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课题研究
7省第10期教学研究重点课题结题报告:少教多学的运行机制及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 发布时间 ] 2019年11月25日    [ 点击次数 ] 43085    [ 浏览字号 ]

《少教多学的运行机制及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本课题是根据我校教学改革的需要而申报的江苏省第10期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少教多学的运行机制及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批准号2013jk10-Z007)。课题于2013年8月筹备,2013年11月立项,2014年4月开题。开题3年多来,我们对古今中外有关“少教多学”或与“少教多学”紧密相关的理论进行收集和学习,为我所用,建构符合南师附中江宁分特点的“少教多学”理论体系,使“少教多学”理论校本化。在此基础上,研制学校一般性“少教多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并充分发挥“导学案”在“少教多学” 运行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

一、课题的提出

(一)“少教多学”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早在上世纪初,陶行知先生就指出:“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叶圣陶先生也提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也提出,“教师的职责现已经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我们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这应成为一条原则。” 2004年8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国庆群众大会上演讲时,强调教育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变化,他说:“我们要少教一点,让孩子要学多一点”,“成绩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到很多别的生活上的事物”。而当下,国内广泛流行的“271”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教学案”合一模式、“主体课堂”模式以及国际方兴未艾的慕课、翻转课堂等,意在尝试将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多讲”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转变,旨在拓展学生自主发挥的弹性空间,强化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精神。其本质体现着“少教多学”的精神。上海教科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坦言: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课堂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那就是“以学定教,少教多学”。

(二)“少教多学” 是坚守教育规律的需要

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寻求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校园里因此可以少些抱怨、吵闹和无益的劳苦,多点悠闲、快乐和坚实的进步。”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倡学习者主体的积极参与和躬身体验的思想。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20世纪,杜威基于“做中学”“儿童中心”“问题教学法”构建的思维教学模式,布鲁纳基于学科结构观的发现法学习,施瓦布、萨奇曼基于学生主体的探究式学习,赞可夫旨在推进学生智能最大发展的发展性教学,等等,都触及了“少教多学”的基本精神。现当代,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都是主动学习。日本学者龟口惠治将学生学习方式和记忆的效果作了一些比较后发现: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能记住5%:演示后,让学生练习,学生可以记住75%;而学会了教别人,能记住90%的内容。美国学者韦伯在同伴互学的长期研究中发现,在学生合作活动中,受益最大的是那些给他人做详细解释工作的学生。丹赛罗的研究也表明,倾听详细解释的学生比单独学习的学生要学得多,但作为解释者的学生会学得更多。这些,都证明了“少教多学”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三)“少教多学” 是我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我校的课堂教学,违背“少教多学”理念的做法还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凭经验、感觉设计教学,对学情把握不准,不知道学生需要,造成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课堂重点、难点把握不准。不能以学定教。二是教师专业素养、能力不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不到位,缺少对学生学科思维、学科思想的培养。三是教师理念与方法陈旧。为答案而教,为结果而教。代替,告诉,漫天撒网,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超出学生最近发展区。而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不够,对可以迁移知识的关注不足。四是没有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布置作业,一刀切,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还有些教师盲目地追求所谓的“自主学习”,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缺少精心的规划与预设,课堂完全被学生牵着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加以评价,教师的主导地位丧失。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来看,出现了“伪探究合作”式的小组学习,学生随便讨论,教师随便总结,学生的能力根本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上述种种现象的症结在于,一是“多讲少学”,课堂上老师讲的多,学生读的少,悟的少,无法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表面上教师似乎在实施少教策略,但实质上却是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的“少教”,或以学生无指向、低效的学习为结果的“少教”,这样的“少教多学”,学生在学校质量上无法得到保障。

二、概念的界定

(一)少教多学

我们认为,“少教”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的变化,强调的是对高效教学境界的追求。“少教”是指针对性地教、启发性地教、发展性地教,即通过指导、帮助、合作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而“多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时间的保证下,学会学习,走向独立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深度学习。

(二)运行机制

所谓运行机制,是指影响模式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并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作用原理、运行方式。它是引导和制约决策以及与人、财、物相关的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和相应制度,是决定行为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的总称。

(三)质量保障体系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少教多学应当作为一种行动纲领,作为构建学校文化的手段,但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建章立制,依据规范的制度,调节和控制少教多学实施过程中的师生行为、财物使用等的运作情况,保证“少教多学”能顺利开展。

(四)“少教多学”运行机制及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我们建构“少教多学”的运行机制和质量保证体系,就是要寻找一条道路,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减少“教”的时间和空间,扩大“学”的动力和效果。力求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三、理论的依据

任何一种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如果不考虑国情、校情而是盲目地照搬国外理论,必然会将课题研究引入歧途。因此在选择课题的理论基础时,我们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条件出发,有选择的借鉴国外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二是必须反对“非此即彼”的极端做法,注意继承我国教育传统中的精华部分;三是要及时将课题研究中成功的做法上升到理论,坚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一) 建构主义观

