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英语教研组
情境赋能,让语言学习 “活” 起来
[ 发布时间 ] 2025年11月03日    [ 点击次数 ] 301
浏览字号:


10 月 21 日,三年级英语组张梅老师在三(3)班呈现了一堂精彩纷呈的组内公开课,内容为三上 Unit 5《She’s my mother》第一课时。本节课以 “家庭” 为核心主题,依托精心设计的课件资源,通过沉浸式情境创设、可视化教学工具和互动式实践任务,让语言学习脱离枯燥的词汇句型记忆,转化为生动的生活体验,为小学英语 “情境化教学” 提供了优质范例。

 

张老师的课堂始终围绕 “让语言扎根生活” 展开,通过课件搭建起 “家庭初识 — 探索 — 分享” 的完整情境链。课堂导入环节,她借助 “家庭照片猜猜猜” 互动搭配英文歌曲《My Family》,既唤醒了学生对 “家庭” 的已有认知,又自然引出 “father, mother” 等核心词汇,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初步感知语言;进入核心教学环节,课件截取教材卡通片段分步播放,配合暂停提问引导学生观察角色表情与对话,让 “Who's she? She's my mother.” 等句型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能与具体情境关联的实用表达;到了拓展环节,“家庭树分享” 任务则进一步推动语言迁移,学生结合自身家庭情况创作,将课本语言转化为描述自己生活的表达,真正实现了 “学用结合”。

在情境落地过程中,课件的设计充分发挥了 “学习支架” 的作用,成为情境化教学的有力支撑。为降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难度,课件采用 “图文结合” 形式将抽象词汇可视化,用彩色标注突出核心句型,让重点知识一目了然;同时考虑到学生水平差异,“家庭树” 模板分为基础版与提升版,基础版预设常用词汇供基础薄弱学生填空,提升版预留拓展空间鼓励能力较强的学生补充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情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此外,“点击发声”“拖拽匹配” 等互动功能,让学生从被动观看课件转变为主动操作体验,有效提升了课堂专注度与参与热情。

 

这堂公开课也为日常英语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情境化实践方向。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借鉴张老师的思路,从教材主题出发挖掘生活关联,比如教授 “文具” 单元时创设 “整理书包” 情境,教授 “食物” 单元时搭建 “英语超市” 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自然运用语言;课件设计无需追求复杂特效,而应聚焦 “辅助学习” 核心,通过分层设计适配不同学生,用互动功能强化参与感;同时在语言运用环节,既要提供词汇、句型等基础支架帮学生 “有话可说”,也要预留个性化表达空间,让学生能 “说出自己的话”,真正让情境成为连接语言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桥梁。

 

张老师的课堂证明,优质的情境化教学能让英语学习脱离枯燥的记忆,转化为生动的生活体验。其教学思路为小学英语教师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路径,助力更多教师打造学生乐于参与、勇于表达的 “语言实践场”,让英语学习真正 “活” 起来。

 

攥稿人:陈奕鸣

审稿人:祝宇霖

 

张梅.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