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语文教研组
剖自相矛盾析语言逻辑,探稚子妙答育思辨之光
[ 发布时间 ] 2025年05月19日    [ 点击次数 ] 440
浏览字号:


——语文教研组名师工作室第二次活动

 

在语文教研组名师工作室第一次活动后,工作室成员继续聚焦“文言文教学新范式”展开研究。五年级李天宇和镇洁老师分别以《自相矛盾》《杨氏之子》为例,探索文言文的思维化教学。

在磨课阶段,张建忠老师首先结合单元要素,解读了两篇文言文中有关思维化教学的内容:《自相矛盾》所处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杨氏之子》所处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无论是“其人弗能应也”还是“甚聪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内涵。张老师还对磨课过程中出现的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渗透、课后题的高效运用等问题进一步指导,两位老师也结合意见对各自课例进行完善。

429日上午,李天宇和镇洁老师在多功能厅进行展示。在《自相矛盾》的教学过程中,李老师聚焦“誉”“弗”等字,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梳理文意。再围绕“其人弗能应也”,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最后,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们积极交流在生活中所遇到的“自相矛盾”的事情,以及应对的办法。镇老师在《杨氏之子》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由王戎、司马光等学生熟知的“聪慧少年”引入课文。借助“人物补白”,梳理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并通过对话朗读,深化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最后,镇老师引导学生聚焦文本,探讨杨氏子的“甚聪惠”,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

57日上午,工作室的全体老师们围绕两节课例展开交流,在指出其中的优点的同时,也对教学中的某些环节提出自己的想法。在活动小结环节,张建忠老师肯定了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并指出两节课的共性都是基于“语言的逻辑性”而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从人物语言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张老师也提出更高的期待,这两篇文言文也可以尝试基于“故事”本身展开,让文言文教学多一份“故事性”“趣味性”。在磨课、上课、评课的过程中,工作室的老师们收获满满,对文言文的思辨性教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