学生的学习是自我主动建构的过程,“少教多学”正是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留给学生更多建构知识的时间与空间,实现“多学”的旨趣。

(二) 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强调教与学对应,教师的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如果教师教的多而学生学的少,那就是低效的教学行为。“少教多学”应关注教学发生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心向;二是使用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

(三) 脑科学理论

脑科学的发展为学习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生理基础和开发方向,按照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左右脑协调发展、交互使用,学习效率才高。“少教多学”模式适当减少学生的单向静听、识记,提高大脑的使用效率,符合大脑的科学活动规律。

(四) 生本教育论

生本教育弘扬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强调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和发展潜能的渴望,教育应当高度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少教多学也正是体现了教育的这一根本立场。

研究的目标

在对少教多学理论认识与思考的基础上建立少教多学的运行机制,并构建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同时,进行一定的教学实验研究,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验证运行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的效能,探寻推广的契机和方式,以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通过开展“少教多学”课堂教学行动,摒弃题海战术,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养成思考习惯,提升思维品质,形成思维风格,让全体学生做到真“学”善“思”。

(二) 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

增强广大教师以生为本的思想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少讲精讲,使每个教师确立终身追求教学质效的信念,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

(三) 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彻底改变课堂教学的积弊,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等多个层面开展“少教多学”课堂教学实践,着力改变学生、教师、学校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提升我校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五、研究的内容

(一)“少教多学”的内涵解读

只有透彻理解“少教多学”的内涵才能更好的展开研究工作,但这看似通俗易懂的字眼着实难以把握。“少教多学”的字面意义体现在量上,但其根本却聚焦在质上。这是在理论构建和实验环节必须突破的难点。

(二)运行机制的实验研究

如何实现少教而多学,其运行的机制是什么,需要从系统论的角度着眼进行全面规划。

1)“少教多学”模式的结构分析。基于对“少教多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从结构上对“少教多学”模式的内涵、目标、要素、环节、流程及适应条件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寻适于我校校情的“少教多学”的理论框架。

2)“少教多学”实践状况的调查研究。主要调查“少教多学”及其相近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施行状况,探寻已有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3)“少教多学”运行机制及其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根据“少教多学”模式的结构分析和对实践状况的调查研究,构建“少教多学”的运行机制及其质量保障体系。

(三)保障体系的系统建构

 建立科学、合理的与“少教多学”相适应的保障体系,从管理系统、人力系统、文化系统和评价系统等方面确保少教多学各项措施的落实。重建评价标准,开拓创新意识,不拘泥于传统教学中只注重教师的教或以教师的表现为基础的各种指标。

六、实施的原则

(一)差异性原则

从我校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实际状况实施教学,突出教学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二)开放性原则

改变我校课堂教学现状,从灌输走向对话,从预设走向生成,从知识记忆走向思维提升,从封闭走向开放,着力打造以人为本、目标多元、氛围民主、手段多样、内容开放、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范式。

(三)实践性原则

针对我校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聚焦课堂教学范式的构建,为课堂教学变革提供操作路径,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探索实践案例。同时在实践层面促进教师自主发展,提升教师参与有效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水平。

(四)传承性原则

认真总结和借鉴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有序推广学校已经形成的相对成熟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努力摒弃只重形式不重内涵的不良倾向,让课堂教学质态真正发生改变。

七、研究的过程

(一)初起阶段(201311月~201412月),为理论梳理、调查研究阶段。重要节点:

1)课题开题。2014627日,江苏省第10期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少教多学的运行机制及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举行开题论证。参加开题论证会的专家有省教研室负责课题管理的朱纷老师,省基教所原副所长张扬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乔建中,市教研室负责课题研究的徐志伟老师。专家们指出:课题研究者要对课题中的核心概念进行准确、清晰的界定,明确“少教多学”的内涵,明确研究领域;要理清“子课题”与“总课题”的关系;课题研究更多地要通过实验、调研,从经验的研究上升到技术层面的研究。

2)专家咨询。20141226日,举行《少教多学的运行机制及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专家咨询会,江苏省教研室副主任董林伟、南京市教研室教研员徐志伟等专家应邀来校指导。咨询会前,董林伟副主任听了我校高一数学张远祥老师和本部张跃红老师的公开课,徐志伟老师听了我校初一语文老师雷希的公开课《皇帝的新装》。徐志伟老师强调: 一要 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二要处理好“教师中心”与“儿童中心”的关系。三要处理好“讲授”与“自学”的关系。四要强调备课在“少教多学”中的作用。董林伟主任强调三点:一要界定“少教多学”的校本内涵。二要理清“少教多学”学段特征和学科特点。三要建模但不要模式化。

(二)中级阶段(20151月~201510月),为“少教多学”模式建构和实验阶段。重要节点:

