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数组名师工作室活动(一)
2025年9月29日上午第三节课,低段数学教研组围绕“思维化模式下的课堂研究”主题,开展了以七巧板为核心的教研活动,全体组内教师参与,共同探索低段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
活动伊始,姜巧老师先执教《奇妙的七巧板》,核心围绕“分”“合”“变”三大关键动作,引导低年级学生通过分割正方形、折叠彩纸,拼正方形等具象操作,逐步理解七巧板中五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构成原理,让抽象的几何概念在动手实践中落地。
随后,组内吴杨娟、张春义两位老师对研讨内容进行点评。她们肯定了“动手操作是思维起点”的教学思路,同时建议在课堂中需强化“分”与“折”的层次性,先让学生自主尝试分割,再通过教师示范折叠技巧,帮助学生在试错与观察中建立“整体与部分”的几何认知,为后续拼搭环节筑牢基础。
活动第三环节,特级教师张素英老师和教研组长陈宏老师以“七巧板的拼合与思维链构建”为主题进行专题讲解,将教研推向高潮。提出,七巧板教学的核心是“拼”与“变”的结合,而思维链的培养需贯穿始终:首先从“两个三角形拼正方形”切入,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完整呈现“图形可变”的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动手拼,更要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上一层为三角形,下一层转化为正方形”的形态变化;接着通过多次旋转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旋转后图形边长重合”的规律,理解同一组图形通过位置变换可拼出相同正方形;最后以正方形为基础,延伸至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其他图形的拼合,最终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拼出动物、人物等趣味图形,实现从“几何认知”到“创意表达”的思维跃升。
此次教研活动以七巧板为小小载体,将“分、折、拼、变”的操作过程与思维链培养深度融合,也为后续思维化课堂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