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中心
学习交流
学习取经、自我教育、共同成长 ——参加华东师大骨干班研修心得
[ 发布时间 ] 2019年10月08日    [ 点击次数 ] 30043    [ 浏览字号 ]

学习取经、自我教育、共同成长

——参加华东师大骨干班研修心得

初中政治组  钱健

说实话,三天的华东师大研修,之前半天在路上不算,可以说是干货多多,收获满满,也算对得起这份辛苦。十天过后回头来看这段经历,确实有不少值得回味的地方。下面我就把这几天的经历一一做个回顾,顺便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第一天上午简短而隆重的开班仪式后,我们并迎来了华东师大教育经济学专家张万鹏教授的第一课《新时代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与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张教授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几条基本路径:控制成本、评估效益、效益-成本分析。一开始,他着重分析有效性的“效”,从效果、效率、效益角度给出了解释,特别提到了“效益=产出/成本”这个分式。他认为提高教学有效性通俗的讲就是缩小分母、扩大分子,以及在缩小分母的同时扩大分子,而且他强调这里的先后顺序是不能颠倒的。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控制成本的方法中机会成本的管理和时间管理。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而机会成本管理就是要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合理的选择,减少由此可能带来的损失。在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行为的选择上,作为教师,要有机会成本管理的意识,避免在教学行为的选择上出现失误,从而加大教育教学的成本,降低教学有效性。同时作为教师还要学会时间管理,学做“懒人”,张教授提醒老师们要意识到教师自身是“宝贵的值得珍惜的稀缺人力资源”,其实就是要培养创新意识,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避免成为“辛勤工作的愚蠢的教师”——既浪费教师的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可能浪费众多学生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张教授提倡教师学做“手电筒”和“探照灯”,不希望悲情地成为“蜡烛”和“春蚕”,要学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管控成本、提高效益,真正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下午的第二课,我们聆听了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宋保平院长的讲座《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意识提升》。宋院长是江苏南通人,中学物理教师出身,后来评了特级,当过校长,做了院长。所以,他对中学教育的现状是十分了解的,讲座也能激起老师们的共鸣。他一方面从为什么、是什么、有什么、做什么四个角度谈了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建议从全面质量、学生主体、学业效能、教师发展四个维度来提升课程意识,让核心素养落地。宋院长介绍了今年623日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呢?宋院长给出的策略是,一是满足学生的积极期待,激发和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二是实施精准有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三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好满足社会与学生发展的需要。宋院长指出,只有真正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拓展学生成长空间,才有可能更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他强调要更加重视提升学业效能意识。根据相关公式:学业效能=学业质量/学业负担,要提高学业效能,就要在有效降低学业负担的同时突出有效教学,提升学业质量,这与张万鹏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宋院长指出精准有效的课堂教学和优质高效的作业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效能的两个重要抓手,落实核心素养、实现有效减负的关键。这一点我还是深有同感的,尤其是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不可能去与其他学科争时间、拼作业,只有提升我们自己的课堂效率,优化学科作业,才能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的提升。

第二天上午给我们上课的是上海市闵行区浦江一中的洪耀伟老师,他是以讲叙教育故事的方式,来给我们上课的,他上课的题目叫《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洪老师是一位美术教师,却做了近20年的班主任,还评了上海市德育特级教师。洪老师特别擅长讲故事,他的每一个教育故事,看起来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却于不经意间总结出一个个相互联系教育启示。例如他从老人、同学、孩子们带给他的启示,总结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强调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建班育人,注重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打造特色育人环境和班级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最后洪老师引用于漪老师的话“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与全体老师共勉,启迪大家要终身学习,“学做教师”永无止境!

第二天的下午没有安排老师上课,根据事先的安排,组织老师们分组进行沙龙研讨。研讨的课题非常宽泛,老师们可以就课程建设、学科素养、考试研究、教学评价、班主任工作等任一领域,结合自己平时的工作实践和学习研究,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人发言5-8分钟。本来以为这是最轻松的环节,没想到却是这次开班以来时间最长、氛围最浓、范围最广的一次扎扎实实的研讨。我被分到了第一组,和小初高不同学部不同年段的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组的老师们在一起分享了大家的教育教学的智慧和经验。影响深刻的是周天航校长的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校本化方案,张建忠主任的打造“和合”的小学语文特色课堂,唐德雪老师从中考阅卷的角度反思新教材中考复习的得与失,李飞老师的关于地理课堂听课观察量表的思考,以及彭建国老师的从心理学角度对早恋说“不”。我在研讨会上发言的题目是《法治教育视域下的家国情怀培养》,是基于之前我在清水亭学校上的一节区级公开课和参加江宁区优质课微课评比的教学设计和实践的反思。出发前要求研讨发言时每一个人都要精心准备课件,结果这一样来不少老师发言时都超出了限定的时间,使得原本计划两小时的沙龙愣是足足进行了三个小时,甚至有的老师都耽误了吃饭,不过大家都感觉收获满满,意犹未尽。

第三天上午又是一场讲座,由华东师大的资深博导单中惠教授介绍《西方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单教授从当前中国教学改革的背景和目标说起,对比了传统课堂教学到现代课堂教学的异同,然后分析西方课堂教学变革的多方面原因,最后给老师们介绍了当代西方中小学的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单教授给我们普及了一堂西方课堂教学史的课,更让我们理解了许多之前似懂非懂的课堂教学模式,一下子感觉又回到了上大学时的课堂上。单教授虽然年长、资历老、威望高,但一点没有“学术权威的架子”,说话亲切自然,善于拉近与听课老师们的心理距离,比如多次谈到自己以及自己的老师和南京江宁的渊源。这就让我想到我们自己上课时能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教,能不能真正做到因班制宜、因人制宜,落实学校“少教多学、分层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从这个意义说,单教授也给我们生动地上了一堂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示范课。

最后一个下午安排很紧凑,先是听了一场报告——由上海市临港实验中学的名师董雪梅老师作的《班主任的心育艺术》报告。董老师也是一个很擅长讲教育故事的班主任,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不经意间处处渗透着董老师深厚的教育功底和心育艺术。董老师从不同维度谈了班级文化的营造、班级特色的创建,渗透了管理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文化育人、课程育人等理念,总结了“德育人”眼中“德育五件事”:找准“点”——学生教育个别化;连成“线”——教育研究序列化;构建“面”——主题教育课程化;营造“场”——育人环境人文化;凝成“气”——幸福成长全员化。

每次报告过后都有一个保留项目,就是随机抽取学员来即兴发表感想,谈自己的学习心得。这一次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张士民校长特地从南京赶来参加此次培训的结业式,与老师们一通听取了大家的分享和交流。其实早在老师们专心致志地听取董老师的报告时,张校长就已经悄然来到了教室,和大家一同聆听了专家的报告。张校长在结业式的发言中特别关心了骨干班老师们的学业情况,因为我们这次专门进行了一次现场测试和反馈,校长鼓励大家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短板,努力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总之,这次上海之行,既是一趟向专家前辈学习取经之旅,也一次反思提升的自我教育之旅,更是一段与老师们共同成长的经历,为自己今后的教育人生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