1)模式展示。201542日,南京市教研室主办、我校承办的高中语、数、外“少教多学”研究专题活动,在我校成功举行。上午,来自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的语文特级、教授级高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来自靖江高级中学的数学特级、教授级高级教师朱占奎老师,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刘学惠教授分别在我校报告厅、西办2楼和3楼多功能教室开设讲座。

  黄厚江老师以“本色课堂”为话题,分析了当下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黄老师给出了许多操作性很强的改进措施。朱占奎老师以《课堂瘦身,突显本质》为题,强调作为教者上好课的基础是知识的储备、教学能力及教学素养。他希望在研究“少教多学”课堂模式时,考虑到学科内容、课型特点、教学环节、学生情况等因素,不同的课堂采取不同的方式组织活动。刘学惠教授从理据和实践两个层面谈了在英语学科如何才能做到“少教多学”。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她希望老师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讨论、实践和互教的方式达到最大的学习效率。

  下午,进入“少教多学”课堂教学展示环节,语文学科,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殷传聚老师、南京市鼓楼区教研室教研员曹茂昌老师分别公开教学《兵车行》和《写作的智慧》;数学学科,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纪晖老师、南京江宁高级中学徐铁丰老师分别公开教学《线性回归方程》和《基本不等式》;英语学科,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李辉老师、南航附中吴捷老师进行《M7U2Task》的同题异构。随后,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李滔老师、沈保兵老师、宋丹老师分别就语、数、外学科开展“少教多学”研究情况做了专题讲座,他们的讲座从“少教多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少教多学”的课程保障、学科“少教多学” 的教学主张、“少教多学”的课堂评价和模式的研究、“少教多学”的实践反思等几个方面展开。

最后,南京市语文教研员徐志伟老师、江宁区语文教研周明龙老师;南京市数学教研员孙旭东、龙艳文老师,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校长、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张士民老师;南京市英语教研员邢文俊老师、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刘学惠教授、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副校长、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葛敏老师,分别就语、数、外学科的公开教学进行评议,他们一直认为: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很好的体现了“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教师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发展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学生主动地学、独立地学、合作地学、有深度的学。同时,也提出一些不足之处和可完善的细节。

2)中期评估。2015929日,举行《少教多学的运行机制及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中期评估会。省教研室副主任董林伟老师、江苏教育出版社编辑金连平老师、省教研室课题管理负责人朱芬老师、省教科所原副所长张扬生老师、市教研室教研员徐志伟老师等专家应邀前来指导。专家们指出:一要校本化阐释“少教多学”;二要明确实施“少教多学” 的途径和方法;三要根据学科、学段特点,形成具体的“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四要多做实证研究,多用数据、用事实说话。避免大而化之,笼而统之。

(三)高级阶段(201511月~20166月),为实施、验证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阶段。重要节点:

1)落实推进。2016123日下午,我校江苏省第10期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少教多学的运行机制及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研究推进会在校图艺中心208举行。校长张士民老师,副校长徐国民、王朝阳老师;教研部主任李滔老师,教务部副主任沈保兵老师和主要子课题核心组成员共31人参加。李滔主任汇报了“少教多学” 中期验证专家意见,并根据专家意见将研究的主要任务进行再分解。一是理论梳理,有张士民、 李滔老师负责,收集和学习古今中外有关“少教多学”或与“少教多学”紧密相关的理论,筛选出符合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特点的理论,为我所用,建构我们自己的“少教多学”理论体系,使“少教多学”理论校本化。二是模式研究,有徐国民、李滔老师负责,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研制学校一般性“少教多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在学校一般性评价体系和模式下,分学科、学段制定具有学科和学段特点的教学模式。并充分发挥“导学案”在“少教多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三是课堂实践,有王朝阳、李中阳老师负责,围绕“少教多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少教多学”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抓手,广泛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对实践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形成实验数据,让“数据”说话。张士民校长强调:我校的课题研究要尽可能多的让教师参与进来,要“分解”课题的内容,尽管我校课题整体较“大”,但具体研究一定要“小”。要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理论学习、问题探讨、经验交流等渗透到日常的教研活动中,让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实现教学即研究的目标。

