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初中信息技术“Micro:bit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主题教学研讨活动
2021年11月29日上午,江宁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讨活动在南师附中江宁分校举行,区教研室赵凯老师主持活动,全区各初中校通过现场和观看同步直播的方式,分别以线上、线下进行教研。
活动现场
本次教研活动主题是《Micro:bit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以研讨课和讲座的方式进行,力求提升一线教师对教材校本化实施的能力,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首先由来自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的谷晓艳教师开设研讨课,谷老师紧扣“信息”、“ 科学 ”、“技术”三个关键词开展教学。首先,从学校无人机社员的有线与无线操作入手引入新知——使用无线电(Radio)传输信号,通过图示直观显示无线电波的特点。接着联系生活,从开关上的0、1二进制联系到数字信号以及BXYEditor中的write_digital( )函数,同学们通过实现有线开关解析开关的具体步骤,并从有线开关过渡到无线遥控开关的设置。遥控开关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包括逻辑思维的理性,更离不开同学们之间的互助交流。无线信息的传输是构建物联网的重要基础,无线电波资源如矿产、石油资源一样是国家宝贵的财富。
谷晓艳老师在上课
接下来由陈小兵老师给大家介绍南师附中江宁分校智能硬件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实践探索情况。初二年级下学期教材内容为程序设计,大部分初中同学没有程序设计的基础,常规的代码执行框,界面简单,不易吸引学生,课程设置较为枯燥,难以让学生对程序感兴趣,因此,初中如何开设程序设计课程一直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初中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程序设计课程区别于高中,让课程作为知识普及,而不是让学生一味的抄写代码。硬件设备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可清楚看到程序运行效果的平台。课程在实施两学期后,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有明显提高。学生可以把项目设计成果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将程序运行结果直观的展现,同时也能更加聚焦于程序设计的核心 - 算法,计算思维,有效提升了课堂上的程序设计完成率。接着陈老师又介绍了“设计智能家居系统”项目,通过该项目进行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知道信息系统与外部世界的连接方式,了解常见的传感与控制机制,理解计算机网络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物联网的概念及其应用领域,并在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尝试利用开源硬件搭建一个简单的智能家居系统模型。实现电灯、风扇、水泵等常用电器设备与信息系统的互联。
陈小兵老师在讲座
第二节由曹宇婷老师开设研讨课,曹老师以“月球车”为主线,通过航天相关视频引出月球车遥控功能,明确本节课任务:实现小车遥控功能。从地月人机交互,引出无线传输的原理——电磁波的传输。课程活动设置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简单的信号发送与接收,让学生了解无线传输模块的的配置与使用方式;第二阶段,以遥控小车为目标,分析讲解接收端代码,结合接收端代码,让学生合作完成发送端代码,再经烧录、调试后实现遥控小车的功能。学生通过两个环节,对micro:bit中2.4G无线模块的使用已熟练掌握,能够区分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功能代码。最后,引导学生自主完善思维导图,对所学内容再次巩固。本节课课程内容贴近前沿科技,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代码填空降低代码编写的难度,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畏难的情况发生。程序运行方式直观展现,带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导图贯穿小车项目整个阶段的学习,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也加强了学生掌握程度。
曹宇婷老师在上课
最后,老师们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对两节课进行了中肯评价。通过本次活动,让全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对开源硬件课程的开发和教学有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