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跨学科语文与科学融合教学展示课
科学与语文相遇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12月21日下午录播教室科学沈君君老师和语文唐朝辉老师为中年级语文老师和科学老师展示了一节跨学科教学展示课——创编科学童话故事。
课前两位老师进行了充分的沟通,确定了创编科学童话这个跨学科教学融合点。然而科学知识涉及面广,“展开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困难,于是两位老师决定以毛毛虫为研究对象,打通科学和语文的知识关联点。
双方独立备课后,再次进行思维碰撞,确定科学的教学重点,梳理出毛毛虫的主要特点——多足、行动笨拙、破蛹成蝶、蠕动、成群结队、伪装等。习作与科学的结合点从这些特点中提炼出人物形象,成为情节创作的重要参照点。
多次碰撞后,多次磨课后,12月21日两位老师进行了精彩的课例展示。沈老师以抢答的形式引出毛毛虫的主要特点。每个特点的提炼,沈老师充分关注到了学生的兴趣点和疑惑点,适时地补充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沉浸在科学世界的探索中。
随后,唐老师从沈老师手中接过科学世界探秘引路人的接力棒,相机展示了语文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并让学生猜猜这些科学知识分别出示哪一篇课文?了解到这些课文是用童话的形式讲述科学的知识,从而创设情境引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创编属于三(1)班的科学童话故事集《毛毛虫奇遇记》。
接着,唐老师从“丰富的想象力、有趣的情节、生动的语言、融入科学知识”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童话的创作。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唐老师充分关注科学与语文习作的关联,充分关注习作教学四个方面的知识勾连,充分关注学生思维的停滞点。
为了充分展示跨学科理念,为了体现童话丰富的想象力,唐老师从沈老师板书的毛毛虫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毛毛虫设定一个个富有个性和特色的人物形象,例如从“破蛹成蝶”中,学生想到了这可能是一只有梦想有追求的毛毛虫。从伪装、多足等特点中,想象出毛毛虫可能是一个喜剧演员等。
人物的预设是童话创作的起点,而情节的构思是童话创作的困难点。唐老师首先带着孩子回忆《在牛肚子里旅行》和《小壁虎借尾巴》两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搭建了两种情节构思的支架。大部分同学借助支架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找到了思路。但是,唐老师没有放弃对小部分没有思路的同学的引导,进一步展示《破茧成蝶》动画片,引导学生再次打开思路。习作创作中,唐老师也充分关注到了学情的差异,搭建了两个创作点:或续写,或创编,让不同层级的孩子可以拾级而上。
最后,唐老师以“融入科学知识、丰富的想象力、有趣的情节、生动的语言”为评价标准,点评学生的习作,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一个多小时的教学,学生乐在其中,也向听课的老师呈现了一篇篇精彩的童话作品。
本次综合学科跨学科主题教研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在跨学科教学方面获得了更多的灵感和思路。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们会更加注重学科融合,为学生们带来更加丰富和有趣的学习体验。
沈君君老师讲解毛毛虫的科学知识
唐朝辉和沈君君老师走进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唐朝辉老师点评学生的习作
唐朝辉老师和沈君君老师课前沟通
唐朝辉老师进行构思指导
唐朝辉老师与沈君君老师跨学科衔接
学生乐在其中,参与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