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8日上午,江宁区教研室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在南京东南实验学校开展教学视导工作。
环节一:观课。
首先,由南京东南实验学校新入职教师刘杰老师开设教学汇报课《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刘老师从医用过氧化氢消毒液使用入手,设问:清理伤口时为什么会产生大量气泡,从而导入新课。探究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备氧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实验环节:首先学生讨论设定实验方案思路,通过实施方案,分析实验现象,进而让学生总结出二氧化锰的作用以及特点,从而引出催化剂概念。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了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在探索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是否分解得到氧气实验中,利用氧气浓度传感器来测定,使实验更为直观、精准,让学生感受到“数字化实验”可以使复杂、繁琐的实验变得简单。最后展示催化剂的诸多用途和闵恩泽院士在石油催化剂方面的重大贡献,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爱国情怀。本节课刘老师的教学过程,层层递进的教学分析,让学生学习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整节课师生互动性较强,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训练了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其次,南京东南实验学校的王蕾老师同样开设教学汇报课《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课堂伊始,王老师先从过氧化氢和水的化学式对比入手,让同学理解双氧水名称的由来,然后利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常温下5%过氧化氢溶液中氧气含量,从而证明过氧化氢常温下可分解制氧气。相比于传统教学,数字化实验将抽象的化学变化以直观的数据和图像呈现出来,增强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紧接让学生分析讨论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备氧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给出三种猜想①二氧化锰自身放出氧气;②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反应,放出氧气;③二氧化锰只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利用氧气传感器提供的连续数据进行多次分析和验证,通过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推理,从而得出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氧气中起催化作用。最后,对于猪肝是否可以做催化剂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问题,王老师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把课堂交给学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不仅认识到催化剂的多样性。同时,使学生掌握了实验探究的思路: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获取证据—分析推理—形成结论。
环节二:评课
江宁区教研室教研员曹美玲老师及南京东南实验学校初中化学组长沈丽娟老师对以上二位教师的教学从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等方面进行点评和指导。首先指出两位老师在教学中均有出色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导。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并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想法。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除此之外,数字化传感器的引入,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直观,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体验。同时,数字化传感器的运用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同时也指出了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刘老师知识讲解清晰透彻,强调知识应用、教学环节完整,课堂互动积极。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①指出实验探究类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重点应突出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②总结方法的改善,应通过直观的判断词或短语来强化理解与记忆; ③优化教学资源利用从而提升教育质量,介绍闵恩泽院士对我国石油催化剂卓越贡献时建议可以采用视频形式呈现,让学生更易体会科学家勇于创新和爱国情怀。
王老师对教材的挖掘十分深入,将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氧气这一常见实验进行了多维度的拓展。除此之外,充分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是本次教学的一大亮点。学生可以通过实时监测的数据,更加深入地了解化学反应的动态过程,增强了对科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对于王老师的教学,也给出一些更为优化的建议:①在探究猪肝是否可以作为催化剂时,建议可以加入生物酶的概念从而实现跨学科活动;②取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实验时要定量5ml,体现科学的严谨性。
此次活动开展不仅能够让老师们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也为老师们提供了具体的改进方向和策略。为我们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