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中心
文明校园
共筑校家社桥梁 赋能师者破难题 我校与南京审计大学深化一体化合作 共筑青少年拒学问题干预新体系
[ 发布时间 ] 2025-04-18 00:00:00    [ 点击次数 ] 358
浏览字号: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精神,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4月15-16日,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基地联合江苏省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院、浦口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指导中心、南京东南实验学校,共同成功举办了“青少年拒学问题教师工作坊”。此次活动是继去年12月我校与南京审计大学签署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合作协议后的又一重要实践,标志着两校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合作进入新阶段。

 

1745194507498639.jpg

1745194507908260.jpg


 

专家引领 共探新章

本次活动特邀郭丽安教授,郭教授是中国台湾省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学系终身教授,拥有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心理咨询博士学位。她曾于2016-2020年担任中国台湾省辅导与咨商学会理事长,并荣获中国台湾省教育学术木铎奖(教育界最高荣誉)。郭教授是东南亚地区享有盛誉的家庭治疗专家,擅长家族治疗、青少年心理干预、家校协同机制建设等。

1745194533397423.jpg

1745194533154410.jpg

1745194533851583.jpg

 

 

解析拒学 共谋良策

近年来,青少年拒学现象愈发凸显低龄化、复杂化态势。相关调查显示,高达60%的拒学行为在早期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识别,而传统说教式沟通方式的成功率甚至不足40%。针对这一教育痛点,在为期两天的学习中,通过郭教授的理论讲解,教师们了解拒学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与社会因素;借助真实案例研讨,共同剖析拒学行为产生的根源与演变过程;运用情景模拟的方式,提升教师识别评估拒学行为、构建家校协同机制以及提供复学支持的综合能力。 

1745194577802979.jpg

1745194577542232.jpg

1745194577844471.jpg

1745194577353149.jpg

1745194577728335.jpg

1745194577941520.jpg

1745194577800282.jpg

1745194578516100.jpg

1745194578489479.jpg

1745194578943534.jpg

 

 

赋能实践 共育希望

唤醒心灵的火种:一场关于学生拒学的深度对话

                           王奇希

少年的青春,像初升的朝阳,温暖而充满希望。但是,有的孩子在成长途中,因学习的挫败、抑郁症、校园霸凌、被人造谣等多种因素,多彩的人生蒙上灰色,产生“拒学”的心理,无法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犹如折翼的雏鹰,再也没有起飞的动力。

作为一名年轻班主任,感谢学校的组织,让我很幸运能参加一场关于“拒学”的专业心理讲座。讲座来自于中国台湾省彰化师大辅导与资商学系教授——郭丽安女士。郭教授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带领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学生“拒学”症状的多样性;通过模拟老师、家长、孩子的角色,教会我们如何倾听、理解、共情孩子及家长。

这场关于拒学心理的讲座,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教育肌理下那些隐秘的毛细血管,也让我懂得了教育不是一场你追我赶的马拉松,而是允许有人坐在路边看云的权利。当我们在教育褶皱处点燃理解的烛火,那些蜷缩在阴影里的生命,终将破茧成蝶。

这场讲座不是终点,而是一把打开心门的钥匙。当我们的目光穿透分数与排名的迷雾,终将在孩子们的眼睛里,看见星星重新亮起的光。我也将带着这些收获,践行到今后的教育生涯中,将更多的温暖和爱奉献给我的学生,成为点亮他们生命中的一束光。

 

 

家校协同,助力成长

——青少年拒学问题教师工作坊学习心得

吴波

作为一名班主任,工作中经常遇到拒学学生,传统的教育劝说往往收效甚微。带着如何提升沟通技巧、探寻拒学深层原因的困惑,我全程参与了这次培训,收获远超预期。正如郭教授所说:“每个拒学行为背后都有一个等待被倾听的故事”。

一、认知升级:从表象到本质的转变

1.以往我将拒学简单归因于学业压力,本次培训让我认识到这是家庭系统、同伴关系、自我认同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就像冰山一样,水面上的拒学行为只是表象,水下隐藏的可能是更复杂的深层问题。

2.通过案例分析,我深切体会到校家社协同机制在拒学干预中的关键性。数据显示,萌芽期专业干预可使85%学生一学期内复学,错过黄金期则平均需2-3年恢复,且常伴心理障碍。

二、技能突破:从说教到对话的转型

1.在角色扮演环节,我分别体验了家长和学生两种角色。扮演家长时,我真切感受到那些“简单粗暴批评”背后的无力感;扮演学生时,则体会到被贴标签的窒息感。这让我反思日常工作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沟通误区。

2.培训中令我醍醐灌顶的是郭教授提出的“导引式互动”原则:不再是简单说教,而是通过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表达,我学会了用“解释”代替“指责”。

结语:

这次培训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家校协同育人的专业路径。特别感谢学校为我们搭建的学习平台,以及郭教授将深厚的学术积淀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方法论体系。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转化拒学学生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建立“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支撑系统。

编辑:学生发展中心

校对:移燕

审核:纪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