2)教学展示。2016613日,由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主办、我校承办的“少教多学”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在我校成功举行。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马斌处长,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原处长、江苏省教育学会陆志平副会长,江苏省教研室董林伟副主任、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唐江澎校长,南京市教研室徐志伟老师以及来自省内外200多名学科专家、一线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上午,开展“少教多学”课堂教学研究活动。首先由我校高中语文学科周东生老师、初中英语学科张越悦老师、小学数学学科朱国军老师分别开设“少教多学”研究课《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牛津8BUnit 8 Task》、《圆的周长》。随后,我校高中语文学科的李滔老师、初中英语学科的董蓉蓉老师和小学数学学科的张猛老师分别开设“少教多学”研究专题讲座《对语文“少教多学”深度实验的再思考》、《“少教多学”理念指导下的英语多元目标教学》和《探寻高品质的小学数学课堂》。专题讲座从对“少教多学”的理解、研究的过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实践的反思和困惑等几个方面,简洁明了地汇报了“少教多学”研究的历程。南京市江宁区教研室教研员周明龙、李晓星、戴厚祥老师对江宁分校老师们的探索精神和课堂教学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少教多学”研究专题讲座结束后,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徐思源老师,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滕家庆老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吴汝萍老师分别以《核心素养与高中语文教学》、《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关注的N个细节》、《少教多学,让学习真正发生》为题,开设专家讲座。专家们认为,“少教多学”让教师教得专业,让学生学得投入,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同时,专家们对教师如何教得专业提出了自己意见,他们一致认为,教师应该有挑逗性的教、针对性的教、启发性的教、结构性的教。最后,南京市教研室徐志伟老师、特级教师葛敏老师和张士民校长分别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们认为,“少教”,不是数量的减少,而是教得更好,教得更精,教得更加有效。“多学”,不是数量增加,而是学得更主动,学得更科学,学得更有用。他们希望教师们能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灵活、恰当地处理“少教”与“多学”的关系。真正的“少教多学”,不仅在于观点本身,更在于教学中的不断思考,不断改进,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教风和学风,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促进课程改革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深入发展。

(四)总结阶段(20167月~20173月),为课题总结、完善与提升阶段。在专家指导下,进一步提炼核心概念,归类总结研究成果。重要节点:

1)完善研究。2016824日,暑期行政研讨会,教研部李滔主任介绍了《少教多学的运行机制及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的进展情况,并明确完善课题的要求。随后,各子课题负责人就各自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汇报、交流。主持人张世民校长指出:课题研究一定要想明白、做出来、说清楚。附中分校的课题研究,“做出来”没有问题,但“想明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要回归课题研究的本意,要能“自圆其说”,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要让数据说话。

(2)    成果总结。201612月底,我校归类总结研究成果,准备结题。

八、主要观点及做法

(一)规范课程,让“少教多学”有实施空间

美国著名课程专家拉尔夫·泰勒说过:“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而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课程结构制约着“少教多学”的实施。作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分校,我校继承本部“由共同必修、分科必修与分科选修构成课程体系”“压缩必修课、增设选修课以及必修课分层次”的课程传统,多年来,一直开足“国标”,开发“校本”。一方面,加强对国家必修必选课程的实施和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时计划,坚持国家必修,特别是“语”“数”“外”等中、高考学科不增加课时,不随意加深、拓展,不按中、高考要求“一步到位”,从而减少课程的强迫性和功利性,杜绝教师“多教”的可能,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我校构建由必修课程、选修Ⅱ课程、选修Ⅲ课程及社团课程组成的校本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开发了150多门校本选修课程和社团课程,还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课程,如,学校每年开设的科技节、文化艺术节、外语节、体育节、中美双语夏令营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极大地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和趣味性,给学生“多学”的机会,以保证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和途径。

 

 

 

 

 

 

 

 

 

 

 

 

(二)强化备课,让“少教多学”有课前预设

要实现“少教多学”,首先要对课堂教学有充分的准备;把课备好了,“少教多学”也就实现的一大半。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就已经对学生的学习问题了如指掌,也基本上掌握了应付学生学习问题的方法,那么,在课堂上就不需要“多教”了,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1)提出备课要求。我校提出“规范程序、深入研讨、反思到位”的集体备课总要求。其中的核心环节是研讨哪些内容可以不教,哪些内容可以少教,哪些内容必须多教,而研讨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备”学生的实况。其实,一线教师早就知道“备学生”是备课非常重要的内容,可真到了备课的时候,却又不知道如何“备学生”。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认为,“备学生”要“了解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很好的发展”,要“给差生指路径,给中才立规矩,给天才留空间”。为此,在备课时,我们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不同层次的班级以及同一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设计出有坡度的“问题串”,并指出哪些问题不需要讲、哪些问题需要多讲,从而从学情层面为“少教多学”的实施奠定基础。

“备”知识的整体。著名数学特级教师陶维林老师说过:“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的体系和各部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抓住核心,才能做到‘少教’。”“少教多学”理念的体现,是着眼于一章节内容甚至一个学段,从整体上考虑时间的分配,而不是就每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简单的切割。为此,在备课时,我们要求教师不要停留在单一的知识点上,而要充分挖掘知识点的内涵、联系和教学价值,将其放到整堂课、整个单元,甚至整个学科的知识结构中去考量,并将其中蕴涵的思想方法凸现出来。这样,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对哪里要“少教”,哪里要“多学”,教者早已了然于心。

