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语文教研组
赋能教师专业成长“双翼”:生成式AI与课堂提问艺术驱动教学智变
[ 发布时间 ] 2025年11月06日    [ 点击次数 ] 325
浏览字号:

 ——低语组第4次教研活动

10月30日下午,第4次低语组教研活动在一年级3班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由教研组长王丽云主持,全组32位语文老师准时参与。

活动第一环节,曹亚琴老师开展了题为《聚焦“思维共生”:低年级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设计与优化》的主题讲座。

讲座伊始,曹老师指出,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注意力易分散、表达能力尚薄弱。而“思维共生”理念强调师生、生生间通过思维碰撞实现共同成长。提问作为课堂互动的核心纽带,其设计是否科学直接决定着“思维共生”能否落地。

“若提问过于简单,会让思维停留在表层;若提问过难,则会阻断互动,导致共生断裂。”曹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低年级课堂提问的普遍问题。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曹老师提出了三大核心提问策略:

1.分层提问:搭建“低门槛、高延伸”的思维阶梯。通过基础层(锚定理解)、进阶层(锚定关联)、拓展层(锚定创造)三级提问,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例如识字课学“秋”字时,从字形结构问到与秋季特征的关联,再到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情境提问:用“儿童化场景”激活共生兴趣。曹老师以拼音课“b、p、m、f”教学为例,演示如何创设“拼音宝宝找朋友”的情境,将抽象拼音转化为具象、有趣的互动游戏,让学生从“被动回答”转为“主动思考”。

3.互动提问:从“师生问答”转向“生生共问”。通过“同桌互问”“小组接力问”等形式,让学生从“回答者”变为“提问者”。以《小小的船》教学为例,学生模仿老师提问方式,提出“小小的船里坐的是谁呀?”等个性化问题,在互动中实现思维互助。

曹老师强调,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思维共生”,是以“提问”为纽带,让学生的思维从“孤立”走向“互动”的过程。通过科学的提问设计与优化策略,不仅能保护儿童的认知特点,更能激活课堂的共生活力。

活动第二环节,邢文秀老师开展了题为《智汇姑苏 预见未来——骨干教师赴苏大学习心得》的主题讲座。

邢老师介绍了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李利教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讲座,李教授的讲座为教师们打开了未来课堂的新视野。李利教授不仅厘清了生成式AI的概念,还现场演示了六款国内主流工具的应用方法。

邢老师在讲座中最吸引老师们的是:“扣子可以帮助教师零代码搭建学科问答机器人,三分钟生成随堂测试;元宝能够一键速读文献并输出思维导图,极大解放备课时间。”邢文秀老师在本次讲座中详细讲述了这些实用工具的操作方法。她特别提到李利教授提出的“课堂三元结构”理念,即生成式AI将成为常驻的“第三对话者”,使传统“师—生”互动升级为“师—机—生”协同新模式。这个模式让老师们感慨AI技术和课堂的融合非常巧妙。

邢老师表示,此次研修不仅是理论提升,更是实践指南。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三方面工作:利用AI工具生成个性化作业,实现精准教学;启动“小步课题”研究,每月聚焦一个课堂痛点;开设“三件好事”班级日志,让积极情绪可视化。

本次教研活动为低年级语文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课堂提问策略,为教师们提供了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策略,搭建了教育创新与经验分享的平台,在老师们满满的收获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邹藤

                                              审核人:王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