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语文教研组
小学语文“读写融通”特色课程:以读启思,以写促能
[ 发布时间 ] 2025年11月03日    [ 点击次数 ] 379
浏览字号:

——五年级语文备课组

 

为落实新课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要求,我校五年级语文教研组创新推出“读写融通”特色课程,通过“读-思-写”一体化教学,构建起“阅读积累—思维训练—语言表达”的闭环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启智增慧,在创意写作中绽放个性。

读说一体:在分享中激发表达潜能

每周三的“大阅读课”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们围绕《中国民间故事》等经典书目,通过“故事分享会”的形式,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情节、剖析人物,并结合生活实际谈感悟。例如,在《中国民间故事》的分享中,学生不仅复述了其中的故事主要内容,还说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分析故事人物所表现出的智慧。这种“读-说”联动,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与逻辑思维,实现了“输入”与“输出”的有机统一。


读写联动:从阅读到创作的思维跃迁

假期中,教师以“读故事、编故事”为任务,引导学生从情节、人物关系出发进行创意写作。例如,在学习《猎人海力布》后,学生以“假如我是海力布”为主题,设计新的故事思路,如海力布在听到鸟兽的言论时,自己的所思所感;读《牛郎织女》选段时,则尝试编写牛郎织女相遇后的谈话细节,从细节中体会人物心理变化。这种“读-思-写”的联动,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通过创作培养了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一名学生写道:“原来故事可以这样改写,我仿佛成了作者!”


多元活动:用创意激活阅读兴趣

为提升学生的文本梳理能力,教师还设计了“画出故事思维导图”“改编连环画”等活动。学生在阅读《中国民间故事》后,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如将《白蛇传》的人物关系可视化,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故事主要内容;将《牛郎织女》片段改编成连环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两人相遇的喜悦以及分离的紧张情节。这种跨学科、多模态的学习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信息整合与艺术表达能力。


理论实践:新课标下的教学创新

“读写融通”课程的设计,紧扣新课标“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的要求。通过“读-说-写-画”的多元活动,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壁垒,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语言、发展思维。

“读写融通”特色课程的开展,不仅让学生爱上了阅读与写作,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一创新实践,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