“备”主问题。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主问题”着眼于教学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够很好地涵盖教学的重难点和能力点,很好地简化教学头绪,从而有效地避免“多教”,切实地提高教学效率。为此,在备课时,我们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少而精、实而活的“主问题”,以高屋建瓴的问题直指教学目标,激活课堂气氛,引发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探究等形式,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以达到“多学”的要求。

(2)重视备课展示、研讨、考核、评比。展示、研讨、考核、评比等对备课质量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始终重视集体备课活动,要求备课组以“少教多学”为原则,经过集体研讨,丰富、完善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此外,我校一直将“备课基本功”的考查作为“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的重点,引领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仔细钻研教材,在教学设计上,力求创新,有自己的特色,依据学科特点,积极实施“少教多学”。

(三)编制学案,让“少教多学”有具体抓手

学案是一种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一体的学习活动方案。学案教学是依据教学的实验性因素开展的具有改革性质的教学尝试活动。学案先引导学生“学”,“教”是为了解决学生问题。学案教学实验就是要探索“教学做”合一的实践路径。我们以为,学案可以把“少教多学”思想具体化,可以保证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回归,可以改变满堂灌的教学行为,同时,学案也为集体备课提供研究的抓手。

 我校要求导学案的编写体现四个原则:一是前置学习,暴露问题,二是讨论展示、解决问题,三是变式训练、检测评价,四是反思总结、感悟升华。

我校制定导学案编写的基本要素: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质疑问难、达标检测、学习小结。这只是个基本的框架,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可在此基础上灵活变通。如高中语文学科导学案的编写框架:

 

J@%OAMELMEQ8I$0)1@M]9Q8

 

 

 

 

 

 

 

 

 

 

 

现在,南师附中江宁分校每门学科都有自己完整的导学案。

(四)借助网络,让“少教多学”有技术支撑

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读懂学生,读懂学生的途径是学业诊断。传统学业诊断的方式是纸质批改、人工统计,教师劳动强度大,数据容易丢失,课堂讲评针对性弱。2015年起,我们从实际出发,引入了互联网技术,运用极课软件,即时进行学业采集与学情追踪,为“少教多学” 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IMG_256

 


 

 

 

 

 

 


  基于“少教多学”和方便“网络技术”使用的原则,学校投资近100万,创建极课数据中心。学校印制学生身份二维条形码,编制标准化作业本、标准化答题卡,作业做到极致批阅,极致分析,极便响应。运用极课软件,客观题无需教师批阅,主观题按原来批改习惯,教师批改好纸质答题卡后将其放入高速阅卷仪,运行极课信息系统管理软件,打开要扫描的试卷名称,点击“开始扫描”按钮即可。50份试卷2分钟就可以完成。

运用极课数据,教师在第一时间追踪班级、年级平均得分(试题难度)、客观题均分、主观题均分、标准差等,以便进行教学反思和补救。通过一定量的数据统计和归类分析,教师可以看到本班级、本年级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知识点的情况,从而在指导上做得更加有效。

运用极课数据,教师可以了解不同学生的错误情况和个体薄弱的知识点,计算机可自动生成不同学生不同的错题本,为“少教多学”提供帮助。当然,家长也可以通过“极课”手机客户端,随时了解自己孩子的作业情况!

(五)教师研训,让“少教多学”有专业保障

2016年6月13日,江苏省教育厅马斌处长、江苏省教育学会陆志平会长、江苏省教研室董林伟主任为我校“教师发展学校”揭牌。张士民校长向董林伟主任颁发“教师发展学校”校长聘书,马斌处长和董林伟主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教师发展学校”是基于我校高品质发展的需要,与江苏省教研室、教科院进行深度合作,为教师发展提供在职培训的一个校内部门。“教师发展学校”以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为主要载体,对教师发展的各种要素、手段、途径和方法等进行有效组合,从而有效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进而最大程度地提升我校的整体办学质量。

培训采用集中培训与分部培训相结合,以分部培训为主;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以校内为主;自学与指导相结合,以自学为主。具体途径包括师徒结对、专家讲座、参观考察、观摩研讨、读书沙龙、课程开发、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案例分析、名师引领等。

“教师发展学校”有基础班和骨干班,骨干班每届招收学员20人,基础班每届招收学员60人,两年一届。

2016年10月28日,我校“教师发展学校”骨干班第一批学员培训,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培训学院顺利开班,学员们听取了北师大教授、博导的系列专题讲座,

2016年12月14日,我校“教师发展学校”基础班开学典礼暨第一次授课在圆形报告厅举行,我校张士民校长、徐国民副校长,教研部李滔主任,小学部朱国军副校长、罗刚淮副校长参加了此次培训。小学部朱国军副校长、罗刚淮副校长和中学部奚新燕老师分别就教学、教研和德育工作给基础班学员开课。

