设进行研究,为后期表演游戏的开设找到环创的依据。

 区域划分、布局。

‚ 道具来源、选择。

五、我们的困惑与方向

半年的理论研究加上一年的实践研究,让我们基本明确的课题研究的定位和研究抓手是什么,但省内特别是南京市内目前大中小全班全日混龄模式基本为空白,可以借鉴的活动材料较少,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摸索前行。

前期课题产生的出发点是研究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但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发现混龄环境中,幼儿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均有促进,因此对课题研究的内容有所拓宽。如何很好地架构整体课程,是我们研究中的重点,因此在课题研究中,采用自下而上,观察、收集幼儿的需求,结合教师的特点,生成项目,再提炼、汇总成课程,在此过程中需要专家团队给予我们有利的支撑和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