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之六——关注课堂,提高素养
[ 发布时间 ] 2021-11-30 00:00:00    [ 点击次数 ] 12739
浏览字号:

教研活动之六——关注课堂,提高素养

                         ——我校初中语文开放日录播课堂

2021年11月26日,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开放日初中语文课改为录播课,上课老师是初三的严雯雯和初二的黄荭玥两位老师。

初三严雯雯老师的《刘姥姥进大观园》第二节录播课,从蒋勋对《红楼梦》的评价说起,图片展示介绍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吸引学生学习本篇文章的兴趣。课堂设计主要从课本自读提示着手,依次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从刘姥姥的视角来看,贾府具有什么特点”,带领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感受“贫”与“奢”的对比,并在学生的朗读演绎中,体会刘姥姥的逗笑功力;二是“此处写众人的笑,绘声绘色,各具情态,体会其中妙处”,故意改动逗笑场面,让学生在找错中明晰人物性格、辨析行文思路,同时增添“惜春严惩入画”“元妃省亲相顾呜咽”的原文展示,感受贾府平日“压抑”与今日“自由”的对比;三是“刘姥姥明知道是拿她取笑儿,为什么还积极配合”,通过学案“助读资料”的补充,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体悟由“一出笑剧”到“笑中含泪”的转变,体悟《红楼梦》的思想主题;帮助学生认知“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由“丑角”,到“慈媪”,再到“英豪”,步步深入。最后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探究,通过学习一篇文章到阅读《红楼梦》整本书乃至与红学有关的许多本书。

初二黄荭玥老师的《愚公移山》,第三节录播课,从回顾故事,归纳寓意导入。用重点句子翻译的形式检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同时,串联故事,从遇到困难、坚持努力到克服困难、取得胜利,师生共同总结基本寓意。感知人物,分析寓意。寓意是从愚公身上读出来的。教师示范用文本内容分析愚公的“抱负“与”信心“,学生再读文本,思考从愚公身上还可以读到些什么。回答过程中提到智叟,对于智叟愚公之辩,布置了写片段并在组内分角色演读的任务。智叟这个人物是为了与愚公对比,从而强调愚公精神,深化寓意。对愚公智叟的名字进行了提问,学生不难想到”大智若愚“这个出自道家著作《老子》的成语,而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列子也正是想借这则寓言进行诠释。探究叙事,总结特点。课前收集了同学们读这一课的疑问,挑出3个比较集中的问题一起探讨。学生的质疑正是因为寓言这种文体与散文、小说等不同,探究发现,原来寓言是有说教目的的,假托一个故事,为寓意服务,并给人以启示。最后一个环节是联系现实,有何启示。在总结寓言特点、回顾寓言定义的同时,用徐悲鸿的画作《愚公移山》和毛泽东七大闭幕词《愚公移山》两则材料明确愚公精神在不同时代会有更新的意义。这也是一则寓言的最终目的。

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高新区中学李翔老师点评严老师的课。李老师指出这节课给我们的启发:课堂上教师有激情,语言感染力强,教师非常关注写作手法的教学,教师注重从这一篇走向这一本的理念,课堂中链接了与刘姥姥相关的故事情节,从而帮助学生去理解这一个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李老师也提出了两个建议:读小说,要关注两个方面,特别是文本的留白处,比如本文中凤姐和鸳鸯是如何“导演”这一出闹剧的,可以引导学生写一写。关于语言风格,是否可以选择本文中的相应片断与本单元的其它文章进行比较。

特别邀请江宁区语文教研员周金霞老师点评黄老师的课。周老师提出有三个方面值得大家借鉴。一是教师巧妙处理了“文”和“言”的关系。“言”是基础,但不是终点,从“言”上升到“文”的这个层面,随文教言,言文相融,对文的解读,关键点是愚公的精神。二是巧妙处理了“教”和“学”的关系。从学生学的活动入手,选择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多次的学生活动,如辩论,质疑,演讲,充分体现了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三是巧妙处理了“寓言”和“现实”的关系。教师成功地将“愚公”从寓言中请出来,在抗张中、生活中到处有“愚公”,“愚公精神”一直在我们身边。周老师也从课堂朗读的训练、教师的评价和书写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