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中心
学习交流
更新理念,再行出发
[ 发布时间 ] 2023年05月30日    [ 点击次数 ] 9540    [ 浏览字号 ]

更新理念,再行出发

——附中分校第四期骨干班培训初中地理组黄骁心得感悟

我有幸参加附中分校第四期骨干班的培训活动,我在思想意识与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教育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极大的引领和导向作用。通过三天在南师大培训,让我丰收硕果累累。

这次培训对我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它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老师不能再闭门造车,不能再固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不断思考、摸索,朝着专家型的方向努力。教科院杨跃教授的《为未来而教:新时代教师专业实践的挑战与形象再塑》仿佛对话未来,将教育比成“在‘低洼的湿地’中劳作”,反映出教育专业实践具有的独特性,教学充满了内生的不确定性,教师激励学生学习时充满了挑战。我想这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教育进步的路径,更像是蝴蝶的飞行轨迹,而不是子弹的路径。对于教师而言,提出“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这十六字为我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践行师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当前我国师生互动关系从立德树人角度看存在较多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不仅在学生,还在教师本身。因此,构建良好师生互动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教育学院王加强教授的《立德树人:构建我国新时代师生关系》就是讲述教师职业与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历史渊源。党的十八中明确我国教育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年后党的二十大仍然将立德树人作为党的教育方针,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时刻谨记为国育才,为党育才的育人理念,践行师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道德修养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基础,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教师的道德修养不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无从谈起。教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也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看法。一个老师如果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么就难以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因此,教师不许不断提升修养,以高尚的道德引领人、以高雅的情操感染人、以高洁的品格塑造人,赢得学生真诚的尊重。

二、学会教学

新时代我们的教学方式与课堂需要转型和创新,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许多教育人的共识。但如何转型、如何创新?这需要方向上的引领和行动上的‘指南针’”,教育学院杨霞教授的《创新学习环境中的教育教学》就是教学法的指南针。杨教授提出教师应该树立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观,从物理学习环境设计、人际交互环境和技术学习环境进行革新,在创新学习环境中杨教授介绍混合学习、多元读写与讨论教学、游戏化教学、体验学习、具身学习和计算思维六种创新教学实践方式,其中体验式学习是我正在探索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教师要创设适合体验学习的场所与环境。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会感觉课堂学习是一种享受,课堂学习也会更加努力,因而会获得比较大的收获。因此教师应创设适合体验学习的场所与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活动,以学生体验感受为主。其次,教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教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教师要组织多种形式的体验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要全程观察学生的体验学习情况,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另外,还需要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在体验式学习中,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形成有意义的教学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自然会有着非常高的积极性,从而会让学生的地理学习更加高效。

三、学会育人

教师应树立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熟悉教育心理学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积极参与指导与组织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初步学会因材施教的育人方法。教师教育学院邱莉教授的《学生管理的心理学策略》可以提供指导,邱教授提出:学校(班级)管理的关键是人!教师管理班级其核心就是学生!这一理念引导教师更好利用教师个人的影响力,作为小学生包括青少年, 在学生时代,愿意学习一门科目不一定是因为自己擅长,或者课程有意思,而是因为喜欢讲课者,即因为喜欢、欣赏一位老师而爱好一门学科。做一个有影响力的老师,让学生信服。学生喜欢那些认可和欣赏他的老师,老师也一样,同样喜欢那些夸奖他的学生。善于利于激励理论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根据学生的个体需要激励学生行为动力的产生,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在班级管理中,运用“脑的法则”:从思想观念出发,转变学生认知观念,“脸的法则”:从社会压力出发,尊重认可每一位学生;“心的法则”:从情绪情感出发,组织集体活动;“体的法则”:从行为习惯出发,强化学生行为。在班级管理之中,心理学和班级的管理工作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还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者、心理健康的保护者、心理障碍的疏导者。教育者只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认识问题,做好人性教育,寻找合理解决问题的方式,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四、学会发展

教育是科学,是艺术,需要实践、反思与探究。只有通过“深入”的教育科研,教育的理性光辉与人文色彩才能得以“生动”的挥发,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校才能成为展示师生生命价值的绿洲。教中研,研中教,以教催生研,以研提升教。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根于实践,源于问题,亲近学生,走进课堂,它是那种田野式、草根性的鲜活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通过教育科研,激活问题意识,迸发思想火花,从而寻求教学对策,拓展教育境界。可以说,重行动、重过程的一线教育科研,就是教师的自我锤炼和自我超越,它从源泉上保证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楼阁,更不是“无中生有”的多此一举。恰好教师教育学院黄伟教授的《教育科研的问题发现与表达技术》就如同灯塔,为我们教科研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黄教授用幽默的语言讲述论文的内涵和类别,判断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环节就是选题,题材、范围、问题、论题,其核心是“问题”。选题要追问的是:写什么和为什么要写问题。发现问题的三条基本途径:第一,通过观察,发现有趣的和重要的事实,进而寻找其背后的缘由。第二,寻找理论和实践不吻合的地方。第三,理论思辨和理论与现实的互动,选题宜实不宜空,宜小不宜大,宜切近忌飘远。无论是经验总结型论文,还是学术论文,其本质都是教师在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促进教师科研发展,以研促教,以教带研。听完黄教授的讲座后,我在审视攥写的区级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展初中地理体验式学习的策略研究》,从课题的立项到中期阶段研究再到形成结题报告,就是我不断在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教师虽然天天在进行教育实践,但是如果不反思、不研究,对实践并不一定会有敏感。

通过一系列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传统“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并能在教育工作实践运用。埋头苦干固然必要,举目往前更是必须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地出现,教学中不时出现疑惑迷茫,这时候更需要理论的指示与专家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