以“教师发展学校”为平台,本着“科研与教研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自学与教学相融合”的思想,依托专家团队,遵循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年龄分层、职称分类、专业分科,搭建多元、立体、综合的教师培训平台,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必将有效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进而最大程度地提升我校的整体办学质量。

(六)开展活动,让“少教多学” 有研讨平台

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依赖于教学的展示、考核、评比等手段。对此,我校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1)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示范教学。我校要求教学、教研等管理人员和“特”“带”“优”等骨干教师率先示范,带头面向全体教师开设公开课,以体现“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展示少教多学的课堂结构、落实“少教多学”的教学细节,使听评课的老师看到榜样,觉得“研有抓手,学有目标,做有标准”

(2)教研组、备课组推磨听评课。我围绕“少教多学”的达成目标,要求各个教研组、备课组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听课、评课。或请某一教师先上课,作为研讨蓝本,集思广益,达到以点带面、推广应用的目的;或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同步授课,同课异构,各自呈现,归纳提高;或针对某个教学难题,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探索提高。除要求教师参加本备课组、本学科的听课、评课活动,还鼓励教师参加年级间、学科间的交叉听课、评课活动,以进行学科互补、经验整合,更好地摸索“少教多学”课堂教学的规律——因为学生是不变的。

(3) 开展录像课评比。我校开展“少教多学”录像课评比活动,意在进一步搭建教学风采展示和教学经验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录像课比赛作品包含:课堂视频、教学意图阐述和少教多学落实情况阐述及其文字实录和反思。同学科教师在比赛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听课。各学科教师在比赛结束后还要围绕录像课(视频和文字等),多次开展以评课为主的教研活动。

(七)建章立制,让“少教多学”有规矩可循

 “少教多学”最终是要落实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我们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没有基本的方法,就谈不上变化;固守一种方法,不求变化,必然趋于僵化。对此,我校建构了较为丰富而全面的保障体系。

(1)研制评价标准。为使老师们实施“少教多学”有标准、有方向,2014年始,我校就着手研究制定“少教多学”的评价标准。为此,我们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成立“启明星”读书社,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同时,组织教师,特别是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到省内外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和不同学段的30多所学校学习考察,广泛吸取这些学校的成功经验,再根据我们对“少教多学”的理解,定出初稿,边实践边修改,边修改边实践,最后组织专家咨询,确定了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少教多学”课堂评价标准。如下图: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具体内容

关注学生

态度积极

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是否精神振奋,精力集中;是否认真笔记,耐心细致。

全员参与

学生是否全员参与,人人活动;是否全程参与,情绪稳定;是否参与讨论,习惯良好。

思维深入

学生是否有效参与,深入思考;是否真正讨论,真实对话;是否自由叙述,大胆质疑。

方法科学

目标明确

学习目标是否具体明确,难易适度;是否紧扣课标,符合实际;是否情智结合,便于测量。

准备充分

课前预习是否充分;提出问题是否主动;自主合作是否高效。

学法灵活

学法是否灵活多样;学练是否有机结合;讨论是否平等互动。

生动高效

精神饱满

教师精神是否振奋饱满;教师语言是否精练生动;课堂气氛是否民主活跃。  

过程起伏

教学环节是否安排合理,层次清楚;教学过程是否跌宕起伏,组织有序;板书设计是否合理规范,简明实用;教学中是否艺术地让学生暴露认知错误,并及时加以解决,是否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与鼓励。

成效显著

学习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各层次学生是否均有收获和提高;师生是否有愉悦感、满足感和成就感;师生课后反思是否有所心得。

不难看出,我校“少教多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强调的是教师要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空间、方式、机会进行独立有效的学习,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建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简化表现方式,即通过简明扼要的符号、图式和关系的解释来反映它所依据的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实施程序。朱永新教授说:“离开模式什么都是‘浮云’。这个时期或者未来时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你这个学校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经营模式”。     我们建构“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尽可能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并保证学生能拥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权利,不让课堂教学滑落到“多教”的老路上来。

在几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我校提出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展示提升、拓展总结”六环节24字“少教多学”教学模式,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

我校六环节24字“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全部围绕学生“学”的活动展开,以期确保学生有“多学”的时间和空间。如创设情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遇有过不去的“坎”,教师可以适时简洁的提供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情节、景色和现象,衔接和过度到新的知识,帮助学生尽快“登堂入室”,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再如提出问题,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提出的各自的困惑或质疑,经快速整合、梳理,生成新的更有意义的问题,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不断把学生的“学”推向高处。又如独立思考,是指问题提出或生成后,学生必须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着自己解决,教师要确保学生有独立学习、自主探索的机会和时间,这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其他,即合作交流、展示提升、拓展总结三个环节,主体也都是学生自己。总之,在“六环节”中,教师只能适时做一些必要的引导、激励和点拨。唯有此,“少教多学”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为使“少教多学”教学模式更贴近学科、学生实际,我校还要求各教研组在学校“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大框架下,紧扣学科特点,细化本学科“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并编印成册,权作一种“教学有法”。如数学“六环节”教学模式,如下: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原则

