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抗战时期“兵荒马乱”,有一所被誉为“世界上最穷的大学”——西南联大。其“颠簸的课堂”遍布西迁途中的诸多城市与村庄,却铸就了“中国教育史上如珠穆朗玛峰般的高度”,缔造了“大师辈出、群星闪耀”的教育奇迹,而这奇迹背后,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强力支撑。
同学们、老师们,走进我校校史馆,便会发现附中百年发展历程中也曾有过相似经历。“青木关铸秀,沙坪坝育英”,1946 年迁回南京察哈尔路。百年附中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为国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社会中坚力量。
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曾言:“真正好的大学,不在有大楼,而在有大师。”在此,我想说:真正好的教育,并非取决于看得见的人群与先进的教学设施,而是源于看不见的责任、勇气与智慧。而这些无形的品质,需要一代代、一群群教师、先生、大师来传承。
今年,我国迎来第 40 个教师节。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对教师队伍提出了全新要求与使命。“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是教育强国、时代变革与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教育家精神,乃教师发展之灵魂与底蕴,亦是教师成长之标杆与灯塔。
各位老师,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简而言之,就是让教育家精神“活”在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之中。
亲爱的同学们!在教师节这个特殊节点,我们应思考其意义何在?教学相长,教师在陪伴学生成长的同时,自身也需要不断进步,这就需要同学们的包容与鼓励、平等与沟通。师生关系是命运共同体,是双方传递、互动情感的特殊载体。好的学校教育应助力老师怀揣愿景推动丰富多样的实践,展开不同价值间的对话……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双向奔赴。
各位同学!教师这一职业在中国自古以来就较为清贫,既不能做大官,也难以发大财,其职业价值主要通过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来体现。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其师。多年后,我们或许会淡忘老师传授的知识,但他们用心灵与行动播下的做人道理,定会在我们血液中流淌不息!培养我们形成的基本素养与思维方式,也定会如影随形地体现在我们的气质与谈吐中。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在第 40 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的教师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让我们同学以实际行动与老师平等对话、探求新知、培养思维,共同开启一场师生双向奔赴的美好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