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阵地,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摇篮。在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背景下,学科组建设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更为迫切。为此,2023年9月,我校教师发展中心编制《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学科组建设年度发展报告》模板,要求所有教研组撰写学科组建设年度发展报告,发展报告包括教研组自身建设、活动创新、特色亮点、学科教学质量、教育教学成果及受表彰情况等。
高中历史教研组是一支老中青结合、专业素养过硬,特别能战斗的团队。 现有专职教师6人,其中高级教师3人,硕士研究生2人。
“览世事沧桑,晓教化融通。”高中历史教研组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本着史学研究的“求真”主旨,致力于通过历史教学,引领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创新教研活动
(一)为了拓宽师生学科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23年11月,邀请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闵凡祥教授给我校高中部广大师生带来题为《医源性灾难:医学发展进程的B面》的精彩讲座。
(二)教研组多次邀请南京市历史教研员胡斌老师,江宁区历史教研员郑涛老师来校开设讲座,指导教学。
(三)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陈伯林老师作题为《阅读<内生动力>的一点思考》讲座。陈老师先从“内生动力”这一概念入手,阐述了从想到到做到,需要目标和持之以恒。
(三)为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2024年4月,江宁、秦淮、雨花台三区高一高二历史教师齐聚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围绕“例谈基于逆向教学设计的课堂实践”这一主题,深耕细研,效果显著。
(四)为贯彻落实新的课程理念,预防初、高中历史学习“断层”情况的出现,切实帮助老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初、高中历史教研组联合开展初高中历史学科一体化教研活动。
深研课堂教学
(一)整合教材,提升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先按通史体例整合历史教学内容,构建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再按专题教学模式,纵向梳理知识,形成知识链。构建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形成新的认识。
(二)以教材为载体,强化历史思维培养。以教材为载体,借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多视角思考相关问题。例如当我们依据教材对新文化运动大加赞扬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学者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反思。历史学习需要我们大胆质疑历史结论,有质疑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三)用唯物史观指导课堂教学。历年的高考试题都“注重考查学生在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以唯物史观来指导分析、理解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而对于其他史观则注意不必太过强调,明确方向,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四)关注社会热点和学术前沿。把史学前沿成果与高中历史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多角度化,丰富历史课堂,而且能补充高中历史教学材料,完善历史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学科素养。
(五)研究并编写“学练案”。研究课标、教材,结合学情,精选精练,精练精讲,充分发挥作业反馈与诊断功能,及时补偿矫正,探究课堂教学中“讲”与“练”的有效教学策略。
成果丰实喜人
2023年,我校高三历史高考再创佳绩,名列南京市第六,江宁区第一;高一、高二期末考试成绩出类拔萃。陈伯林老师荣获江宁区教学先进个人。陈伯林老师开设市级讲座《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如何高效使用“高中历史概念解析与拓展”》,诸华军历史开设市级公开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石磊老师开设区级公开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陈伯林、李卫民老师分别荣获江宁区高三历史解题能力大赛二等奖;诸华军老师荣获江宁区高一新课标知识竞赛一等奖;罗玮珣老师荣获江宁区班主任微课题比赛和青功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