(1)围绕的知识点(2)符合年龄特征(3)具有科学性、探究性、趣味性和发展性.(4)贴近学生生活(5)激发冲突,注重实效。

创设情境的方法

(1)观察生活或事实(2)现场实验演示(3)借助直观手段(4)运用难题(5)再现史实(6)对学生的典型错误进行分析

创设情境的类型

(1)生活与操作情境(2)故事与史实情境(3)悬念情境(4)游戏竞赛情境(5)类比猜想情境(6)音像情境

创设情境的取材

(1)生活生产中的具体问题(2)人们所关注的科学、技术问题(3)数学史实、中外名题、例题习题、升学题、竞赛题(4)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中的问题

提出问题

问题的要素

问题情境、题设条件、解题依据、解题策略、问题结论等

问题的类型

呈现型问题    发现型问题  创造性问题

问题的设计

由何、是何、为何、如何、若何

独立思考

必要性

交流合作与独立思考共同构成学习矛盾的双方,从学习矛盾运动的整个过程来看,居于主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仍是独立思考而非交流合作。

内容

(1)选择有较强横向联系的材料;(2)选择纵向联系特征较强的材料;(3)选择能用以推广或拓广的问题材料;(4)选择开放性的数学问题。

合作交流

分组方法

(1)传递式分组;(2)阶梯式分组;(3)接力赛分组;(4)气质式分组;(5)矫正式分组;(6)特长式分组;(7)互补式分组;(8)轴心式分组;(9)批评式分组。

展示提升

要求

倾听、交流、协作、分享

总结拓展

方法

概括总结法;悬念隐伏法;探索发现法;提问检验法。

 

(八)总结提升,让“少教多学”有深化方向

要更好地实现“少教多学”,还要有意识地以各种形式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感悟加以总结提升。为此,我校经常以“少教多学”学科教学方法、运行机制、保障体系的实践及探索等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论文报告会、专题讲座、教师沙龙等,相互切磋交流,我们规定教研组内的“少教多学”研讨每学期不得少于四次,记录考核,并要求将讨论的文档、ppt等上传到校网,让老师们共享。近三年来,我校论文报告会的主题一直是“少教多学”,要求老师们围绕“少教多学”的教学实践,撰写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教学随笔、教学案例等,谈做法谈感悟谈困惑,但必须理论联系实践,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贴近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同时,我校还请一些权威学术期刊负责对教师的论文进行评审,并推荐发表。

总之,有了这样的行动研究,备课组教师就能完善从备课、听课、评课到反思的各个环节,把“功夫花在备课上,本事显在课堂上”。为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而教,为释放学生学习的潜能而教,让学习在教学时空中自由呈现,是当代教学活动回归正轨、履行天命的正途。

九、对“少教多学”实践的理性思考

(一)对”少教多学“概念的再思考

 “少教多学”只是一种教学范式,而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少教多学”是学校对所有学段、所有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的总体要求。 “少教”与“多学”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教师要在“少”上多研究,做到能“让”会“引”,确保让引并重;学生要在“多”上下功夫,做到善学真思,确保学思结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少教”与“多学”有机融合起来,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教学目标,从整体上考虑时间的分配,而不是就每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简单的切割。要求每一节课在时间上都体现少教多学,是很难的也是不科学的。“少教”与“多学”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融合共生共长的关系。

 “少教”要少得有度,“多学”要有思维含量。

(二)对“座位结构”形式的再思考

在“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改革之初,我校积极推进“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建设和运行实践,如改变座位结构,建立学习小组等。但座位结构的改变未必代表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时,虽然采用了分组的形式,但学习方式同样是接受式的,学生的思考方式、学习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意识到:分组学习未必是合作学习,只是分组学习有利于合作而已。

座位结构的安排,我们不再做统一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灵活安排。如果是讲授课,可以安排插秧式的教学座位;如果是辩论式教学,可以使用对立两组的座位安排;如果是小组教学,可以使用小组拼桌的座位安排。教学座位的安排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生个性和教学场地等因素,不搞一刀切。    

(三)对“学案导学”教学的再思考

学案导学取代教案,使教学案一体化,重点放在“学什么”“怎么学”等方面。教学的基本环节都有明确的套路,课堂上所有的动作都已在学案上指示清楚。学案教学往往呈现“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的态势,课堂少了静默沉思的空白,少了独特发现的惊喜。学案教学的评价内容主要是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不多,学生缺少思考与思维能力的训练。尽管学案上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反馈等栏目,但缺少了教案,教学目标常常难以完成,学生学习无序、零乱且肤浅。所以,我们要求教案、学案、课件一致性,是教学最优化的必然选择。

我们反对全是“预设”的课堂,倡导“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研究学案中有价值的问题,同时根据课堂探究环节及时生成动态的教学情境。

