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组教研课《金属》
5月27日上午第一节课,全体科技组的老师共同聆听了史诗瑶老师在B3二楼科学教室7上的一节教研课《金属》。本课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的第三课。生活中,学生对于金属并不陌生,但对金属的性质、价格、性能、优缺点并没有作专门的研究,虽然是很熟悉的常见材料,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能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进度一些分析和总结,但由于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时承担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求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研讨身边的物品哪些是用金属制成的。从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它们有哪些特征?第二部分探究金属的特征,归纳共性。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总结出有金属光泽、导热性、延展性均是金属的共性。第三部分比较金属的特性差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对比出不同的金属在硬度、质量方面存在个性差异,要学会合理利用这些特征。第四部分是了解金属的更多的特点,学会合理利用不同金属的特征,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活。通过列举一些合金制品,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很多的金属制品不是由某一种金属制成的。每一种金属都有它的优缺点,而合金比单一金属具有更好的综合性能。
本节课以生活情境为锚点,以探究活动为脉络,展现了科学课堂的趣味性与逻辑性。从“身边的金属制品”研讨切入,通过“为什么用金属制作?”的追问激活学生前导认知,既拉近学科与生活的距离,又自然引出对金属共性的探究。小组合作实验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光泽、触摸导热性、弯折测试延展性等直观操作,在动手实践中归纳金属共性,充分体现“做中学”的理念;而对比不同金属硬度与质量的实验设计,则巧妙渗透“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的科学思维,让学生在数据记录与分析中理解“合理利用材料特性”的现实意义。
本节课的亮点更体现在对知识的纵向延伸——通过合金制品案例,引导学生突破“单一金属”认知局限,认识到材料科学的复合性与实用性,既呼应单元“身边的材料”的主题,又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整堂课中,教师对小组分工的适时指导、对生成性问题的精准回应,以及板书上“共性-差异-应用”的思维导图式呈现,均展现出对三年级学情的精准把握。这节充满探究活力的课堂,不仅让学生触摸到金属的物理特性,更在层层递进的思维训练中,播撒下科学探究的种子。
撰稿人:凡霞
审核人:杨小莉