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语文教研组
让“大单元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 “落地生根”
[ 发布时间 ] 2025年05月19日    [ 点击次数 ] 420
浏览字号:

2025年5月15日玲芝老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开设了一节课堂教学展示课。通过课程设计、课堂展示、教研交流等环节,探索大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路径。

陈老师结合新课标中 “责任担当”“绿色生活” 等核心素养要求,从学情出发,梳理出 “认知启蒙 — 情感共鸣 — 实践行动” 三层教学逻辑:

认知层:通过环保知识竞赛、视频案例等,帮助学生理解环境污染现状与环保内涵;情感层:借助小组讨论、情境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球家园的热爱与责任感;实践层:以 “寻找环保搭档”“制作环保小工具” 等活动,引导学生将理念转化为日常行为。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环保’,更要‘行环保’,通过复习本单元前三课的内容,将环保教育落地生根。”

陈老师还打造沉浸式环保课堂。她在执教 “我的环保小搭档” 这一课时,课堂以 “地球家园导入 — 知识竞赛热身 — 视频探究明理 — 小组合作实践” 为主线,呈现三大亮点:1、情境化教学:通过 “地球妈妈的现状” 视频、“一次性用品的危害” 案例,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环保紧迫性;2、实践性活动:小组合作 “寻找环保搭档” 环节中,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 “布袋替代塑料袋”“不锈钢餐具替代一次性餐具” 等实例,并通过 “自制笔帽” 视频激发创意实践;3、生成性引导: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发言中的环保意识闪光点,如 “铅笔头再利用”“班级垃圾分类角设置” 等,将课堂延伸至校园生活实际。

公开课后,教研组开展评课议课活动。教研组长王辉老师提出了一些建议:1、可以家校协同:通过 “环保行动打卡”“家庭环保小妙招分享” 等活动,将课堂延伸至家庭,形成 “学校 — 家庭 — 社会” 三位一体的环保教育网络;2、评价创新:设计 “环保小卫士成长档案”,从知识认知、行为习惯、创意实践等维度记录学生成长,强化过程性评价。最后关于大单元整体教学,王组长再次强调一定要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采用的形式也可以灵活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