(四)对“教学模式”流程的再思考

在“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改革之初,我校积极建构了六环节24字“少教多学”教学模式,所有教研组和科任老师积极参与,大胆实践。一时间,“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我校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在悄悄的发生变化。

构建“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有模式但绝不拘泥于模式。我校强调的课堂要素的提炼和组合,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目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要让模式有弹性,有张力,有生命,有活力。

十、创新之处

(一)强调各学段贯通研究与实施

选择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各个学段为研究对象,进行一体化建设,形成系列化、序列化的“少教多学”体系。如在幼儿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强调“玩”中学;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我们强调“做”中学;在高中阶段,我们强调“研”中学。

(二)强调教科研的实践性

本课题研究的问题来自实践,行动紧扣实践、评价服从实践、成果服务实践,坚决摒弃为研究而研究,为课题而课题的那种追求功利、脱离实践的错误做法,反对理论一套、行动另一套。

(三)强调实验点面结合

本课题研究既注意控制课题研究的学科与年级,不急于求成;又鼓励年级组、教研组以及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积极研究,使课题成果更具有代表性。

十一、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今后设想

一方面是社会经济转型期国家急需创造性人才,需要以人为本的、高效率的教育;一方面是急功近利、低效率的重复,关键是教育工作者的战略抉择。这取决于我们的教育价值观、取决于我们的教学理念。

当然,外部环境,包括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正向有利于本课题的方向发展。我们将充分宣传附中的课堂文化,宣传分校建校14年来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培训和交流,进一步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我们将通过聘请专家讲座、组织教师理论学习、开展教师课题研究心得交流等方法,进一步加强对管理人员与教师的培训,以转变教育理念,适应新的形势。

本课题还需进一步完善之处:一是“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还需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更能适应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要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品味和内涵,使之效率更高。三是“少教多学”的实施还不平衡,目前主要强调初中和高中,小学和幼儿园还不完善。四是要采取多种方法,进一步强化实证研究,为“少教多学”的推广提供依据。

十二、主要研究成果与社会影响

   (一)主要成果

   1)成果主件

    1、在核心期刊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系列“少教多学”论文。

    2、“少教多学”课堂评价标准与模式。

 

   3、“少教多学”教学案例集。

   4、编制“少教多学”导学案;

  2)成果副件

        1、“少教多学”学情调研材料。

    2、“少教多学” 区及以上报告、讲座、公开课。

    3、“少教多学”课堂教学录像。

    4、“少教多学”其它活动材料。

2、 (二)社会影响

如今的分校,课堂教学正展现特色,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动手能力等普遍提高,在奥数、体育、艺术、科技、劳技等各项比赛中,屡获大奖。

作为一所只有14年历史的民办学校,我校的课堂教学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家长的认可;学校的教学改革,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同行的支持,已经开始绽放出素质教育的异彩。目前,我校生源的数量与质量稳中有升,在省、市有较大影响,我校课堂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向外推广,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借鉴。

 

 

 

 

 

 

 

 

 

附:《少教多学的运行机制及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成果推广情况

经过近四年的研究和课堂实践,南师附中江宁分校教师围绕“少教多学”发表论文214篇,其中核心刊物28篇,人大复印资料5篇;教师以“少教多学”思考与实践为主题,在市级以上开设讲座和公开课达32次;学校编印了《少教多学研究:课堂教学案例》、《“少教多学”课堂评价标准与模式》,编制“少教多学”导学案等,我校从小学到高中,从校长到教师,从理念到行动,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全员参与的课堂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有来自广东、深圳、山东、新疆、重庆、四川、福建、上海、北京、贵州、安徽、陕西、河南等50多所学校的领导与同行到江宁分校学习交流“少教多学”课堂改革经验;甘肃、浙江、陕西等地和省内镇江、宿迁、淮安等市邀请我校教师前往进行“少教多学”的示范教学;南师附中宿迁分校、南京市树人学校、南京市新城初中等学校先后邀请我校相关人员开设讲座,介绍和分享“少教多学”的成功经验。南京市教研室先后四次在我校开展面向全市的“少教多学”教学研究活动,我校教师公开教学并开设专题讲座;20175月,课题主持人张士民校长和核心组成员王朝阳副校长、李中阳主任等坐客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和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联合推出的“教学新时空”网播平台,现场展示我校“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主持人张士民校长等与一万多名在线教师畅谈“少教多学”的理念、行动、反思等,我校“少教多学”课堂改革在省内外产生较好影响,也得以较广泛的推广。

 经过近四年的“少教多学”课堂实践,我们的课堂生态真的变了,学生的学习面貌也变了。是的,分校的课堂是民主的,是生动活泼的。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展示、敢于表达,充满了阳光和自信,“少教多学”,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成长了学生的心灵,这正是学校所追求的高品质、有生命的课堂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